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美国情报部门得出结论:苏联实际上倾向于混乱的继续以及中国地区主义的发展。“苏联认为,中共一旦取得中国中央权力,将会表露出与现在的中国国民党政权所具备的、同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而“共产主义中国”一旦成立,它将不会成为苏联共产主义世界的傀儡。
本文摘自《老年生活报》2012年08月27日第13版,作者:刘丽朵,原题:美国为何“旁观”国共内战
美国在援助国民党打内战时,态度由积极变为消极。其原因何在?不少人认为是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抗战时期的美械装备所致,还有一种声音认为,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小瞧:杀鸡焉用牛刀?一份刚刚公开的绝密档案打开了所有这一切。
档案显示:美国情报机构在国共两方的军事实力方面,掌握了相当翔实的一手数据,作为“局外人”,对这场战争的了解超过了多数“局内人”,将全盘局势尽收眼底。
美国担心的是苏联
美国比国民政府更早意识到了中共军队扩张的程度,1945、1946两年的关键性扩张,使得从1947年开始,中共具备了采取全面攻势的条件,并已经在采取这种攻势。美国预计:尽管到1947年为止,共产党军队在数量上仍然处于劣势,但扩张已经结束,枪声已经打响,一场全国性的、决定生死的战争已经展开,这场战争的结局将是你死我活的,没有中间道路。
美国关心的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中国的问题会引发的一系列世界的问题——世界势力的此消彼长。正是其对自身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考虑,使其一度做出了支援国民党政府的决策;也是同样的原因,令他们在意识到国民党政府打不赢这场战争的同时,改变了一贯的姿态,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促使美国做出这个决定的,除了对国民党政府丧失信心之外,关键性的因素只有一个:苏联会不会冒着极大风险支援中国共产党打赢这场内战?
对于美国来说,只有一件事能够促使其重新掂量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问题,那就是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大规模援助。一旦美国对国民政府提供足够的武器支持以改变中国内战形势,它必须要冒苏联这个风险。
在下结论之前,美国看到的第一个事实加重了它的不安: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底,由于8月14日中苏条约的签订,苏联暂时占领了满洲。在此期间,中国国民政府试图调动军队进驻满洲从而重建对中国的统治,却遭到这一地区的地方志愿军以及苏联占领当局的阻挡。国民党行动的自由遭到严重限制,且满洲的港口设施拒绝提供给政府使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军队进驻满洲得到了自由行动的许可。而那次大规模日军武器的获得,则跟这一事实相关。
美国人的最后结论
苏联在占领满洲国的短暂时期对共军大开方便之门,其倾向性再明显不过。对这一举动的强烈不安,促使美国政府加强情报力量,对苏联在华的一切行动给予监控,并研究其深藏其后的动机。
美国在获知苏联让共军拿走了绝大部分日军军火之后,又拆毁了大批工厂设备,而这些被拆下来的机器大部分被运往苏联。并且大量的大豆、谷物和煤炭输入了西伯利亚。对此,美国做出的结论是:“苏联政策旨在将满洲变成为苏联远东提供粮食和原材料的非工业化渠道。”拆毁满洲的机器,除了供给苏联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满洲对苏联的军事威胁程度大大降低。
而美国最为关心的是苏联对中共的援助。经过了艰难的侦测,美国情报部门最终获取了重要的情报,苏联对中共的援助确有其事,但并不是如一开始预想的“无私援助”那么简单。苏联还有个重要的举动是:训练出了一支北朝鲜共产主义军队,协助东北共军进行战斗。苏联方面“避免直接行动”,之所以这样,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不加隐匿地干涉中国可能会加大与美国冲突的风险”。
这份材料最后得出的结论令美国政府松了一口气。美国情报部门得出结论:苏联实际上倾向于混乱的继续以及中国地区主义的发展。“苏联认为,中共一旦取得中国中央权力,将会表露出与现在的中国国民党政权所具备的、同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而“共产主义中国”一旦成立,它将不会成为苏联共产主义世界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