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收约取,鲜活思维
——中、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法举隅
◆ 山东省郯城二中语文组 刘郁晖
■言简意丰
运用素材宜高度概括,不宜拖沓冗长。如余杰在《我生命中的三个女性》中写母亲时,没有在宏大的素材下纵情礼赞,只是撷取两个细节:母亲爱看天气预报,母亲的电话内容尽是吃饭穿衣。用最简约的语言、最简约的素材表现出最丰厚的内涵:
母亲最关心的电视节目,谁能猜得到呢?她最关心的是天气预报。因为我在遥远的北京,她首先关注的是北京的天气,一看到天气有变化,她赶紧给我打电话,要我晚上去图书馆上晚自习的时候多加衣服。母亲不善言谈,她的电话一般都很简单,每次总是说吃饭穿衣这些琐细的小事。
文笔简约而意义丰厚,昭示考生必须通过对素材进行恰当的剪裁,揭示素材所蕴涵的意义,从而证明论点。
■事理结合
“事”能拨动心弦,“理”能开掘升华。妙用素材,必须将“事”与“理”有机结合起来。
很多考生基于“主题”而“粘贴”“修改”,因而,素材有明显的嫁接痕迹,更别提论事析理。由粗浅而入精微,分析归纳升华,方能深刻地揭示素材的内涵。
如2009年一位高考考生在《把“危机”变为“转机”》中写道:
中国首富李嘉诚的信誉有口皆碑。当初李嘉诚担任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时,生产塑胶制品的长江塑胶厂正面临倒闭危机,作为公司的领头人,李嘉诚必须担负起“力挽狂澜”的重任,“扶大厦于将倾”。
面临倒闭,李嘉诚不认为它仅仅是危机,相反,他认为这是实行企业改革,探索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从而获得新生的有利时机。因此,他不慌乱,不放弃,积极想办法,走访英国、荷兰等国家,吸收新的管理模式,引进了许多新工艺,并且开发研制出了备受世人青睐的塑胶花。长江实业公司获得了转机,东山再起,迅速发展起来。
如果没有那场濒临倒闭的危机,也许长江实业公司依然安于现状,只是一个平庸的塑胶厂。危机激发了人的巨大潜能,催生了希望,带来了转机。
作者忠实于生活,忠实于情理,将首富李嘉诚的行为蕴含的积极意义挖掘出来,使素材与论点发生内在联系,并予以引申强调,从而凸显论点的合理性。
■组合使用
1. 正反素材对比组合
素材正反对比,看似矛盾的呈现,实是和谐的共存,还能生成形质和谐的艺术效果。
2009年上海一位考生在《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中这样写道:
商鞅阐述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真谛,力推新法,富国强兵,泼墨创制了一幅恢弘磅礴的战国画卷。大地早非赵宋有,介甫新政留诗篇。王安石正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造成的时局危艰,饱蘸“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雄浑胆略,勾勒诠释了一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盛世史诗。指点江山、忧乐天下的使命抱负,至今萦绕华夏故国苍茫的天际。无独有偶,刻舟求剑、故步自封的故事也屡见不鲜。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帝国闭关自守,愚昧无知,上演了一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情戏剧。天朝上国,当遭遇到“船坚炮利”,沉沦至“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险滩恶水的时候,唯我独尊演绎为无力回天的心力交瘁,南柯一梦终于被击得支离破碎。邓小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命题公理早已经被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所印证。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在龙的传人心灵记忆深处熠熠生辉。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流淌飘荡在治国理政范畴上空,溢满魅力芳菲。
考生巧妙地将商鞅图新、王安石变法与清帝国的无知“闭关”进行比较,在找出相同,发现不同之时,再用三十年改革开放实例纵向对比拓展,让读者深刻理解素材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当然,正反素材的对比运用包括很多方面,譬如语言风貌的对比、情感跌宕的对比、细节变化的对比和论据的对比,既有形上的审美情趣,又有质上的价值呈现。对比时,可以基于某一认识点,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对比点不要囿于一点、一面,要向事物纵深处挖掘。
2. 不同时空素材组合
文章需要用事实说话,只有将素材按顺序安排,恰当组合,才能做到繁简结合,使论据与论点丝丝入扣。
譬如,一位考生在《痕迹》一文中这样写道:
屈原“怀白璧自投汨罗以死”,那忧愁幽思的《离骚》是他的痕迹,那“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愤慨亦是他的痕迹,是他文学的痕迹,更是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痕迹。
杜甫穷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里,那悲天悯人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他的痕迹,那推己及人的关照“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亦是他的痕迹,是他诗赋的痕迹,更是他关心人民、忠君爱国的痕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痕迹,《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痕迹,《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痕迹,戈壁中的绿洲是席宝力皋的痕迹……
高楼大厦是建筑师的痕迹,华冠丽服是服装师的痕迹,救死扶伤是白衣天使的痕迹……
我们在选择素材时必须根据内容需要合理取舍,有所侧重地根据论证需要巧妙组合,才能更好地与论点挂钩,增强文章的厚重感与艺术性。
3. 类比素材巧妙组合
运用素材时,不妨联系实际,把列举的素材加以引申或类比,努力探求素材本身在某种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点,以推出结论。
譬如2009年河南某高考考生在《因材施教,发展自我》一文中善用类比,写下这样一段论证深刻的文字:
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它们并不是没有用,它们可以发挥自己柔软的特点,能做编织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的意境无法展现,恐怕就连自娱自乐也嫌它声音艰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文贵于思。在多维思索中深邃文章的思想,文蕴无疑更加深厚。
文无定法,素材与论点有机结合的方法绝不仅限于以上几种,但只要做到在多维比较中寻求价值凸现,则不难举一反三,让文章大放光彩。
■虚实相生
素材运用的虚实相生,既能丰富话题内涵,又能突出文章主旨。
譬如2009年湖北卷满分作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作者“思接千载,神游万仞”,将那轩、那人、那事,融入朦胧的“夜月”情愫之中。“项脊轩”承载了作者深挚的情感,于是虚实相映中那“轩”的历史痕迹,“轩”的情景物事与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浑然一体。作者视角独特,从人人熟悉的“项脊轩”入手,独辟蹊径,写出的文章自然“高人一筹”,既能开阔视野,又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使用素材时,在运笔的疏密、缓急和感情的浓淡强弱上应有一种适当的韵律,给人以音乐般和谐的美感。如2009年山东高密一位考生在《冬天里的使命》一文中写道:
然而想要做到又谈何容易,你看有多少人意识不到冬天里自己的使命是多么艰巨,而是一味抱怨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不懂得应该在这样的一个时节里积蓄足够的力量,拥有突围冬日的信念。
记得残奥会冠军何军权曾经说过:“我真的从来都觉得,只要努力我就能成为强者。”的确,他也是这样做的,他一次次用金牌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身残志坚的他用超越自我的坚定信念与无与伦比的勇气将自己的冬日充实,同时也为春天的到来埋下了生机勃勃的种子。
哦,原来冬天里的我们还应挥洒出奋斗的血泪,只为有足够的力量来迎接春日里的自我超越,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
考生信手拈来,巧妙地将素材运用得别致而有跌宕感,足以显示出思维的缜密,全篇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振奋人心。
中、高考考场作文,不仅是平时作文的延续,更是考生人文素养的一次精彩呈现。“袖手于前,疾书于后。”在考场上倘若能够探赜索隐,“博收而约取”,善于运思,“化一为万,万中取一”,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品质,自然能够确保言之有物,深化主题;又能触发写作冲动,疏通写作障碍,完美展示自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0 15:22: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