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87阅读
  • 0回复

(经典热议)文化基因的涵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9-17
文化基因的涵煦
  朱绩崧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全国课程标准展台上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第二天,9月10日,不出所料,有的电视新闻里就有一批小学生在镜头前“之乎者也”起来,一个小女孩竟然用“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作赠言,献给讲台前的老师。我一百度,果然,柳宗元这句牢骚满腹的话给贴了搜索标签:“赞美老师的名言”。类似的还有李商隐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这根本不是赞美老师的呀!
  趋附一时风尚,断章取义,生搬硬套,临阵凑出一番热爱传统文化的架势,试问如此做法,距习近平“嵌入文化基因”的要求,相去几何?只恐不仅难以奏效,更容易给身在此山中的学生一种错觉:古诗文就是拿来过节装点的。
  装点好歹还算有点实用性,接近生活,而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育的僵化路线,古诗文在不少学生的心中,就是死记硬背的一道道题、一张张卷,老师说这里是“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就不允许你认为是他“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古人之义、理、情、思,随着世易时移,本就需要今人下一番功夫才能体会。有时,光靠知性方面的努力还不够,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差可求得些许。只是横空加上这么一层应试的铁幕,隔人千里,要做好“文化基因”的培育,委实任重道远,非朝夕跃进可成。
  就在“文化基因”论有待正确解读与有力执行之际,习近平在专机飞往塔吉克斯坦的万米高空,很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在我看来,这就是说,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接地气”,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要“高大上”,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标识。
  如何读好古诗文,“振其徽烈”,要提上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议事日程,刻不容缓。这将不再是零敲碎打式地逢端午、遇中秋,找三五稚童来在舞台上、荧屏前,字正腔圆来两句“路漫漫其修远兮”、“低头思故乡”,而是要在整座文字般若的灵山之中,深挖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思想宝藏,以此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戮力齐心投入崛起复兴的事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这一远大目标,离不开“认真”、“踏实”。切不能沦为面子工程、形象任务,折腾一阵,懈怠多年。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其格调靠积淀,其品行重修为。照此想来,习近平最近两度提倡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不正需要我们戒绝时代泛滥的浮躁,静心努力地去“涵煦”吗?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