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998阅读
  • 6回复

孙中山文化:海峡两岸的桥梁(望海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4
— 本帖被 谭蘅君 从 高考通道 移动到本区(2010-08-03) —
  孙中山文化:海峡两岸的桥梁(望海楼)
  丘树宏
  在刚刚举行的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开幕式讲话中的一个重要的共同话题是孙中山。贾庆林在致辞中说:广东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在当年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响亮口号,至今激励着我们为民族团结富强而奋斗。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商讨如何提升两岸竞争力,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吴伯雄在致辞中也说,广东是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的发源地。孙中山先生的种种努力,无一不是为了谋求振兴中华。
  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同文同脉,一样的血缘、共同的文化,这是两岸合作交流的原动力。在这其中,不管是国共两党,还是两岸民间,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是孙中山先生,是孙中山这个伟大人物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精神和文化,这就是“孙中山文化”。
  “孙中山文化”这个概念是中山市率先提出来的。作为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一直深受孙中山思想和精神的影响;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山市30年来的发展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其实践也全面生动地诠释了孙中山精神。在经济社会获得高速发展后,广东省委要求中山市要建设成为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创新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为此,中山市继实施工业立市、经济强市发展战略之后,于2007年又提出了“文化名城”发展战略,提出了“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并将其放在“八大文化工程”之首。
  中山市认为,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孙中山既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
  “孙中山文化”究竟是什么?它应该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以及以上三个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包括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人文遗产。孙中山的思想、精神以及形成的人文资源,对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中山市首先成立了孙中山文化资源利用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孙中山文化工作,并卓有成效。在与台湾的交流方面,也有很好的启动。中山市利用台资企业众多的特点,除了经济的合作外,也开始了文化的交流;中山市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利用撰写和拍摄《中山路》专著和纪录片的机会全面开展与台湾媒体的合作;以孙中山文化为主题,广泛组织了学术、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民间交流。中山市还在争取与台湾合作创设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
  当前,两岸关系正面临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孙中山文化”恰好为海峡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架起了一座重要桥梁。《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7月22日   第 01 版)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7-24
  文化传播 重在内涵(望海楼)
  章念生
  日前,友人向记者谈起刚刚在荷兰观看的一场文艺演出,内容是来自中国的武术杂技表演。演出票价不菲,场内观众也不少。来自国内某武术流派的弟子们,在台上表演武术动作,嘴里喊声不断,场内观众也随之鼓掌呐喊,气氛颇为热烈。看完演出,友人却不无担忧地坦言:台上翻滚打斗,喊声震天,确有气势,也很好看,可遗憾的是,表演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略显苍白,很难展现中国功夫的要义。因为西方观众虽然喜欢中国功夫,但对武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有限,知之不深,误以为舞台上杂耍般的表演就代表了中华武术。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题其实是相悖的。
  友人可能言之过重,但也不无道理。的确,作为国粹,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有阳刚如少林,龙腾虎跃,刚健有力,“拳打卧牛之地”;有阴柔如武当,行云流水,倜傥洒脱,动如蛇之行,静似蚕作茧;还有刚柔相济如峨眉,动静并用,内外相重,姿态优美而威力十足。对于中华武术的精要,如只通过台上的几个动作,几个热闹场面,而没有深入的解说作铺垫,没有大师级人物不凡的气势来展示,西方观众恐怕无从了解。
  这些年,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西方观众了解中国的需求与日俱增,海外的中国文化市场也更加成熟。不少西方公司看准商机,组织中国的艺术院团与武术团队到欧美巡演,时常引起轰动,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自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在利益为导向的文化市场需求增长之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如何选派品位高、特色足、内涵丰富、实力雄厚的团体到海外巡演,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今年初在比利时结束的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节,之所以能赢得观众,达到名利双收之功效,关键在于演出团体与展览项目水准较高,特色较强,古代展品精粹集纳、美轮美奂;现代节目时尚典雅、不落俗套,可谓古今并重,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美绝妙。
  相比之下,每逢春节期间在欧洲上演的一些来自中国的综艺节目,虽然歌唱得不错,舞跳得甚欢,但形式雷同,特色难现。如此年复一年,欧洲观众难免会产生视觉疲劳,敬而远之。记者连续数年关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的一些春节活动,发现这里的观众已有逐年减少之势。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法国强盛之时,法语文化深受欧洲各国上流社会追捧;美国强大之后,美式文化几乎遍布世界角落。中国文化“走出去”,现在正当其时,它无疑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消除误解,赢得认同。但中华文化传播不能走样,它不仅要向人们介绍曲艺民乐、民族歌舞、武术杂技,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展现文化精粹来传播五千年中华文明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等思想理念,让更多的外国受众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本质和魅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7月10日   第 01 版)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7-24
世博会:跨文化交流的良机(望海楼)
大 山[加拿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7月09日   第 01 版)
  我是大山,我非常有幸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超过了20年。我有两种体验: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山,我希望通过我的节目,能够给中国的电视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外国人的形象;作为加拿大人马克,我的使命也是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人。现在我担任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展区总代表,这能够进一步达到我的目标。

  我认为加拿大知道世博会的重要性,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时候,加拿大支持上海,而且一开始我们就将此次世博会作为与中国人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展开对话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加拿大是最早确认参展的国家之一。

  加拿大馆是这次世博会最大的国家馆之一,占地6000平方米,给人的第一感觉就非常有加拿大特色。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的日游客接待量超过3万人,这是我们原来的目标,现在基本上都是在3.3万—3.5万人之间。应该说,加拿大馆是上海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我们将接受约600万人参观,比以前的纪录将近翻一番,所以我们对这次世博会非常满意。

  加拿大馆是加拿大政府和太阳剧团合作的一个成果,太阳剧团以令人难忘的演出闻名于世,也被称为加拿大最著名的文化出口产品。剧团不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演出,同时也体现了跨文化的特色,因为它的演出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加拿大展馆努力把我们的跨文化交流体验呈现给参观者。我们的目标不是重复大家对加拿大的印象,比如红枫叶和尼亚加拉瀑布,我们希望参观者对加拿大有一个新的了解,跟太阳剧团的合作也希望达到这个目标。加拿大馆的展出富有创意和艺术表达,为参观者创造一个超越文化疆界的体验之旅,可以说,我们对本届世博会的参与都是围绕着文化交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加拿大的人口由来自多元民族背景的人构成,他们共同构成加拿大整体身份认同。人们应该在全面参与主流社会的同时,发扬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加拿大在建国之前是两种主要的民族团体,来自英国和法国的人构成我们国家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平衡英语和法语这两种文化是加拿大建国之初的基本特色。这也是为什么加拿大到现在为止还拥有两种官方语言,同时也揭示了法语语言和文化在北美洲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原因。在北美洲,很多法语语言和文化被同化了,但是在加拿大保留得相当好,就是因为我们这种双语政策和跨文化政策。应该说,跨文化交流在加拿大进行得比双语政策更深入,我们在宪法里把提倡多元文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

  华裔是加拿大最大的少数族裔,中文在加拿大是除了英语和法语外的第三大语言,越来越多的商家为顾客提供中文服务,而且很多加拿大大学甚至高中也开设教中文的课程。加拿大和中文的语言鸿沟在不断缩小,同时我们的主流社会和华人社区的距离也在不断地拉近。

  上海世博会期间,加拿大馆将举行很多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欢迎大家光临加拿大馆,参与我们的活动。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7-24
  京剧,城市的一条文化经脉(望海楼)
  尚长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7月07日   第 01 版)
  我毕生钟爱和从事的事业——京剧艺术,其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京剧第一次进入上海是在1867年,当时引得全城轰动,市民争相观看,一睹为快。1876年,上海《申报》正式刊出“京剧”之名,意思是来自北京的戏剧剧种,从此这一称谓取代了“西皮二黄”,而一直沿用到今天。
  随着京津名家谭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相继到上海演出,上海本地同样涌现出大量的名角,其中周信芳先生成为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正是他使上海成为海派京剧的发祥地,与北方京剧形成双峰并立的良性竞争局面,开启了长达近百年的京剧鼎盛时期。
  与许多戏剧剧种相比,京剧的历史并不长,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它成为国剧、国粹,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呢?我认为,除了京剧集中华艺术之大成;京剧云集了众多大师级人物以及大量经典作品;京剧艺术语汇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拥有最广泛的观众群体等原因之外,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京剧得到了城市的有力支撑和推动。正是城市强大的集中性与辐射性,使京剧得以极大地拓展生存的空间,赢得上升的高度,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京剧的繁荣也使城市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使城市精神得到了相当的升华。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因此,京剧与城市的关系是血脉相连、无法拆解的。
  当然,一种艺术自有其盛衰转变的自然规律,京剧也不能例外。但是有一点令我相信,既然在漫长的时间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空间内,我们整个民族都深深浸润于京剧的美妙艺术享受中,那么它值得也理应被我们永久珍惜、永远呵护。对京剧我们没有舍弃的理由,只有保护和提升的使命。相信只有通过对优秀传统的弘扬和提升,并与现代市场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和谐中谋共处,城市的文化才能在拥有亮丽的同时拥有一份深沉,在拥有时尚之轻灵的同时拥有一份厚重。
  首先,要培养有志于京剧艺术的优秀传承者,将传统的技艺和经典剧目原汁原味传承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妥善留存,这主要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民间的广泛发动。
  其次,在忠实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运用一批优秀新编剧目,将京剧文化底蕴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把京剧在当代的演艺时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延伸,这主要是靠京剧艺术工作者的自身努力。
  我认为,只有同时做到以上两点,京剧艺术与城市文化才能同时焕发古老与现代的双重魅力,达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
  如果将城市比做一个健康的、不断成长的人,那么建筑便是它的骨骼和身躯,版图便是它的肌肉,科学技术、生产水平和市民社会生活水平便是它的血液,而支持、承载它的则是一条条文化经脉。京剧艺术正是一条永恒跳动的经脉,它的搏动牵动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各类艺术,它与其他千万经脉一起构成了整个城市、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网络。没有京剧的精神网络,没有文化的经脉,一个城市再怎么高耸、再怎么庞大,也只能是一个缺乏智慧、没有活力的躯壳,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7-24
  重树文化的公信力(望海楼)
  王 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7月03日   第 01 版)
  如今,传媒日益显示出了自己的力量。它们可以极大程度地实现人们的知情权利,传播信息,普及知识,推进现代化公民社会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浅薄且火爆的“文化明星”。
  电视小品与手机段子正在空前发展,它们与信息产业合作,带来高收视率、高效益,同时在游戏人生、稀释难题,有意无意地推广着油滑与鲁迅所说的“看客”意识。网络更是使大批的青少年、包括过去无缘染指文化的打工一族,参与到社会讨论、指点批评、设坛(博客)立论、兜售叫卖、讨伐扫荡、制造舆论中来,从而推动了文化参与的广泛性与民主性有时还有短平快性。
  这首先是好事,是文化民主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活跃的表现,是舆论空间的扩大。但问题是,文化的高峰不能靠人多势众来攀登,文化的瑰宝不能靠炒作与铺天盖地的传播来培育、缔造、筛选。大众的平均数,将无助于促进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的积累提升,而或许带来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的平庸化、低俗化、贫乏化的可能。
  我们不是多次强调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要与决心吗?靠平庸与混世,靠一般的营商与竞争心态,是不会有什么认真的创造的。创新的文化基础与精神准备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真正能够做出创新的成果来的是人才,是对于祖国、人类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是真正的智慧与担当。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口号仍然为我们所需要。为了爱惜真正的人才,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就需要具有真正的文化、学术与艺术的权威评估平台与评估体系。
  甚至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学术与艺术的评价上,主流与精英人士也绝对不是跟着传媒炒作与点击数量、更不是跟着福布斯排行榜走。例如《纽约时报》的书评与剧评,令许多大家与文化产业大亨也惴惴不安、等候评判。而那些所谓的“文化明星”,多半根本进入不了该书评剧评影评的视野。而恰恰是我们这里,一些所谓专家,拿了次红包,被招待旅游了一趟,就赶紧为天知道的文化新资源新产品作人证“学理”证与唱颂歌。我们的专家与专门团体、直到研究机构的资质、公信力、操守乃至专业素养等,都大大有待于重整旗鼓,从头树立。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的传媒在文化上岂能唯钱是瞻?我们岂能没有自己的品位与标准、使命与责任?我们岂能忽视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它对于提高人民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性,它的完美精湛的形式、它的智慧含量、它的合理性、它的感人的魅力、它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结合?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传媒,没有自己的文化品位,没有自己的文化权威,没有自己的文化公信力,不能在文化评估上发出自己的有力的声音,这是一个传媒的耻辱,不管它有多少广告利润!
  我尤其寄希望于我们的高等院校,那么多文化人,那么多硕士博士教授博导,我们的高校应该建立自己的文化评估体系与威信。同时我也完全相信,迅速走红的明星们,大多数会有自知之明,会学习提高,乘胜前进,其中相当一部分最终会贡献一些真正的文化瑰宝,而不会满足于一时的鼓噪喧嚣。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7-24
  书法: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望海楼)
  邵秉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6月16日   第 01 版)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值得所有关心书法的人欣慰的事情。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及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应怀有一种忧患意识,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繁荣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书法创新,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一方面,我们要研究经典,继承传统。书法要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克服美术化倾向,提升书法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创新。所谓合理,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那些打着创新旗号,任意丑化汉字,挑战国人的审美价值观的做法,那些诡怪百出、弄异炫奇的东西,都不能称为“新”,注定要遭到唾弃。
  其次,要确立书法艺术标准,净化书法创作环境。书法艺术的标准就其共性而言,一要具备可读性、观赏性;二要符合书写的法度,技艺不过关则难以成为艺术;三要雅俗共赏。那种境界深远、富有品位、蕴涵情趣、自然大方、通俗易懂的才是真正的大雅。
  再次,要做好传承书法文化的基础性工作。一要加强学术研究。应对古今书法遗产进行整理、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系统、完整、详实、准确的资料体系,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二要注重书法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准,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三要抓好书法教育,改变长期以来“重西学、轻国学,重外语、轻国语”的倾向。在中小学,结合汉语教育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读、写能力,培养对书法的兴趣,涵养学生文史方面的知识。四要倡导德艺双馨,加强书家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精神境界、知识积累和艺术功力,不断提高书法的质量和意境。
  最后,我们要以成功申遗为契机,提高中国书法的世界影响。书法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习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要配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从普及汉语入手,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学习书法。以“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理念,让世界上更多的民众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同时,也要以书法为纽带,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两岸书法的交流,增强民众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7-24
  被误读的“大众文化”
  郭棣
  关心当今文化现象的人可能还记得,几个月前东北那位大腕二人转、小品演员在其作品研讨会上,和某名牌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当众发生激烈的“言词冲突”。关于那次“研讨会”本身,已无再评判的必要,倒是引发的所谓“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概念,仍属可以探讨的话题。
  所谓“精英文化”是指思想前卫、知识渊博、有专门研究的作家、学者、教授们的文艺作品、学术论著和文化活动,属于“阳春白雪”类。而“大众文化”则是个老概念,久已有之,有论者称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后,“大众文化”很快由“边缘”走向“中心”,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增强,消遣、娱乐功能上升。因此,以“搞笑”为目的、颇具人气并能大把捞钱的影视剧、舞台表演和电视娱乐节目等,便顺理成章地被一些人视为当下“大众文化”的代表。
  为了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状况、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分析,探讨,一些理论家、批评家提出并使用“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等概念,这可以理解。但把“经典”、“精品”、“主旋律作品”等搁置于“大众文化”的涵盖面之外,却既不符合文化现状,也不符合文化发展史的实际。以传统“大众文化”的主体大众文学为例,大众文学又称为通俗文学,最早的如适应市民阶层的出现而产生的唐代传奇、宋人话本等市民文学,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和后来的乡土文学等都属大众文学的范畴。它包括了言情、侦探、传奇、武侠、科幻、历史演义等诸多文学种类。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带有封建糟粕和低级趣味的自不可免,但经过长期打磨、检验,也不乏思想艺术都达到很高水准、为雅俗所共赏并成为经典的精品。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就都是“大众文学”的杰作。到了近现代,鲁迅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他写的《故乡》等小说开创了现代乡土文学的先河;在抗战期间及其后的长期创作中,以写农村农民见长的赵树理及以写城市市民为主的老舍等人,在尝试、探索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地方特色等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大众文学的杰出代表。这些作家哪个不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可见,把大众文化同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截然割裂开来的观点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至于东北“二人转”一干人的作品及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学及娱乐性电视节目等,其实也是良莠不齐、瑕瑜互见的。有的作品,没有社会责任的担当,没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没有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甚至连人类基本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分不清,那只能是“大众文化”激流中的流沙,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逐渐淘汰。把低俗、浅薄、无聊、短视的文化产品贴上“大众文化”的标签,更是对“大众文化”的亵渎和误读。《北京晚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