登录|注册新帐号

  • 2381阅读
  • 9回复

[原创]“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刘德福
 
发帖
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29

浙江省教育科学2009年度规划课题目录


 





























SC105 “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 刘德福 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


 


请点击:


 


http://www.zjedusri.com.cn/show.php?IID=%202763


http://www.zjedusri.com.cn/newsupfiles/6cb6cb63ae16d810c79c61b88ec72b38.xls


 


“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


 


                                          研究方案


一.    课题的显示背景及意义


 


1.  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最大的理念转变在于,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根据这个理念,中学的写作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方法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的写作过程和对写作的情感态度。写作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一个可以供大多数教师操作的模式,而这个模式要融汇新课标理念中的三个方面。“仿格作文”融汇了新课标理念的三个方面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写作课不只是学生自己心灵和语言的表演,而是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写作共同提高的舞台。中学写作课需要一种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投入到写作实践之中去,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仿格作文”,试图做到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型,将不容易明晰化的写作指导和讲评过程呈现在课堂上。它强调教师全程参与写作过程,教师在自己写作和教学生写作中成长。


2.对以前作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深化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语文教育界伴随着按文体编排语文教材,曾经出现过一场“仿写”“读写结合”的热潮,可惜这个热潮没有坚持多久就基本夭折了,可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认为,这次继承中华汉语写作传统的作文教学实践之所以流产,是因为“教师下水作文“这个环节的缺席,此次“读写结合”写作实践主要是文体模仿和写作技巧模仿,这两种模仿重视文章某个部分的机械仿造,轻视阅读中整体“格”的摇动模仿,使“读写结合”这个写作模式渐渐地呈现了“轻读重写、读写两层皮”状态,学生无法从文章阅读中得到实在的作文提高的效果。另外写作教学缺少整个写作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化建构,写作课纯粹凭教师个人兴趣为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材一般是按专题(写作主题)编写,这也为写作教学中“题材”模仿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读写结合”作文实践的深化提供了契机。“仿格作文”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研究。


   3.课题内涵解读


1)概念界定


 所谓“仿格作文”指的是,教师先对精选的定篇文章(范文即“格”)进行写作要素和审美意蕴点拨,接着教师模仿范文下水写作积累写作经验,然后再对学生进行“仿写”写作指导,批改学生作文,最后进行写作升格讲评的写作教学模式。


写作教学为什么要“仿格”?


学习写作的途径和学习开车,学习书法、音乐、舞蹈的途径一样。


学习开车必须在方圆之内过很多道关卡,这些关卡都是将来在开车行走时必须遇到的。可驾校就是在一个小院子里设下许多杆子隔成道路进行模拟训练。可以设想当你学成开车技术冲向世界,道路给你提供的是无限的自由和潇洒,然而,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的模仿训练是你成功驾车的基础。


学习书法的人也是如此。先摹写字帖,叫“仿格”,名家字帖放在下面一笔一画地仿写,到了一定的程度再“脱仿”,就是名家字贴放在旁边边写边看,边比较,最后才能达到创造的境地。音乐和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要严格些,但成功者也是在研磨大量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后才成功的。无论书法、音乐、舞蹈,成型的定评作品在学习过程中的示范、模仿作用功不可没。


写作也是如此,一切写作方法和技巧,都不折不扣地储存在文章中。我们只要在研究优秀文本中下功夫,仿格、脱仿、创作,才可以悟到写作的真实门径。这里的“格”就是一篇篇蕴含着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写作文体、写作语言的文章,就如练习书法的人描红用的书法作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29 8:14:02编辑过]
离线刘德福
发帖
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29

写作也是如此,一切写作方法和技巧,都不折不扣地储存在文章中。我们只要在研究优秀文本中下功夫,仿格、脱仿、创作,才可以悟到写作的真实门径。这里的“格”就是一篇篇蕴含着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写作文体、写作语言的文章,就如练习书法的人描红用的书法作品。


“仿格作文”的“模仿之格”究竟有哪些?


王荣生先生对语文阅读教材选文的划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的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例文的要求,是足以例证知识,且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干扰了所的主题;样本的要求,是典型,它必须是从学生现在在读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的真实取样;“用件”的要求,是适用,对我们的语文教材来说是提供足够的材料。他还讲,长期以来,对选文我们只是泛泛地提“文质兼美”,这恐怕是不对的。我们的语文教材,很可能是“定篇”低档、“例文”失当、“样本”不当,“样本”则连“当”的机会也没有。我认为,对阅读教学来说,这样的分类应该是最经济,最实在,最符合语文特点的阐述,也是最适合在课堂上操作的分类。可以说,这个创举一下子就将语文教学中进入课堂的“来料”进行了科学的预选,让学生最经济地学习语文。我们知道,现行的阅读教材的大多数篇什不适合作文教学,那就是说,作文教学的“以读带写”的选文和阅读教学的选文是不同的。


老师的“阅读教材选文理论”可以应用到写作教学中来。因为阅读是因文得意,而写作是因意赋文,只是一进一出的分别。我认为,写作中的定篇指那些饱蕴审美思维、语言意蕴、文化底蕴的散文作品。写作的例文指的是针对某个写作的小专题和小课题进行的教学用文,写作的样本”指的是关注写作个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具有针对性个案性的诊断性文字,写作的“用件”是关于写作知识和作家知识的资料汇编。这些可以称为广义的“格”,有“大格”,有“小格”,有“长(时间)格”,有“短(时间)格”,有指向学生个体之“格”,有指向一个年级一个学段之“格”,因为写作的丰富性决定了模仿之格的丰富性。


各种“格”的不同作用是:一、涵养水源,指通过“定篇”作品的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想象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写作表达的“黄金储备”,通过“定篇”的学习可以抓住写作中“形而上”的东西;二、例文跟进,对写作中的具体问题,用“例文”的阅读、研读和写作点拨来完成;三、划定个案,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一般半学期,要有“样本”写作教材的出现,分两个类型,一指向人,具体的学生;二指向写作问题,以写作实践为依据。四,写作中的“用件”,包括两部分,一是写作知识的展示,二是实用文体和个别文学体裁的写作,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戏剧的写作,还有书信、序跋、祭文的写作。第二、三、四种格的作用是针对写作中“形而下”的技巧。


仿格和仿写的异同


仿格作文和仿写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在已经定评的优秀作品上寻找激发学生写作的要素,这种直接取材于语言作品然后模仿形成新语言作品的行为符合人的认识规律;都有对学生独创性和写作才情的束缚的缺点,这是由于模仿的格式束缚着写作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发挥;都有产生“创造惰性”的可能性,因为过分拘泥于原有文章的模仿,渐渐的会消弭了学生审美丰富多彩和思维的敏捷和尖锐,最后陷入脱离定篇文章不能写作的泥潭。


仿格作文和仿写也是有区别的。


①仿写重在“仿”,仿格重在“摇”


仿写重点在对文本机械的模拟,对片段的模仿,“仿格作文”除了对文本的初级机械模仿之外更关注通过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意蕴点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注重对整篇文章的研究,也就是“格”的研究。仿格作文注重用文本摇动学生的阅读写作心灵,在对优秀文本的审美意蕴、写作技巧等因素的整体吸收中,学生的语言智慧同步增长。


②仿写重在“写”,仿格重在“格”


仿写者双眼紧盯着结果,好像马上就能从要仿的文章中找到“金子”,而仿格者却更注重对模仿之文的研究咀嚼,整体关注,让文章的审美意蕴、语言风格等要素打动自己的心灵,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语言智慧和语文素养,因而,仿格看重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 “形而上”的东西抓住了,“形而下”的写作技巧就小菜一碟了。仿写急功近利,总是想通过一篇两篇文章的研读模仿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文本摇动即仿格作文不在乎一时一地的输赢,眼光在于全局和长远。


③仿写只见树木,仿格得到森林


仿写着眼点在一个片段或一篇文章上,仿格作文注重的是一个专题或者一系列文章的阅读后的写作素养的内化,或者说,注重的是一个时段文本摇动的归纳总结。仿写会在孤零单调的几棵树木的催眠下恹恹欲睡,而仿格却因为不断出现森林新景而写作激情满怀。


④仿写死在拘泥,仿格重在超越


可以这样说,仿写只是仿格作文的初级阶段。仿写拘泥于目光短浅,必死无疑,而仿格却将眼光投入到风光满眼的优秀作品的长河中,在不断阅读和仿作中提高语感能力、语言智慧和语文素养,逐步达到“脱仿和创作”的境界。

离线刘德福
发帖
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8-29

2)理论依据


①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成果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心理学中,感觉、知觉和思维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用来解说写作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我们可以解释成对个别的写作技巧的认识;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我们可以解释成对文章写作的整体情境的把握;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我们可以解释为写作者对写作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写作积淀,可以不通过对具体事物写作技巧或模仿文章的感知,直接在大脑中进行文章创作;直觉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然后与显意识突然沟通,于是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解释为写作者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关于写作的事物、现象、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直接呈现出语言作品的过程。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感觉的东西,笔者注);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在这里,“写作文”的能力是人的思维达到知觉层次(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的能力(有的写作高手达到了直觉的层次),而我们的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多数处在“感觉层次”(对事物个别部分的认识)上。写作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训练语言知觉能力的平台,“仿格作文”提供的一篇篇、一个个专题的文章就能搭建这个平台。这里说的“构成的整体”、“整体的内在特性”,就是我们的课题中的“格”,即蕴含着审美意蕴和哲思才情的文章,也就是为写作提供的模仿的蓝本,教师的写作教学必须在学生的“知觉层次”上做文章。阿恩海姆也告诉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孤立的写作技巧只是一个个“感觉层次”的东西,是“经验的现象”,是“简单的元素”。写作教学最需要的是达到“知觉层次”的“格”,进而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而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写作技巧。写作思维的形成才是写作能力形成的标志。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将香蕉挂在房顶上,猴子是无法找到梯子去摘香蕉。猴子只有在梯子、香蕉都在视野内的情境中,才能做出判断,用梯子爬上去取香蕉。我认为:构成的“整体情境”就是“仿格作文”的“格”,即蕴含着审美意蕴和哲思才情的文章,“香蕉、梯子”的单个的要素就是一个个写作技巧,而教师的写作教学只有为学生呈现各个写作要素融汇的“整体情境”,学生才能在写作中整合各种写作要素顺利而快速地作文,这个“整体情境”只能由“仿格作文”中的“格”来提供。


②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斯多葛派语言哲学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波普尔将物理世界称为世界1,将精神世界状态称为世界2,将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称为世界3。语言属于世界3,而且是世界3唯一特有的。斯多葛派语言哲学也说:人类语言属于所有这三个世界。就语言由物理世界和物理符号组成这一点来说,它属于第一世界(外界事物,作文的素材,笔者注);就它表现一种主观或心理状态而言,它属于第二世界(写作者的主观想法和创作冲动,笔者注);就语言包括信息而言,就其陈述或描写事情或者传达别人可以接受的任何具有意义的口信,或者同意或反对别人的意见而言,它又属于第三世界(成形的语言作品,笔者注)。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作品”(仿写作文之“格”)是属于三个世界的东西,是学生写作最好的参照物。阅读优秀的语言作品,既可以获得写作素材,又可以启发人的写作情思,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文章的语言形式和格式。这就是“仿格作文”所“仿”之“格”的优势所在。


 ③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理论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文章美是文章作者按照美的规律、美的理想、美的标准而进行的自由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好的文章,不论内容形式,还是语言技巧,必然体现了人类的审美规律。写作者只有具有了审美意蕴以及对文章美的把握能力,才能写出蕴含着文章美的好文章。这个“美的对象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美的文章作品模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只有长期阅读研磨大量蕴含文章美的文章,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也只有具有了审美能力,才能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美的语言作品。激发和提高学生文章审美能力的因素只有蕴含“文章美”的文章作品。那些认为语言作品之外的美的形式如音乐、舞蹈、美景,都可以促使学生写出优秀文章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些美的东西可以让人感动,但,写出美文章必须经过“语言智慧”这个关口,必须用美的“语言形式”盛装这些“美的内容”和“美的感动”,而处于写作初级阶段的中学生的最大写作难题就是如何“写”。“仿格作文”的“格”就是蕴含着“文章美”的语言作品,通过对“格”的模仿,就可以写出蕴含“文章美”的作品。


二.    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汉代扬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诗歌创作论著《诗式》中说:为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偷语。”偷势,即模仿结构布局风格,偷意,模仿意旨主题,偷语,模仿佳词佳句。宋代欧阳修讲: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做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元代程端礼也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清代袁枚讲: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代学者崔学古对此有独到的体会:“通于《书》,其文必实;通于《易》,其文必深;通于《诗》,其文必逸;通于《春秋》,其文必断制;通于《礼记》、《周礼》,其文必典雅。”“学者多以作文、看书分为二项。故二者胥失之。不知二者虽有操觚之辨,搃之去皮、见骨,要以得解为止,非有二也。”


当代大文豪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这样写道:“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好像没有效,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凡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


从古到今的学者作家们都有许多“仿写”的理论与实践,但一般仅在写作大家或者说是语言智慧达到了直觉层次的写作者身上产生效果,而面对语言智慧平平处于“感觉水平”的高中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智慧,就是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范畴了,或者说,如何运用我国写作中的“仿写”理论大面积的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仿格作文”重点研究的关键所在。

离线刘德福
发帖
1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8-29

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 目前中学写作教学的状况梳理


                     和中学阅读课的理论少于实践相比,写作教学却呈现出另外一种状况:理论泛滥,课堂实践缺乏。“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实践永远应该大于理论,理论必须来源实践。而目前中学写作课的理论又大部分来自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学者,这些已经达到“直觉”写作状态的写作者的理论无法指导处于“感觉层次”的习作者,中学教师必须给写作课堂提供处于“写作知觉状态”的东西,让处于写作“感觉状态”的学生伸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中学写作课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要可操作,适合大部分教师,尤其适合那些不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这种写作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学会了写作。中学语文教师不会写作,因而对写作课缺少兴趣,指导作文也是隔靴搔痒。学生对写作提不起来兴趣的原因在于:写作的激趣阶段主要来自教师的写作理论和写作轶事的讲述,以及那些游离于学生情感哲思和写作内涵之外的写作素材的归类指导;写作指导阶段基本是写作技巧的挥发,有些技巧教师也不会使用,只是照搬参考书籍;写作讲评阶段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或者是教师的疲惫写评语,或者是学生写完文章后如石沉大海,不了了之;整个高中阶段缺乏学生写作个案的研究和积累,不能形成稳定的高中生写作层次及个案的研究以及积累。                          


2.具体操作过程


 针对目前中学写作现状,我们制定如下对策:


(1)课堂教学


“仿格作文”分为随笔写作和整篇作文写作两个部分。


随笔写作,是指阅读课之后规定的作业,每周一次,摘抄300400字的语段,然后按着格式进行模仿,这是自由仿写;也可以进行专门的写作技巧、写作语言、写作素材、写作表达方式的训练。学生在仿写语段中既学到了选材谋篇布局择句修辞的技巧,又锻炼了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可以说是最经济最省事的作文训练方式。


整篇作文采取“专题阅读,意蕴点拨,审美积淀,读写结合”的方式,这其实就是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和思维是同步生成的。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的阅读,学生获得语言的同时也生成思维。阅读催生写作,写作激发阅读。围绕每次写作的话题,先印刷一些与话题或者写作知识有关的名家或有定篇的作品,教师在学生写作前要专门上“写作意蕴点拨课”,课堂中心是写作思维和技巧的指导;作文讲评课也主要扣住学生作文中的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的得失,而写作语言在大量阅读和随笔仿写中因熏陶濡染而自然生成。通过写作意蕴点拨课和教师下水写作,教师融入到学生的写作时间中去,然后教师通过不同方式的评改,再上“学生习作讲评课”。注意,“写作意蕴点拨课”和“学生习作讲评课”是两堂如阅读课一样的像模像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之中。


(2)作文系列活动


师生共编《含英咀华》(按主题编写的“模仿之格”,即优秀文章)


 在以前的试验中,我们发现教师编辑《含英咀华》的一些文章不适合学生模仿,这样我们就先将“写作主题”下发,让学生选择文章,这样的编辑就更有针对性。


师生共编《泰河文萃》


这是按年级编辑的学生优秀随笔和习作选,每月两期。将学生编成编辑小组,有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版式设计、文字校对,在教师的指导下工作。《文萃》的编辑,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为课题研究积累了资料。


师生共建“课题网站”


在课题网站上为学生开设“写作博客”,让学生课下进行网络写作,或者将自己的随笔和作文打印后发到网站上来,大家共赏,教师可以参与评点,让网站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3)课题网站内容和子课题设置


建立课题网站,主要用来积累材料,课题成员之间交流。拟设定如下栏目:


理论研究、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仿文储备、学生习作、图像资料、声像资料、课题成果、子课题版块。

离线刘德福
发帖
1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8-29

其中子课题版块设立下列分栏目:


1.     “仿格作文”精选模仿文本之研究           孙玉平主持


2.     “仿格作文”仿写文本审美意蕴、写作技巧的课堂点拨之研究  刘德福主持


3.      “仿格作文”教师下水写作艺术及方法之研究    刘德福主持


4.      “仿格作文”学生习作升格指导之研究            李瑶瑾主持


5.     “仿格作文”学生随笔写作与整篇写作互动之研究   王永胜主持


6.     “仿格作文”由模仿到脱仿效应机制之研究           朱苹主持


7.     “仿格作文”题材、技巧、语言、体裁四者互动共仿之研究    王艳主持


8.      “仿格作文”仿写与自由表达转换机制之研究           刘德福主持


9.     “仿格作文”的分层教学研究            王永胜主持


10.   “仿格作文”对阅读教学的影响之研究     孙玉平主持


这样就将大课题分成许多小课题,每个课题组成员分到一个或两个,集中精力攻克这些堡垒。当然,子课题只是为了研究的容易操作,明确分工只是为了研究中的实效性,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合作。


 

离线刘德福
发帖
11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8-29

4)更加完善课题专业阅览室


 我校早已建成了期刊阅览室、名著阅览室、网络阅览室,在以往的教学中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使课题的实施更具有成效,我们已经将期刊阅览室和名著阅览室合二为一,这样就能让阅览课上得符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将阅览桌分成两个区:期刊区和名著区。阅览时,教师要将两个区的同学分别记录,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期刊阅览”同学的作业是仿写,而“名著阅览”同学就可以写小评论,以至对某个名著的细致研究。名著阅览者一般是一些写作水平高基本达到脱仿境界的学生,稳定下来的名著阅览者,我们可以为之在中午或晚自习前开放网络阅览室,让他们在巨大的网络信息面前更加完善自己的学术追求。

离线刘德福
发帖
11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8-29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建构一种容易操作富有成效的写作课堂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之所以处在放任自流状态,是因为缺少一种细致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次课题研究力求达到让写作课像阅读课一样,有不同的课型,从写作前的指导到写作后的讲评都有不同的课堂支撑,也就是让学生和老师在各种样的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写作任务,而不是教师布置了题目,学生自己下去任意去写,教师要有具体细致的写作指导。试图达到让写作专长的教师能发挥自己的水平,没有写作天赋的老师也能用教案上写作课,指导学生写文章。


2.形成师生“同读文同赏文同写文”的写作实践


写作不只是教师的事情,也不只是学生的事情,而是二者语言智慧互动互生的过程。课题实践中,有教师精选文章做“模仿之格”、研读“格”进行审美意蕴写作技巧鉴赏、下水写作、学生习作升格等环节,将教师牢牢地吸引在写作实践中。是教师的勤奋而富有热情的写作实践引领着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进步,而不是教师的天花乱坠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的讲述引导着学生写作。


3.带出一支喜欢读书喜欢写作的语文教师队伍


本课题研究需要教师在读和写上下一番实实在在的功夫,必须“下河趟水”才能学会游泳,那种蜻蜓点水和花拳绣腿的架势,是无法进行课题研究的,因此,最终,课题可以带出一支读写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


4.让学生养成喜爱读书善于写作勇于投稿的习惯


学生读写习惯的形成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一系列的阅读写作活动的支撑。编辑《含英咀华》、摘抄美文写随笔、课堂仿写作文、《泰河文萃》的编辑阅读、阅览课的濡染熏陶、投稿发表机制的建立,这些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出一支能读善写还能发表作品的学生队伍。


 


四.    初期研究成果


 


经过近三年的年级组研究,我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仿格作文”的教学常规,写作前专题


阅读的《含英咀华》已经印刷了近20期,教师坚持单周“写作意蕴指导课”,双周“写作讲评课”,学校专门设“期刊杂志——名著——网络阅览”一条龙的“仿格作文阅览室”,三年来,学生公开发表作品达30篇。教学设计在《阅读与鉴赏》等杂志上发表8篇,论文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专著《仿格作文》拟定于20091——7月出版(目前已经签订出版合同),“‘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网”已经完成使用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1、设计阶段。(2008.10——2008.12)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及研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工作。组建课题组,建立实验基地,组成实验队伍。


2、实验阶段。(2009.1——2009.10)
(1)
做好前提测试,调查摸底,积累原始资料的工作。召开
开题大会,培训实验教师。
(2)
按照课题方案要求,开展研究与实验,积累保存过程资料。
(3)
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至少交一篇实验论文(:作文教案,课堂实录等)推荐2—3篇学生优秀创新作文。
(4)
每月在教研组会议上进行一次试验经验交流,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研讨会,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实验经验,评选优秀实验教师和优秀实验学生。


3、总结评审阶段。(2009.10——2009.12)
(1)
完成研究实验
报告。(实验学校基地报告及总报告)
(2)
成果展示。(研究论文,课例录像,学生作文,实验指导用书等)


(二)人员分工


孙玉平:课题领导


刘德福:课题负责、主持


李瑶瑾:《含英咀华》编辑


王永胜:《泰河文萃》编辑


朱苹:资料整理、保存


王艳:“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网  编辑

离线刘德福
发帖
11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8-29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主持人刘德福老师,从事作文教学研究十余年,迄今为止,发表文字20余万,《作文与考试》顾问,《教师博览》特约编辑,“仿格作文”教学流派的创立者。


刘德福老师关于“仿格作文”的教学成果如下:


2006年,《中学语文教学》第10期发表论文《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即“仿格作文”)


2007年第10 期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文本摇动”即“仿格作文”被定为写作教学流派向全国推广。


20086月起,刘德福老师在《阅读与鉴赏》(高中版)上开设“仿格作文”教学设计专栏,每期6个页码10000字的专栏。《阅读与鉴赏》的10余所实验学校的近3万师生将“仿格作文”的案例作为作文教材进入课堂,刘德福老师还为试验教师专门写作了教学详细教案。


20087月,刘德福老师开始在《作文与考试》(初中版)开设“写作一点通”写作专栏,路子就是“仿格作文”。


200810月,重庆出版集团策划“中学写作教学十大流派”的丛书,“仿格作文”位列其一,目前出版合同已经签订,预计在20091——7月出版。


刘德福老师的个人网站:http://www.liudefu.com/


泰河中学具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领导重视,为本课题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期刊——名著——网络”阅览室,教研组老师团结和谐,教学研究热情高,已经在过去的课题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在从事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宁波市语文教研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褚树荣先生、北仑区教科所教研员胡懿行老师的指导,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本方案有10000字,主要原因在于,此课题已经在年级范围进行了将近三年的试验,积累了一定经验,行文中有许多实践经验的阐释。)


 


 


2005年10月,我的作文课题“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写作心灵”立项:


 


 请点击:http://www.liudefu.com/News.asp?Id=230


 


 


 

离线刘德福
发帖
11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8-29

“刘德福仿格作文专号”发表于《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7 8 起上


 


请点击:http://cn.qikan.com/MagDetails/1009-9433E/2009/8.html

离线长河

发帖
4705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0-25
严重支持刘德福老师的“仿格作文”。作文始于模仿,终于被模仿。模仿是作文起步必经的过程。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tani218
发帖
4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10-08
详细,但好像有点混乱。
爱上语文,爱上生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