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48阅读
  • 0回复

(认识文化)刘加民:珍视我们的文化符号,推广文化作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4-14

在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图景中,历史人物是精彩的亮点,他们是文化本身的构成要件,也为文化带来活力和魅力。他们的数量、质量和品位决定着这个民族文化的整体品质,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在人类文明当中的层级。

这些“符号化”了的人物,有的脱胎于原始部族的首领,比如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有的则是从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变而成,成为真假混杂的“传说人物”,还有的来自宗教,来自外来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伦理、审美、情感等精神性的东西,都在这些文化符号上承载着,并以一种相对固化的状态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不可避免会有很强的时代印记,但是在文化本身也有强大的内在定力,有不可违抗的发展规律,太离谱的,甚至颠覆了根本的,都要不得。比如,最近几年网络游戏成为庞大的产业链条,游戏创作者不可避免要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寻找素材,用那些具有明显符号价值的历史名人、重大事件作为游戏的角色或者故事背景。有些做得很好,大受欢迎。也有做得不太好的,引起争议。

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能改变本质内涵。因为那些具有符号价值的历史人物,在民族文化的图谱中承担着特定的意义,不能随意改变。有些“国家级”的符号,流布广泛,深入人心,比如花木兰,是个巾帼英雄,保家卫国,兼顾大家与小家的典范,也寄托着无数中国人对于美丽、豪迈的女性形象的想象。我们无论怎样演绎,都脱离不开正能量的基调。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历史人物,多是当时的“典型”,更被后代人不断传播演绎,成为一个个“符号”。它们的符号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们的历史真相。这些承载着特定内涵的文化符号,或者符号化了的历史人物(文学形象),都具备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力,都在民族文化图景中充当着相对固定的角色,过度的扭曲和改造,过分的戏说和恶搞,不可避免会引发整个文化图景的混乱和无序,导致文化自信和基于文化自信而产生的民族凝聚力的丧失,而它们所承载的价值、伦理和审美,也一定会混乱,甚至崩塌。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的原型和它们的符号价值呢?为了真相忽略了它们的符号价值,不可取;为了它们的符号价值而放弃了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这需要文化的战略高度,也需要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格局,更有为民族文化复兴而努力的大担当。有些人属于认知问题,不了解历史真相与符号价值的相互依存又经常独立的特点;有些人则是立场问题,并非真心热爱“真相”,而是通过寻找纰漏达到消解偶像所承载的符号价值的目的。你会发现,一大批早已经符号化了的正能量偶像,不断倒塌在“要真相”的大嘴下面,此类人士的所作所为已经不是普通的观点交流。这是一个需要严正对待的大问题。

其实,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一直在进行中,特定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也是在不断生成、演变中。古代文学的文本从文言文变成白话文,瞬间扩大了受众人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来。电影、电视的出现也参与了这个改造。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游戏的出现,必定会对传统文化和文化符号产生更加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最关键,是看这个文化产品传达的是什么理念、什么趣味和审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合拍,有多大程度的和谐共振。

文化符号运用在中考高考的文化作文写作中,意义很突出:在获得高分的同时,能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实现文化应考的同时,达到文化育人和文化成长的目的。它借助社会的实用性,达到文化作文的非功利性,实现教育最深刻的追求:文化传承与文化人的养育。

这也是文化作文得到教育界广泛认可的原因。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刘加民(中国文联)  用改动。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