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133阅读
  • 12回复

[转帖]高考“文化”阅读与写作专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30

高考“文化”阅读与写作专题


一、民俗佳节——“天地经纬”之阅读


阅读前言


  随着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的增多,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选文范围越来越广。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生命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涉及。尤其是以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类文章,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尤为突出。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从内容角度界定的,从文体特征看,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就湖南卷而言,从2006年的“生命体的衰老与寿命”,到2007年的“生物技术与癌症的秘密”,再到2008年的“人类大脑的左右不对称性”,选文明显偏重于对生命科学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湖南卷此题的选文仅1000余字,比全国同类试题平均字数少了近300字;但从选文内容来看,信息量却比较大,较适合考生在12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作答。
  《考试大纲》要求的科技文阅读六种能力,均有可能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训练,都应进行。不过,细读湖南卷我们会发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三项,一直是命题的落脚点,也是命题最突出的特点所在。以2007年、2008年湖南卷考题为例,第8小题均为“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第9小题均为“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科技文阅读题的选项设置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会更换成另一种说法,这种更换,便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陷阱”。这就是所谓的“误区”,也是考生的丢分点。常见的设误形式很多,如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混乱、曲解原意、信息遗漏、混淆时间、主次颠倒、指代不明等。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30

名题共赏


2008年高考湖南卷第二题


  (正文略)
  6.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
  A.人类大脑的特征 
  B.对称性
  C.分辨左右的意义 
  D.不对称性
  7.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
  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也决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阅读突破策略


  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说明文阅读,作为湖南高考试题的必考内容,得分情况一直不尽人意。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对命题者设误方法的探究。其实,考生若能溯本求源,了解命题者设置陷阱的常用方法,做到定位答题,反复辨别,答题时一定会事半功倍。下面我们重点结合2008年的考题,谈谈四种解题技巧。
  1.看选项是否以偏概全。此类设题,把一方面或一部分事物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如2008年湖南卷第6题,要求考生指出文章“谈论的核心问题”。其实,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考题,看看文章的的一个关键段落便可以找到答案。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
  A项说文章谈论的是“人类大脑的特征”,注意了切入点,却没有抓住落脚点;C项说文章谈论的是“分辨左右的意义”,写出了内容,但没有突出重点。两项均患有以偏概全的问题。选项B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成是“对称性”,明显错误。因此答案应该为D项。
  2.看选项是否曲解原意。此类误区是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存在偏差。如2008年湖南卷第9题,要求考生根据原文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其实考生只要仔细阅读原文的第二段文字,便可以发现B项的问题。原文是这样的: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B项说“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原文说的是“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跟教育没有关系。理解显然有误。D项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原文是“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选项却说成了“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选项显然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表达的意思。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8-30
 3.看选项是否无中生有。2007年湖南卷第6题,要求考生依据原文,找出“不属于科学家们所做的嗜盐菌实验的一项”。A项为“观察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是否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而文中是说,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是确定的,无需实验观察。原文并无此意,考题却凭空捏造出某种说法,这自然不行。又如2008年湖南卷第9题的C项,表述为“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而原文是这样的: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原文鲜明地指出“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换而言之,人类的“创造和活力”,应该是源自“不对称性”,由此可以判断C项纯属无中生有。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便可以推断第9小题推断正确的是A项。
  4.看选项是否张冠李戴。此类干扰项往往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如2007年湖南卷第8A选项说,“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它有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原文是怎样表述的呢?请看:
  迪鲁吉罗研究小组和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现代基因测试工具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嗜盐菌在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和被置于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后,其整套“分子修复工具”都被激活了。所谓“分子修复工具”是一种叫做酶的蛋白质。嗜盐菌里有着一定数量承担修复工作并“随时待命”的酶,当受到致命剂量的辐射照射时,这些“埋伏”着的酶会很快出动,对DNA进行“抢救”。然后其他种类的酶继续其修复工作,并激活产生这些酶的基因。迪鲁吉罗研究小组还发现,在嗜盐菌2400个基因的基因组里包含了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
  从原文信息看,“迪鲁吉罗研究小组和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一起发现的并非“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而是“嗜盐菌在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和被置于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后,其整套‘分子修复工具’都被激活了”。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8-30

阅读突破集训一


东方文化将再现辉煌


●季羡林


  我认为21世纪应该是“东化”的世纪。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以来,昌盛了几百年,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促使人类社会进步也达到了空前的速度,光辉灿烂,远迈前古,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但它同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一样,也是决不能永世长存的,迟早也会消逝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的有些学者已经看出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如德国施宾格勒在1917年开始写作的《西方的没落》一书,预言当时如日中天的西方文化也会没落。此书一出版,马上洛阳纸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受其影响,也反对西方中心论。他们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西方文化在今天已逐渐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样子,大有难以为继之势了。具体表现是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其荦荦大者,就有生态平衡的破坏、酸雨横行、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森林砍伐、江河湖海污染、动植物种不断灭绝、新疾病出现等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
  西方文化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是植根于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因为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简而言之,我认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有整体概念,讲普遍联系,接近唯物辩证法。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只注意个别枝节。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印度的“梵我一体”的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思想。而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它抓住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分析下去,分析下去,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视了整体联系。两者的对立,十分明确。但是不能否认,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东西方都是既有综合思维,也有分析思维。然而,从宏观上来看,这两种思维模式还是有地域区别的:东方以综合思维模式为主导,西方则是以分析思维为主导。这个区别表现在各个方面,具体来说,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以综合思维为基础的。西方则是征服自然,对大自然穷追猛打。表面看来,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满足了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久而久之,却产生了以上种种危及人类生存的弊端。这是因为,大自然虽既非人格,亦非神格,却是能惩罚、善报复的,诸弊端就是报复与惩罚的结果。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而取代不是消灭。全面一点的观点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这种代之而起,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这种“取代”,在21世纪可见分晓。所以结论是: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就可以称之为“东西文化互补论”。
  200110月,76位中华文化研究者,其中也有我,发表了《中华文化复兴宣言》,肯定: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发展,都吸收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智慧。当前西方一些有远见之士都在尽力研究中华文化,并提出“西方的病,东方的药来医”,形成了“东学西渐”。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仍有无穷的价值!
  1.下面对“21世纪应该是‘东化’的世纪”的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已经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
  B.以综合思维模式为主导的东方文化比以分析思维为主导的西方文化更优越。
  C.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
  D.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活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实现东西文化互补。
  2.下列不完全属于“西方文化产生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的一项是( )
  A.酸雨横行,淡水资源匮乏。
  B.江河湖海污染,人口膨胀。
  C.臭氧层破坏,动植物种不断灭绝。
  D.生态平衡破坏,新疾病出现。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由生而灭的过程,西方文化的衰微以致消逝也在所难免。
  B.忽视了整体联系,以分析为基本思维模式的西方文化已经产生严重弊端,已呈现强弩之末。
  C.东方文化既讲究综合思维,也讲究分析思维,二者并重,因而凸显强势并可望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D.西方的分析模式因片面追求而山穷水尽,东方文化因其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
【突破题型】
  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21世纪,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活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东西文化分庭抗礼的局面必将出现。
  B.西方文化产生的严重弊端显而易见,被东方文化取代甚至消灭是不可避免的。
  C21世纪,东方文化将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将彻底摈弃西方文化,建立全新的文化模式。
  D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是由东西方基本思维模式对文化的最终影响而决定的。
  参考答案:
  1CA项强调了西方文化的弊端,但不能成为直接的论据;B项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的“用东方济西方”只能称之为“东西文化互补”。)
  2B(“人口膨胀”不是。)
  3C(东方文化以综合思维模式为主导,综合中也有分析,但不是“二者并重”。)
  4DA项东西文化互补的结局是“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而不是“分庭抗礼”;B项不能说“消灭”;C项“将彻底摒弃”是错误的,因为西方文化讲究分析思维,永远是讲究综合思维的东方文化的重要补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30 11:37:55编辑过]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8-30

阅读突破集训二


手感年代


  最近完成《周刊》私房菜专题报道,觉得有点意思,连饮食风潮也进入“手感年代”了。一个厨师的厨艺手感决定一家私房菜馆的生死,这样有自信靠口碑生存的小本经营,渲染的是厨师与顾客之间的私密接触与温度,还有限量供应与不低的消费,不正是“手感经济”的新行销元素、模式与语言吗?手工眼镜、手工牛仔裤、手工编织包、手工香皂、手工首饰……生活里不知不觉出现愈来愈多made by hand(手工制作)的产品,有些不是百分之百手工制造,却强调手感的价值,价格不算便宜,而近几年自己也有这样的消费倾向。
  以前我们的衣服不是手工做的吗?难道经济走了回头路?不同的是价位的差异,因为手工在机械工业年代不可能便宜,正如缓慢是快速社会中真正的奢华。这是一个追求“手感”的年代,因为“手感,是一个集合词,它传递出人味、触感、温度、专注与独一无二的精神”。台湾《天下》杂志年初出版吴昭怡等著的《手感经济——感觉的时尚》里这么说。
  标准的手工眼镜收藏迷会告诉你:手工眼镜不同于机器生产的,没有明显的Logo(标志),每个构面、接角是眼镜师傅亲手刻画出来的,起伏特别精准、利落。手感经济也是一种体验经济。日本京都的“俵屋”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经常去,只有18个小房间,收费不菲,日本人住上一晚就心满意足。房内墙纸、榻榻米、园艺、吃的豆腐都是附近老店提供的。第11代传人老板娘从不开分店,因为俵屋不能离开京都,俵屋是京都生活之华的整体呈现。这种生意规模不大,利润却不错,也是手感经济。
  “因为人不快乐了,根本不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是什么。”美学家蒋勋说。现代人处于大量生产、选择过多的年代,已陷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恶性循环。今天人们拥有的东西都是别人做的,丧失自主权;手感产品盛行,意味着人们能靠、也喜欢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些东西,证明自我存在,对抗大量机器制造,不被资本主义消融。这是“回到身而为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手感年代也暗示即使要消费,愈来愈多消费者还是选择忠于个人,而不是忠于品牌。现在没有女人喜欢跟别人撞衫,连不少名牌都要用手工、限量生产来行销。“量身打造”又回流,只此一家,比起名牌,更有市场。
  手感经济也是深度经济,借一个有深度的技艺,设计一种产品,可以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没有技匠精神,不敬重手艺,生活没有主张,粗糙无味,不可能有手感经济。当今消费需求从量转为质,追求生命的质感和细节。原料来自何处、产品如何被生产、生产者是谁等,都可透过感官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或借故事来行销,为生活注入美学灵魂。
  手感经济更能满足人类的生物性本能及心理需求。当人与人的接触逐渐被手机、电子邮件所取代,一个真实的肉体拥抱反而变得弥足珍贵,毕竟触感无法被机械化。人们从消费手感产品里寻求被人拥抱般的温暖和慰藉,竟成了一种流行。更多人想要买“作品”,而不是“产品”,工业时代前没落的技匠艺工回流,人们重新出发寻找独一无二的珠宝、家具及陶瓷工艺品。自古以来婴儿需要母亲双手的拥抱、触摸,才能健康地成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想透过消费手感产品来按摩抚慰自己的心灵,从作品手感里感受他人的余温。
  (选自2006年第22期《读者》)
  1.下列关于“手感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感经济是一种能够传递出人味、触感、温度、专注与独一无二精神的消费经济形式。
  B.手感经济是一种深度经济,它借深度的技艺,设计一种产品,让人们加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
  C.手感经济满足人类的生物性本能及心理需求,让人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的温暖,满足人们渴求得到抚慰的心灵需求。
  D.手感经济使绝大多数人消费时,萌生出选择忠于个人,而不是忠于品牌;需要“作品”而不是“产品”的消费理念。
  2.下列对“回到身而为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句意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感产品盛行,意味着人们喜欢靠自己双手去创造一些东西,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B.人们在消费手感产品时能寻求到被人们拥抱般的温暖和慰藉,心灵得到滋润。
  C.现在消费者中没有一个人喜欢跟别人撞衫,量身打造名牌,体现人们对个性化享受的一种追求。
  D.当今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生命的质感和细节,以期获得亲身体验和美学灵魂。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正如缓慢是快速社会中真正的奢华一样,消费手工产品也算是消费经济中的一种奢华。
  B.日本京都的“俵屋”是京都生活之华的整体呈现,它能让人充分体验到京都生活手感经济的真谛。
  C.人与人的接触逐渐被手机、电子邮件所取代,弱化了个体接触的强度,降低了个体接触的温度。
  D.现代人进入大量生产、选择过多的年代,也即将陷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恶性循环的不快乐境地之中。
【突破题型】
  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婴儿在母亲双手拥抱、触摸下能够健康成长,那么,现代人在消费手感产品时可以按摩抚慰自己心灵,感受他人的手感价值,获得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B.手工产品都是纯手工制作,历来价格超过机械制作且价位较高,凸现了手感价值,颇受人们青睐。
  C.许多行业已进入“手感年代”,渲染的是相互间私密接触与温度,限量供应与不低的消费状态,这已成为“手感经济”的新行销元素、模式与语言。
  D.不敬重手艺,生活没有主张,就不可能有手感经济,也就会让人丧失部分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答案:
  1D(“绝大多数人”与原文“愈来愈多”的人概念的内涵不一样。)
  2C(“没有一个人喜欢跟别人撞衫”与文中“现在没有女人喜欢跟别人撞衫”不吻合;“量身打造”的并非都是名牌。)
  3D(“即将陷入”应改为“已陷入”。)
  4B(手工艺产品未必都是纯手工制作,“历来价格超过机械制作且价位较高”与原文意思不符合。)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8-30

阅读突破集训三


骨骼,生命的档案


  骨骼是生命的一部档案。
  骨骼支撑躯体,保护大脑、脊髓和思维器官。它使得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能保持内部稳定。骨骼能泄露其以前的主人的许多情况,如年龄、性别,甚至生活环境。不仅是法医利用这种情况来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的身份,专家们也能从髋骨的形状来辨认,它们来自男性还是女性。众所周知,牙齿的状况也能为确定一个人的年龄提供很好的启示:与树干一样,牙骨质里也有生长年轮,它表明人的年龄。
  骨骼也能够提供其前主人的躯体活动情况。因为躯体活动可在牙齿、脊柱和骨关节的损耗和磨损痕迹中反映出来。微小的骨骼样品显示,其主人的生活环境也深深地铭刻在骨骼里。只要把骨骼样品磨成纸一样的薄片,然后再将它磨光,直至它达到几乎透明的程度,用显微镜在偏振光里就可以看到骨骼的晶体结构。科学家们用这种方法来查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尼安德特人化石有异乎寻常之处。与现代人的骨骼不同,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干体力活”的一个标志。为了生存,尼安德特人必须每天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古老的骨骼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要从古老骨骼里获取一些遗传体的话,借助遗传指纹来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有几克保存完好的骨骼物质就够了。1991年,人们发现了1918年被谋杀的俄国沙皇一家的可能的遗骸,不久后,通过与活着的近亲进行DNA对比证实了这些骨骼的身份,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种方法也为解决一场古老的科学争论提供了帮助。几年前,人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现代人与已消失的尼安德特人的亲属关系有多近的问题。以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佩博为首的研究小组发现,虽然两种类型的人同时存在,但他们彼此分开,因此,没有出现遗传上的混合。研究人员为自己的分析特地研究出一种方法。用他们的方法进行分析,只要有10毫克化石骨骼物质就够了。
  存放了上万年的骨骼还能泄露一些东西:尼安德特人是惯用右手的人。因为骨骼受伤的部位通常引人注目地位于左侧。惯用右手的人对打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骨骼甚至还能显露其主人的社会行为。研究人员从一个古老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上发现了受过重伤的痕迹。这个人受重伤后仍生存下来,但他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他的生存只能被解释为,有人照料他并为他提供食物。
  1.下列各项,对骨骼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骨骼,是生命的一部档案。
  B.骨骼是支撑人和动物躯体、保护内部器官、供骨肉附着并使得躯体在剧烈运动时保持内部稳定的组织。
  C.骨骼可以提供主人生前的年龄、性别、躯体活动情况、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社会行为等信息。
  D.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是促进骨骼发育的良好条件之一。
  2.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部能说明“骨骼是生命的一部档案”的一组是( )
  ①骨骼支撑躯体,保护大脑、脊髓和思维器官。
  ②骨骼使得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能保持内部稳定。
  ③骨骼能泄露其以前的主人的许多情况,如年龄、性别,甚至生活环境。
  ④牙齿、脊柱和骨关节的损耗和磨损痕迹可反映其前主人的躯体活动情况。
  ⑤骨骼物质能帮助人们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据骨骼泄露的其前主人的情况,法医可以查明犯罪分子的身份、性别和年龄情况等。
  B.科学家只要把骨骼样品磨光,直至它达到几乎透明的程度,就可以了解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C.遗传指纹等技术帮助科学家解决了有关现代人与已消失的尼安德特人的关系有多近的争论。
  D.根据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受伤的部位更多地出现在左手,科学家证明了他们是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
【突破题型】
  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骨质里生长的年轮越多,表明人的年龄就越大,这和树干上的年轮与树的年龄关系一样。
  B.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之所以比现代人更为坚固,是因为他们每天要从事比现代人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
  C.如果要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就必须从古老的骨骼里获取一些遗传体。
  D.借助遗传指纹和DNA技术,科学家证实人们发现的俄国沙皇一家的“可能”遗骸正是1918年被谋杀的他们一家的遗骸。
  参考答案:
  1B(找到正确答案,主要是要明白题目的要求,也就是“解释骨骼”。)
  2C(档案的原义是“分类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和材料”,此处比喻能显示身体某些特征的迹象;而①②说明的是骨骼在人体中的作用,③④⑤符合要求。)
  3CA项原文说的是“法医利用这种情况来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B项遗漏了原文中“用显微镜在偏振光里就可以看到骨骼的晶体结构”这一重要条件;D项受伤部位并不是更多地出现在左手,而是“通常引人注目地位于左侧”。)
  4C(“从古老的骨骼里获取一些遗传体”是“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的方式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8-30

二、泾渭分明,收放有度——“天地经纬”之写作


写作前言


  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化。结构主要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和照应等,结构的完整性必然表现在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安排的合理,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有清晰的思路,新颖的构思,得体的谋划。如果轻视结构的作用,忽视结构的规划,势必影响文章的质量,影响作文的成绩。
  关于文章结构,高考作文在“基础等级”中要求“结构完整”,在发展等级的“有创新”中要求“构思新巧”。湖南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把结构分解为四个等级: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而《评分补充细则》对“结构”作了具体的解释,即:文章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围绕中心,衔接自然,有较强的内在联系,视为结构严谨;文章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围绕中心,衔接较自然,视为结构完整;文章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大致围绕中心,视为结构基本完整;文章缺乏必要的组成部分,内在联系混乱,条理不清楚,或者内在逻辑十分混乱,或文章没有完篇,严重影响到文章的完整,应视为结构混乱。
  综观近几年湖南高考考生在“结构”方面的失误,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开头单一,结尾无力。要想使自己的作文得高分,让文章的开头成为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极为重要。不少考生动笔便是引述命题材料,有的甚至照抄材料,弄得毫无新意,让人望而生厌;有的考生开头语言罗嗦,净扯些与话题或主旨毫无关系的话,切题太慢,让人不着边际。结尾,是作文的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好,则可以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达到让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有的考生结尾拖泥带水,画蛇添足,因而使文章黯然失色。
  二、组材无序,布局无章。有的考生在写记叙性文章时常常将材料无序地罗列,不讲究详略主次,也不讲究过渡照应,在写议论性文章时,列出一长串事例,不加分析也不做归纳,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明确的中心,让人看了,摸不着头绪。文章布局讲究匀称、有头有尾,有的考生开个头就占了半篇文章,真正展开后由于篇幅或时间关系却又急忙煞尾,使得文章成了头重脚轻的大头矮子;有的考生考试时间不够了,难以完篇,便以省略号代替,这种残缺不全的作文,往往只能评为最低等级。
  三、拘于成法,分段不当。结构清晰与段落安排有很大的关系,有的考生写作文,拘于“三段论”,中间密密麻麻一大片,有的考生写记叙文时,人物简短的对话一句占一行占了大半篇幅,这样分段都不恰当。有人统计,一本题为《高考作文佳作集评与导写》的作文书,共收38篇作文,其中最长的19段,最短的4段,平均每篇7段;有人对某杂志近几年登载的高考满分作文的段落做出过统计,从中发现最长的9段,最短的4段。因此认为,高考作文不宜少于5段,这是有道理的。
  其实,文章结构是考生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而考场作文,最先留给阅卷老师整体印象的可能就是结构,如果我们在考场上注意开头结尾的相互呼应,就可能让阅卷老师获得“此篇结构完整”的直观印象;如果我们注意到文章层次段落的分明,就能给阅卷老师带来清晰悦目的阅读视野;如果我们讲究文章的过渡照应,就会给阅卷老师带来行云流水般的畅然之感。近几年的高考佳作,它们往往在结构严谨的同时还力求在形式上的求变求新:或是巧拟小标题,醒人眼目;或是诗句缀文,营造意境;或是借用“特体”,断章成趣。
  因此,考场作文要确保结构完整,尽量做到结构严谨,力争构思新颖,从而使文章经纬分明,收放有度。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8-30

佳作共赏


妈妈,孩儿给您叩首


  我非常讨厌和你呆在一起,你总会唠叨不停;你总会抢走我手中的遥控器,关掉正在直播的NBA比赛;你总会让我打开书房的门,监视我在书房里的一举一动。
  我总是想摆脱这个弥漫战火硝烟的家庭,我不愿意和你做无谓的争吵,因为你总会理直气壮地喊道:“老娘拼着一条老命,还不是让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出人头地,我图个啥,死后也不过占那么一点儿地。”我就不和你争。争不过你,我总逃得过你!“我要到学校寄宿”,我向你大喊,“现在高三学习紧,老师说在学校方便!”你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你送我去的学校。“一个星期打个电话回来”,你说。我用鼻子“哼”了一声,心想:打个电话回来,和你吵架啊!
  周末的晚上,我没有打电话。周一上课老师说:xx,你妈找你。你在教室外。我心里发怵,当着他人面,这只“母大虫”可千万别发威!“母大虫”没发威,和声问:“怎么不给家里打个电话啊,怕你出了什么事,来看你来了。”我支吾了一声,“没钱了。”她从包里拿出了两百元,说:“省着点用,近来家里经济可困难了。”她又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似乎这一辈子的母爱在那一眼中全部释放出来。我的心一颤。
  为了避免她来学校,我总会在周末去打电话。电话那头似乎变了。她似乎变成了一个少女,声音是那么温柔!
  快高考了,只有三周了,那天她来了,脸色有点苍白,说了很多让我摸不着门的话。她突然问我:“你爱妈不?”我的心又一颤。这我可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她见我犹豫了一下,眼睛有点湿了。她又问:“妈以前对你严厉了点,是为你好,让你出人头地,让妈也扬口气,不图别的……”眼泪在她眼中旋转。“妈,你怎么了?”我问。妈说:“上课去吧,这几天你好好学习,别往家里打电话了!”又补上一句:“考完之后再回来,生活费放在班主任那里,怕你乱用。”
  我突然有点想家。越想越觉得妈妈的话有点不对,我决定回家一趟。家里门锁了,没人在家。问了问隔壁大叔,“你妈不是在医院吗?你怎么不知道?”大叔说。“在医院干什么,我妈病了?”我问。“好像不只病了吧!”大叔有点支吾。
  在医院里,我看到了脸色苍白的妈,爸在一旁流着泪,妈见到我,手先是抖,接着泪如泉涌。从爸的泣声中,我读到了绝望。我的泪如决堤之水倾泻而下。母子抱头痛哭,妈用颤抖的手摸着我的脑袋,“孩子……加油……妈在九泉之下会保佑你,别哭,别哭,别怕!”
  如今,我坐在考场,泪如泉涌,用我最大的努力,完成妈的一个心愿。
  当我和她在一起,她是那么讨厌;如今阴阳相隔,她是那样美丽,那样和蔼。
  难道,我们对美、对爱非得用距离去衡量!
  妈,孩儿给您叩首了!
  点评:
  这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记叙文。文章在结构上通过前伏后应来突显情节波澜。作者善于运用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笔。如,文章开端就以生活化的语言展现出母子俩不可逾越的鸿沟,展现了两人间战火不断;接着在“我”的逃走的过程中,母亲的好意一度在遭遇拒绝;在考前的谈话中,仍能看出“我”对母亲的不敬与不理解。正是这样的多次设伏,文章的情节才显得更具波澜性,最后“我”内心的悔意也才显得格外强烈,文章的主旨也才得以更鲜明地表达。正是这样的巧妙构思,才使母亲的形象更加感动人心。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8-30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去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
  点评:
  这篇满分议论文围绕“诗意地生活”,提出了“源自内心的和谐”、“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自然抚慰浮躁的心灵”等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地论证了“人应当诗意地生活”这一中心论点。全文整体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本论部分的三个分论点都在段落开头,形式上并列而语意上递进,不仅醒人眼目,而且逻辑性强,结尾重申论点,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对主体部分的三个方面作了“回扣”,有力地彰显出作者思路的清晰和文章结构的严谨。


生如夏花


  似乎,生命如征程,人的一生注定疾步匆匆,从古到今……


——题记


回眸处


  回眸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我似乎可见远古的蛮荒处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气象,朝着那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地奔跑着。奔跑的力量震烈了山河,震出了世界,那不曾停下的步子带领着人类走出了矗立的谷,万尺下的深渊,走出了文明之路。


侧视时


  侧视时,我看见那峥嵘岁月里,孙中山奔走于乱世镇静的脚步,那脚步曾停留在李鸿章的府衙,曾踏上过北上的火车,曾奔跑于起义的山冈之上。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姿势,终使他赶上了时代的浪尖,冲碎了千百年来不变的封建桎梏。


凝神望


  凝神望桥上车水马龙的过往,以卞之琳《断章》中的姿态,时而见到孩童背着手执着这样那样的器具快步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或是看到小商小贩背着行囊跑向欲走的公交车时的情状;亦或见到笑脸洋溢的成群的老人们迎着朝阳一路小跑……
  似乎谁都在跑,都在追赶着什么,那跑动时被风吹起的发丝、顺颊而下的汗珠、鞋上溅起的水花总是给人生命的蓬勃之气。
  静思之,不觉置疑,那永远保持不变的奔跑状态从何而来?
    是因为夸父对太阳的渴望吗?是孙中山对现实的不屈吗?是小孩对前途的希冀吗?还是那生活的艰难所需,或是那不服老的心呢?
  再思量,不禁顿觉,人的一生好似征程,每个人都背着该负的重跋涉奔跑。奔跑即为生命的历程,而最重要的是,那些奔跑的姿态背后,是人们对生命不被磨灭的追求!
  再回眸处,再侧视时,再凝神望,生命的价值熠熠生辉,征程中,我们奔跑着,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怀着独一无二的心情,追着太阳,追着浪潮,追着生命,追向心中的夏花灿烂处。
  如夏花般,开得无比绚丽。
  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的亮点就是结构严谨,富有层次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清晰。全文先以“题记”过渡,进入主题,然后分别用三个小标题“回眸处”“侧视时”“凝神望”,以点带面,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和流畅感。二是过渡巧妙。除了段落之间有小标题过渡外,在段落内部也有精彩的连缀,如第三片段,作者分别用“静思之,不觉置疑”“再思量,不禁顿觉”等连接起来,使文章如行云流水。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8-30

写作突破策略


  思路、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是处理文章结构的重要环节。清晰的思路、合理的层次、严密的照应、完整的段落、自然的过渡是结构严谨的基本体现。具体来说,应注意下面两点:
  一是应注意文章段落要完整,思维要严密。写记叙文,一段文字要写出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或者写出事件发生、发展的某个阶段;写议论文,表现在对某一论点的完整的证明,一般应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段落的完整性是作者思维严密性的体现。如,议论文中常常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来安排结构,开头先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作出结论,这样的安排常能使论据充足,分析到位,结构严谨,显示了考生思维的清晰和严密性。
  二是要注意因体制宜,明确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值得考生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湖南高考作文都提出了“限制文体”的要求,2009年湖南高考作文仍然限制文体。其实,考场作文要“结构清晰”,考生应该熟悉不同文体的结构要求。因为不同文体对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也就不尽相同,那种被称作“四不像”的作文,其主要缺陷就是“缺乏文体结构特点”。文体不同,思路安排有所不同:叙事类文章的思路安排和层次划分必须以一个明确的线索为前提,根据线索对材料进行有序排列,常见方式有以时间为序、空间为序、事件为序、情感为序;说理类文章的思路安排和层次划分必须以一个明确的观点为前提,根据证明观点需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组合,常见结构方式有并列式、照应式、层进式、总分式。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构思新颖呢?下面介绍几种最实用的技巧:
  1.首尾坠饰,照应紧密。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关注的重要部分,也是作文得分的亮点之处,因此装扮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亮点”闪烁,从而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
  开头可以采用设计题记、欲扬先抑、言彼意此、妙言感悟、铺陈排比、托物起兴、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尾可以运用添加后记、呼应开头、交代结局、陡转立止、写景蕴情、卒章显志、设问启思、戛然而止等方法,来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如上述《生如夏花》一文就很好地运用了照应来彰显文章的结构严谨:一是首尾照应,文题是“生如夏花”,尾句是“如夏花般,开得无比绚丽”,形成和谐的呼应美。二是前后照应,如第三章节的最后一句用“再回眸处,再侧视时,再凝神望”再次点击,起到了圆合的整体美,也深化了主题。
  2.前伏后应,首尾圆合。
  前伏后应,就是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文中前面有三处伏笔:借项链时女友让路瓦栽夫人随意挑选;赔项链时,珠宝商只卖出首饰盒;还项链时,女友不作检查就收下了。这三处看似是不经意的“闲笔”,读到文章的结尾才知道它们其实是精彩的伏笔。
  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两点:一是巧妙的伏笔,往往是“猝观之,实不见有形迹”。因此,运用伏笔,宜藏而不显,伏笔显,读者有思想准备,后面的照应就不会产生震惊,失去顿悟的美学效应。二是巧妙的照应使人物、事件陡然明朗化,产生较强的震惊效应。因此,照应宜显不宜藏,文章要在最能引起读者注意的关键处,揭开谜底,对伏笔予以明显的回应。如上述《妈妈,孩儿给您叩首》一文就很好地做到了前伏后应,从而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有致。
  3.一线贯穿,形散神聚。
  一线贯穿,就是用一条线索把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贯穿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思想情感,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正如清代刘熙载在《文概》中所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
  这种技法,在散文中就是“形散神聚”。“形”是指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等,“神”是指蕴含于“形”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材料看似很散,但它们都从属于“思想”,或是经过“思想”的选择并能积极地反映“思想”的;或是按照“思想”的红线组织在一起,它们的排列有着密切的联系。
  4.标题穿插,脉络分明。
  安排应试作文的结构,不能墨守成规,拘泥成法,要跳出俗套,勇于创新。比如,近几年考场满分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采用了“标题穿插”的结构形式,就不失为一种显示“结构清晰”的好方法。标题穿插,就是在作文中把文章分成几个小板块,其中每一块给它取一个能概括内容的小题目,让小标题穿起全文。由于小标题是段落中最精练最集中的特殊概括形式,拟别具一格的小标题,不但能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还能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具体写作时,小标题的拟制可借用古诗文名句、对称的句式、数学公式、并列词语等,还可通过标点符号的变化拟小标题。当然,小标题的数量一般以34个为宜。拟制的小标题要精炼,能概括各板块所写的内容;要简短、整齐,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要层次分明,体现严密的内在逻辑性。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银色月光

发帖
49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8-30

写作突破集训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株漂亮的红玫瑰因为自己是花园里最美的花而感到骄傲,但它发现人们只是站在远处欣赏它而不靠近。原来,在它旁边一直蹲一只又大又难看的青蛙。红玫瑰非常生气,命令青蛙立即从它身边消失。青蛙顺从地离开了。
  没过多久,青蛙经过红玫瑰身旁,惊讶地发现它已经凋谢了,叶子和花瓣都掉光了。青蛙说:“你看起来很不好,发生了什么事情?”红玫瑰答道:“自从你走后,虫子每天都在啃食我,我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美丽了。”青蛙说:“当然了。我在这里的时候帮你把它们都吃掉,你才成了花园里最漂亮的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提示: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与材料中的红玫瑰、青蛙类似的现象,因此,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准确地把握寓意。可以从红玫瑰的角度或青蛙的角度去思考立意,如:①不要鄙视差生;②要团结互助;③不可以貌取人;④成功的背后有他人的支持,辉煌总是由不起眼的人成就的;⑤敞开胸怀接受他人的帮助;⑥尊重了他人也就尊重了你自己;⑦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⑧存在的就是有意义的;⑨要坚守自己的岗位;⑩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等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土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读了这首小诗,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提示:“土壤”附在大地上,被踩成道路,被垦作田园。土壤的功用是无比崇高的,而尘埃只能污染空气,传播细菌。两者都是由土而来,价值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思:从土壤的品质角度思考,可以把“土壤”称为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因为“土壤”时刻被人踏在脚下,被车压在轮子下,被草木果蔬稻麦踩在身下,她宁愿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从人们赞誉的角度思考,人们为什么如此厚爱土壤,而轻视厌恶“尘埃”呢?这是由自身的价值决定的。再联系一下社会生活实际,有的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自以为是,整天飘飘然,到头来只是一文不值的尘埃;而那些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人一直被人们所颂扬,因为他们没有像尘埃那样浮而不实,自高自大。从土壤的转变角度来思考,有些人处于一介平民时,还能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可一旦得势,权高位重,就会像尘埃一样飘然,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最后逐渐脱离人民,走上不归路,成为人民的敌人。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良好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因此,不少有志之士呼吁要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请以“营造良好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提示:如果正面立意,写议论文,一般可以在确立“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营造良好环境”的观点之后,依次谈“为什么要营造良好环境”“怎样营造良好环境”;写记叙文,一般可以写在“营造良好环境”中出现的具体的动人故事,等等。如果反向切入,可以这样去拓展思路:不少人认为营造良好环境主要指的是创造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排除周围太多的干扰,而往往忽视了人的心灵上的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应该从满足青少年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需求方面来表现“营造良好环境”;大多数人写“营造良好环境”的积极意义,或者具体展现“营造良好环境”的感人情景,但如果去揭示“没有营造良好环境”的危害甚至严重后果,更具新颖性。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正处青春年华的你,在成长过程中,也许有一段美丽的经历,也许有一番深刻的感受,请你以“感受青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提示:有人说,青春是一支余韵不绝的歌,她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写好这个命题作文,要注意材料给予的立意启发,提示语给予的文体暗示,写作时,可以记叙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美丽的经历;可以论述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点独到的感悟;可以抒发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番真切的体验。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文化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布艺、草艺、泥塑……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书法……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我们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我们有傲人的饮食文化,如: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八大菜系”……我们还有灿烂的唐宋诗篇,等等。而这些活着的传统文化也一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可以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维系着我们的“中国人”身份。
  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影响了你的传统文化。联系社会生活,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本题中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关键词组,它至少有两个要点:一是,你要选取的具体的传统文化的形态一定是源于生活的,且是你生活于此的;二是,它必须对你产生了影响,使你挖掘到这种形态背后的文化心理并产生心理认同。这亦是题目的限定和要求。
  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本领。每位同学都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当中寻找传统文化的踪影。材料中列出了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饮食文化、唐宋诗篇等众多方面,算是一种提示。当然学生亦可以在这几类之外选择。比如谈到饮食文化,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如果学生就其熟悉的一种来谈,由菜及人,谈出二者的相似处,谈出二者背后蕴含的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一定是一篇充满文化韵味和趣味的美文。


中学学科网校http://yuwen.zxxk.com/
我的博客http://blog.zhyww.cn/u/57558/index.html
离线长河

发帖
4705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9-24
好东西,值得一学,名师风采,学习了。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admin

发帖
3485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2-09-22
真的是好东西。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