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共产党地下组织及其外围组织针对国民党的号召指出,国民党征兵的真正目的是为抗战胜利以后打内战做准备,提醒学生日本就快完了,不要上当。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2012年8月23日第7版,作者:黄丹,原题:《“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学生十万兵”》
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西荷塘北侧的绿荫丛中,静静地矗立着一块石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石碑背面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上面镌刻着抗日战争期间从军的834名学生的姓名,其中就有我父亲黄枬森的名字。
近日,我陪着年逾九旬的老父亲在北大校园散步,路过这通石碑时,他再次驻足细细观看,并且抚摸着石碑上斑驳的字迹,给我讲述了那一段往事。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据有关资料载:1944年中国正面战场在日本侵华部队为打通南北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中遭到巨大挫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责难。政府当局把军事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兵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太差,于是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规定凡年满18岁到35岁、受过中等程度以上文化教育、身体健康的青年都可作为应征对象,服役期两年。这样国民党政府向学生们发出了“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的号召。一时,“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学生十万兵”的口号响彻校园。
父亲说,他那时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三年级学生。联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共产党地下组织及其外围组织针对国民党的号召指出,国民党征兵的真正目的是为抗战胜利以后打内战做准备,提醒学生日本就快完了,不要上当。
所以,
昆明市内共产党力量比较弱的一些学校报名人数比较多,唯独西南联大学生不太踊跃,一个月的报名期限快到了,报名的只有二三十人。学校交待不了,就在报名截止的前一天召开了全校动员大会,请一些著名教授来动员。那天参加动员演说的教授有冯友兰、闻一多、潘光旦及其他教授。他们每人都讲了一二十分钟。这些教授威信很高,一下子全校就有300多人报名。
在这些教授中闻一多起的作用最大。他是最有名的民主教授,人品好,学问大,平时同学们就最爱听他的课和专题报告,同学们认为他是不会为
蒋介石说话的。他说,士大夫阶级平时不流汗,战时不流血,只有工农大众平时流汗,战时流血,他特别指出现在国民党士兵不但在战场上拼命,与敌人血战,且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还备受军官的剥削与打骂。他认为知识分子参加到军队中能改变战士素质,改善工农士兵的待遇。何况大敌当前,男儿当挺身报国。许多人都被他说得动了心。
父亲和许多学生一样,觉得共产党讲的事情很有可能发生,但他想,当前全民族抗战是第一要务,抗战胜利后虽然有打内战的可能性,但即使国民党要打内战,腿长在自己身上,到时候开溜就是了。打定这个主意,他毅然报名参军了。一起报名参军的联大同学同时也是父亲的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同学刘克果(后更名刘放)、缪灼华(后更名黄自强)、刘镇身(未走成),以及哲学系的殷福生(研究生后更名殷海光)、邵明镛、物理系鄢粲然等人。
投笔从戎印度受训
父亲于1945年初入伍后,与200多名联大同学全部被编入了炮兵第207师,先暂时编入一营补给连,军衔为二等兵。不久,他们又编入
汽车兵第一团,准备前往印度受训。1945年2月,滇缅公路因战事而不能通车,他们只能乘飞机飞往印度的蓝姆迦(印地语Ramgarh,位于印度中部平原的哈尔邦兰溪县)。父亲说那是他第一次乘飞机,而且乘的是运输机。机舱里没有座位,人们都尽量站到窗边向外俯瞰。运输机发出巨大的轰鸣,伴随着清晨初生的朝阳,腾空而起进入云海。60余年后的今天,父亲说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飞机一直向西飞去,越过茂密的森林,飞过银白色的雪山,经过澜沧江和怒江时,机舱内的温度骤然降低,再向前,越过白雪皑皑的“驼峰”,又飞行了3个小时,中午时分终于在印度汀江机场着陆。当他们走下飞机时,全身已冻得像冰块,两耳又痛又聋,互相讲话要大声喊才听得清楚。在汀江,他们重新进行了编队,父亲和联大同学被编入军事委员会汽车暂编第一团服务营第二连,还有部分联大同学编入第三连。
经过十天的露营生活,他们又乘火车经过四昼夜的旅程,来到蓝姆迦。蓝姆迦是一战时英国建的临时性营房,用以关押意大利战俘。1942年后成为中国驻印军的大本营和训练基地。
抵达基地后,稍事休整,父亲所在的服务营第二连就开始学习驾驶技术,以便使用美军援华的军用汽车,参加滇缅公路的军备运输。他们在基地接受初级驾驶训练一个月,然后进行军事训练,也大致有一个多月,后来迁移到雷多附近,又接受了一个多月的高级驾驶训练。
初级驾驶训练中,他们主要学习驾驶十轮大卡车(six-by-six),附带也学习了驾驶指挥车(commandingcar,大小与今天的小面包车相当)和吉普车。教官是一个美国人,他讲授汽车结构和驾驶的理论,特别强调避免发生驾驶事故。父亲说,美国教官关于错车的一句话至今他都还记得。教官说,在错车时,你的车速不仅是相对于地面的车速,还要加上来车的车速,错车时要特别当心。除教官外,每4人还有一个中国驾驶兵手把手教学员驾驶汽车,学员们称他为助教。讲课时间不多,绝大多数时间是4个人一辆车和一个助教学习驾驶技术,一个月下来,大学生们都能在大路上熟练地驾驶了。
蓝姆迦基地在印度中部平原,周围是丘陵和荒漠,不宜种植,却是野战演习和实际操练的理想场所。他们每天清晨5时就起床,常规军事训练后就是驾驶训练。晚8:30就寝,中间很少休息。军队的生活枯燥而单调,但很有规律。天气炎热,夜间蚊虫叮咬,休息不好,伙食也不好。但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早些掌握驾驶技术,早日奔赴抗日的战场。经过艰苦的训练,服二连全体学员同时毕业,都拿到了驾驶证,破了这个汽车学校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