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559阅读
  • 1回复

(内战伤痛)蒋介石1945年骂中共:勾结日寇保护其后方基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9-25
核心提示:1945年3月30日,他在日记中分析“共匪行径”时就有如下言论:“……对外宣扬其所谓敌后政权地域之广大,人民之多,而其实勾通敌寇,为敌寇保护后方基地,与敌寇相约各不侵犯,使敌寇可以专意进攻我国军,而彼则反宣传我军无意抗敌,与敌谅解以诬之。今日之势,共匪与敌寇已相依为命,敌寇冥顽,且愿为其效前驱,而以共同消灭我国军与政府。”
蒋介石日记 资料图
本文节选自《国共双方内战中如何使用日军战俘》  作者:谌旭彬 原载于靖江网
在内战初起之时,及双方酣战期间,蒋介石曾一度相当排斥直接用日军战俘打内战,故而曾对阎锡山留用日军战俘的做法非常恼火。


阎锡山战后留用大量日军帮其守山西,蒋介石为此相当恼怒
日军投降之时,由于“在华北除第二战区的阎锡山军以外,几乎再无拥有战斗力的国民党军,同大部分日军对峙的是八路军”,阎锡山自感“依靠山西军独自的实力,抵抗八路军、确保整个山西是困难的”,因而曾“千方百计地要求日军的残留和合作”。


其具体做法:首先,在国军接收之前,日军继续占据山西各据点,帮阎锡山击退任何前来接收的中共军队。据当时负责与阎锡山联络的日本华北派遣军高级军官城野宏回忆说:“日军拒绝将武器交给八路军,而在国民党政府的受降官到来之前,一直以武力确保占领地,如果八路军使用武力,我们也将用武力对抗之,以尽快实现阎锡山返回太原。我们在潞安等地同八路军发生了冲突,但八路军基本上被击退了。”日军的配合,是阎锡山得以顺利接收山西的关键。

其次,违反国民政府“必须遣送日俘全部返日”的规定,用丰厚待遇诱使日军留在山西。阎锡山与山西日军高层达成如下协议:“一、日军响应阎锡山的提议,将日本军人编成部队,并将这些部队置于阎锡山的指挥之下。二、留用的日本军人在现有级别的基础上提升三级。三、给全体人员安排宿舍,并允许在营外居住。四、特别欢迎残留日本军人同中国妇女结婚。”如此,最后约有2600名官兵被编入阎锡山部队,另有技术人员和家属,共约6000余人。阎锡山对所留用的日本士兵发双饷,并一律晋升为少尉或中尉。

阎锡山擅自留用日军战俘一事,蒋介石相当恼怒。1946年1月20日,蒋在日记中写道:“阎利用日俘,不能遵令解除其武装,乃为匪部藉口,甚不争气也。”3月28日,蒋再次谴责说,“阎锡山仍利用日寇编入其部队,一面谎报已完全缴械,近竟为共匪发觉,捕获其队内之日兵,乃向执行组提出抗议,殊为我军最大之污点,阎之卑劣不仅丧失其个人人格,而且丧失我国格矣,可痛。”当天,蒋还让阎的老部下、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去做阎的工作,称:“山西有利用日俘对共作战之事实,此种情事实属破坏国家政策,教敌人看不起,无论对内对外使主席不能负责(不但共党宣布,日人亦有正式报告,美方亦不谅解)。”

蒋之所以不愿在华日人卷入内战,有两大原因
何以蒋介石会对阎锡山留用日军战俘如此耿耿于怀?就现有资料来看,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内战初期,蒋一度认为单凭国民党自身的力量已足以击败中共,无需“利用敌国军队打内战”;且“利用敌国军队打内战”,无论是与蒋的民族意识,还是与国内舆论,抑或是国际法律和道义,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冲突。作为国际公认的中国领导人,蒋自然不愿亦自感不必冒天下之大不韪,留用在华日军俘虏——1945年9月8日,他在日记中告诫自己说:“如果偶一不慎,为俄史共毛所藉口诬陷,则个人失败之事小,而民族存亡之前途大,乃可足使万劫不复也。此时除本身诚敬为主以外,万不可借外力或弄小智,徒陷党国于不可收拾之地。应以戒慎恐惧处之”。

其二,也是蒋最重要的一层考量,是担心留用日军战俘对中共更有利。在蒋看来,日军和中共并非不共戴天之仇敌,反而可能变成联合反蒋的伙伴。1945年3月30日,他在日记中分析“共匪行径”时就有如下言论:“……对外宣扬其所谓敌后政权地域之广大,人民之多,而其实勾通敌寇,为敌寇保护后方基地,与敌寇相约各不侵犯,使敌寇可以专意进攻我国军,而彼则反宣传我军无意抗敌,与敌谅解以诬之。今日之势,共匪与敌寇已相依为命,敌寇冥顽,且愿为其效前驱,而以共同消灭我国军与政府。”

1945年4月,日本大本营为尽快从中国脱身,开始积极与新四军秘密接触(可参看汪朝光《抗战胜利前后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研究》)。7月9日,蒋得到相关情报后,把它解读为“共匪与倭寇已经连成一片,协以谋我”。其在关于1946年的总结中更是明确提到,“日俘军民共有三百万之众,且有教育、有组织,几乎遍布于全国,如不能迅速遣回与处置,则社会治安之问题固甚严重,而为共党宣传与勾结,投入匪区被匪利用,以祸乱国家危害政府之殷忧贻患将不可胜数矣。”

可见,蒋在战后初期,相当警惕“共匪与日本勾结一气,演成极大之动乱”。因此,尽管冈村宁次为首的日本军人积极配合蒋介石受降和接收,但蒋对中共和日本的关系如鲠在喉,必欲尽快遣返日俘回国才能放心。…[详细]

不过,蒋对日本技术人员有所偏爱,曾欲大规模留用以帮助政府稳定局势恢复经济

蒋虽对日军遣返态度坚决,但对滞华的日本科学技术人才却青睐有加。战后中国,恢复经济和各项公用事业的正常运转,亟需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因而,蒋虽然严格要求战俘中的技术人才必须先遣返,然后才能再招聘使用,但对日本侨民中的科技人才,则指示尽量争取就地留用。早在胜利前夕的1945年6月30日,蒋就曾考虑要“运用敌国技术与人才之组织与人选”。

日本投降后,由于“行政院各部会派来之接收人员,对沦陷区敌伪政治经济毫无认识,不知从何着手”,国民政府正式决定征用日籍技术人员以解决过渡时期的困难。9月12日,蒋介石指示说:“日本各种科学技术人才尤以其科学院原有人员应设法收容,以应今后协助建设之需”。随后,国民政府推出《中国境内日籍员工暂行征用通则》,规定:“各事业部门征用日籍员工标准如下:(1)事业不能中断,其技术无人接替者;(2)其技术为我国目前所缺乏者;(3)非征用不能为业务上之清理者;(4)情形特殊有征用之必要者。”10月16日,蒋又提出要“专找日本飞机制造与陆大学员及各种管理人才,设立机械学校、管教学校、参谋或国防研究院”。

尽管美国一再要求国民政府尽早将所有日籍人员一律遣送回国,“避免日人在中国境内恶势力再起”,但蒋介石仍始终坚持留用日本技术人员。仅以东北地区为例,至1946年12月2日,据美国给国民政府的照会称:“据与遣送日侨有关之本国军事当局估计,东北计有7万所谓技师及其眷属人等现被扣留而不予遣送。”其时,国共内战已全面爆发,国民政府留用日人又增加了内战的因素。与此相应,和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留用对象更超出了“技术人员”的范围。据1946年12月6日国民政府外交部亚东司的一份内部呈文显示:“东北留用日籍技术人员数额各方所报不一。据熊(式辉)主任6月3日电:留用人员约5万人(全部技术人员为1.5万人)。国防部9月24日统计:留用技术人员为10672人(眷属人数不明)。据东北管理日籍技术人员负责人告本部前赴东北调查战犯人员:留用技术人员及眷属约7万人”。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9-25
Re:(内战伤痛)1932年章太炎建议蒋介石:划绥远给中共让其抗日
核心提示:当日军对华北威胁日急时,太炎又给当局献策,建议将北方之中共力量“驱使出塞,即以绥远一区处之。其能受我委任则上也;不能,亦姑以民军视之”。
本文摘自:《原来如彼 南方周末往事版文录》,作者:南方周末,出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然而,到“九一八”之后,严重的外患使章太炎面临一个身份认同的挑战:作为“民国遗民”,他可以不认同国民党政府;作为中国人,他却不能忽视国家这一实体正在遭受侵略这个现实。太炎最恨政府不抵抗,但他一开始尚处沉默,因为“拥蒋非本心所愿,倒蒋非事势所宜,促蒋出兵,必不见听”;除了沉默,别无他法。1932年东三省全部沦陷后,太炎终不能再沉默,不得不公开表示“搁置”其“反对一党专政”的主张,支持中央政府,将其爱国落实到国民党“党治”之下的整体中国之上。


当日军对华北威胁日急时,太炎又给当局献策,建议将北方之中共力量“驱使出塞,即以绥远一区处之。其能受我委任则上也;不能,亦姑以民军视之”。
此计的倾向性且不论,从策略角度看,的确高明。首先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而共击日本,最合时宜。从国民党的私利看,若中共得绥远,即处对日之最前线,此时为自保也不得不与日寇死拼;则国民党不仅可省下“剿匪”的兵力以对外,而日军亦必因与中共的交战而削弱。


但那时的当局者恐怕敌视共产党不亚于日本军,太炎此计终未见听。不过这一次不听,局势很快就发展到对国民党当局极为不利。到1935年,章太炎观察到:“为今日御敌计,欲乞灵外援而人不助我也;欲改良政事而时不我待也;欲屈志求和而彼谋求无厌也;欲守险穷山而入不可复出也。”这一分析,实将国民党政府既不能战、又不能和的尴尬局面说得透彻无比。太炎以为,虽然第四策“差可苟延祚运”,但也只能是“姑经营以待末路”。


后来国民党果然退入西南“守险穷山”,其结局也基本如太炎所说是“姑经营以待末路”。抗战后虽也曾复出,几年内即不得不退出大陆,“转进”台湾。则章太炎当初的预见,实不亚于诸葛孔明之隆中对。1935年时即能有那样深远见解的,举国似未见第二人,实乃名副其实的国器。可知太炎自谓其“于草昧经纶略有把握”,所言不虚。


有人或指责章太炎一生论政,立场反复,变化频仍,缺乏原则性。其实章太炎论政有一特定原则,即他自己所谓“但论今日之是,不言往日之非”。这也有其思想基础,他早就注意到“丘壤世同,宾萌世异”的历史规律,故“上古以来,百王有政教,各持一端”。这样,“欲经国宁民者,不得不同于世俗”,而世俗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昔人所即是非,亦与今人殊致”。民初中国政治局势变化急剧,既然侧重“今日”之表现,则其所论必因时因事而变。


不过太炎变的只是态度,所据的原则其实是不变的。他一向主张中外之别大于国内的派系之分,1925年曾明言反对“广东的党政府”。然而在“九一八”之后,当华北的宋哲元欲以“共党分子”之名制止学生运动时,他又主张“学生请愿,事出公诚。纵有加入共党者,但论今之主张何如,何论其平素”。态度似乎数变,而立场则始终如一。


观章太炎一生论政,秉持“只看今日,不计以往”的原则,似乎非常实际;而其所论,又常从理性出发,即揆诸当时局势选出最佳策略而进言。且其论政多从中国整体出发,眼光远大;所献之策,常常是最应当做的。不过,实际政治最好也只能在“最应当”和“最可能”之间妥协:上焉者或因不得已而妥协,下焉者根本就选取对当局之个人或政团最有利者而为之。太炎计之所出,有时要求领袖要有天下为公的愿望,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性;而民国政治人物,似又不能不顾及本派本党利益,实难超越。结果太炎所献之策,几乎无一被采纳,故给人以所论不中的印象。


有人或者会说:既然所献之策无一见纳,实说明都过于理想而不切实际。其实不然,所谓切合实际,主要看是否具有可行性。观太炎上述各策,明显对各当局者有利,且并无太多实行的困难;只是当局者另有所虑,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盖前述各当局者,派系的私见往往超过理智的判断:凡事不仅要对自己有利,还希望完全不对他人有利;即使是所谓“双赢”的局面,也不愿接受。结果还是自己吃亏,利了他人。这中间的互动关系相当微妙细致,此处就不能详论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