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4654阅读
  • 12回复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1-23
— 本帖被 长河 执行置顶操作(2014-01-24) —
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  

      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胜利落下帷幕,来自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的同学们经过四天的游学,收获颇丰。本次游学活动在同学和老师们心中留下一段深刻的文化记忆。

     本次游学是让同学们认识巴文化的铁血本质,认识巴人的文化基因,了解重庆作为巴文化承载地,两次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并以此认识重庆人耿直、火爆、坦诚、激情的性格,认识重庆火锅和麻辣饮食的原由。从重庆大山大川的地域环境,体验重庆人展示生命强度与硬度的基因底蕴,为未来全面认识各省不同地域群体的文化性格、价值取向、交往沟通等,打下基础。
      游学活动非常成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文化之旅、游学之旅、培训之旅、才艺之旅、交流之旅、教育之旅、和谐之旅、成长之旅、理想之旅。


14号:接站与入住
   随着报道日期的到来,载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 同学们的飞机准时在重庆江北机场着陆。经过两个小时的空中颠簸,同学们并没有显露倦意,依然是满脸笑容,对本次活动充满了期待。接站过程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出站的时候有同学的行李因为外形和别人的被非常相似而被误拿,所幸十几分钟后误拿的客人及时将包归还,总算是坐上了大巴。紧接着,在机场路附近,我们的大巴又遭遇了堵车。不过面对着这些不愉快,同学们展现了非常良好的素质,他们并没有抱怨,而是在车上唱起了歌,本来烦闷的旅途也因为他们而充满了欢歌笑语。


顺利抵达重庆江北机场:部分同学合影。
   本来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大巴却用大约两个小时,终于顺利抵达这次的住宿地点:紫瑞宾馆,同学们下车后有序排列成队,等待着老师分发房间钥匙。


抵达宾馆,同学们兴奋异常。



虽然旅途劳累,但是同学们依然精神百倍,不断摆出造型留影。



来张合影

15号  游学主题:巴武铁血精神之一  改变世界格局的合川钓鱼城
上午: 钓鱼城
一,阅读古战场遗迹,感受巴武铁血文化
    经过一夜休整,第二天一早同学们便乘车前往本次游学冬令营的第一个目的地:震惊中外的钓鱼城。
  钓鱼城坐落在嘉陵江南岸的钓鱼山上,七百多年前蒙哥汗以马军寨之马鞍山为桥头堡,向钓鱼城内城发起进攻。在此场激烈的战斗中,蒙哥汗被飞丸击中,崩于钓鱼山。蒙哥汗战死之后,进军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进攻漳州(今湖南长沙)的塔察儿,以及占领了大马士革,正在与古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军队作战的旭烈兀,为争夺汗位而匆忙回师,蒙古贵族集团即开始了长期的内部争战。钓鱼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竖立了“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不朽丰碑!当时,钓鱼城就以“东方的麦迦城”、“上帝折鞭处”的威名震惊了中外。

     蒙哥汗死前立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1279年钓鱼城却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放下武器自愿终止抵抗。由守将王立开城,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要知道蒙古人在侵略世界的过程中杀人过亿,凡是抵抗的城市都被屠城。而且是被屠的干干净净。惟有由钓鱼城抵抗了36年全身而退。用实力让魔鬼们放下屠刀。如此大战,如此大胜,不得不说是巴人铁血文化的代表,是重庆人民的骄傲,因此,钓鱼城成了我们本次游学的第一个目的地。

顺利到达钓鱼山,前一天的辛苦旅程并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热情。




冬天的钓鱼城依旧绿树成荫,扛着游学的旗帜,在导游的带领下,整队出发。



逝去的水师将士如同逝去的嘉陵江水,一去不复还,唯有千年不变的水师码头静静地矗立着,不知这水师码头是否和我们一样,还在缅怀千年前宋军战士的雄姿



拾级而上,步履雄健,这一条条的石阶仿佛是岁月的键盘,踏上去,传来的都是历史的回响。



蜿蜒的石梯是我们要用脚步去体验去丈量的历史。石栏上的青苔,是岁月的颜色么?



古老的宋井早已干涸,如同那段恢弘的历史,雄姿不再,却留下了遗迹,让后人缅怀。



    斑驳的古城墙写满了岁月的风霜,倾诉着铁血雄风。昨日一缕英魂,今日万里长城。
  中国古代筑城防御体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池筑城体系、秦汉时期的长城筑城体系、南宋时期战区城塞筑城体系这样三次大的飞跃。钓鱼城就是古代战区城塞筑城体系的代表。
  钓鱼城原建有8座双砌石券拱城门,即城南的始关门、护国门和小东门,城东的东新门和青华门,城西的镇西门和奇胜门,城北的出奇门。如今,除一字城上的小东门在战争中被毁之外,其它的城门遗址经受了700多个春秋的战乱烽烟和雷击电掣的洗礼,巍然屹立,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登临凭吊。这座城门,是钓鱼城主城南面的第一道城门,由此被钓鱼城军民命名为始关门。按照宋代的《营造法式》的记载,当年在这道门洞的前、后壁及间壁之间,应有栅栏门、木包铁门、铁闸门等三道城门,故而难以攻破。


重修后的炮台遗址,虽然已经空无一物,却依旧让人怦然心动





  从炮台眺望雾蒙蒙的嘉陵江,远古的金戈铁马仿佛在耳畔响起,蓦然回首,巴人的铁血与豪情在心中升腾。据说,钓鱼城里倚悬崖绝壁而建的古城墙有17里长,城墙上有了望孔、炮台口,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郭沫若摩崖诗——1942年6月2日,郭沫若在卢子英的陪同下,从北碚乘船到合川,3日专程到钓鱼城访古,随后写成《钓鱼台访古?华国英撰重建忠义祠碑》一文。该文原载于是年8月15日出版的《说文月刊》第三卷第七期,后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中。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郭沫若在文章中极力赞颂王坚、张珏等英雄的忠勇坚贞,斥责王立及熊耳夫人的叛逆行为,对清末合州知州陈大文把余玠、王坚、张珏、冉琎、冉璞与王立及熊耳夫人等同祀于忠义祠内极为愤慨。此诗即为文中抒怀之作。诗云:
  魄夺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水回萦。冉家兄弟(二冉)承璘玠(南宋抗金名将,曾驻守边关),蜀郡山河壮甲兵。卅载孤撑天一线,千秋共仰宋三卿(余玠、王坚、张珏)。贰臣(王立)妖妇(熊耳夫人)同祠宇(清代合州知州陈大文曾将王立、熊耳夫人等,与余玠、二冉、王坚、张珏共祭一堂),遗恨分明未可平!



 钓鱼城题刻——高0.96米,宽2.4米,面积2.1平方米。“钓鱼城”三字为楷书,字径0.7米,两侧有记曰:“清乾隆庚子(1780年)孟春”、“会稽(今浙江山阴县)沈怀瑗书”。沈怀瑗曾于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任合州吏目(掌文书或佐理刑狱及官署事务),喜吟咏,尤工书法。钓鱼城摩崖,为护国寺僧一清泐石,刻艺精湛,再现了作者“笔锋俊逸酣沉,使转有致”的神韵。
  就“鱼”字下的三点而言,古人有一中说法,即:四点水是由“火”字变化而来,例如“照”字、“熙”字等,下面的四点水原来都是“火”字,故而古代有书法家在写与水有关的字时,有意将“四点水”写成三点。过去还有人说,合川三江汇聚,此乃作者寓意。是为牵强。



    登上护国门,同学们都已筋疲力尽,钓鱼城不愧为天险之地。在钓鱼城的8座城门中,最具磅礴气势的就是护国门。它位于城南的第二道防线上,系扼守城内外交通的重要孔道。城门东西向,右倚峭壁,左临悬崖,门洞前面有近10米的一段,当年是没有路的。钓鱼城军民曾在峭壁上开凿石穴,架梁铺木,施以栈道出入。情况紧急之时,可迅速地将横梁上的木板抽掉,使其通道断绝,相当于我国北方古城的城门吊桥。如今,栈道石穴犹存(左边墙上)。
     护国门现存双拱门洞曾在清代经过培修,高3.15米,宽2.5米,进深2.42米。门洞上题额“全蜀关键”四字,意即:钓鱼城是整个四川最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冲,关系到全蜀抗战的成败。


  当然,有的孩子却非常兴奋。



  绿树成荫,青苔掩映,雄壮的护国门也有了一丝柔情。
  钓鱼城成为支撑四川抗战局面的“全蜀关键”,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所决定的。这也是蒙、元大军为什么要屡败屡攻钓鱼城的根本原因:
  首先,在蒙古“优先攻蜀”、“重点攻蜀”时期,蒙古军进攻四川的战略基地建立在蜀边的兴元、沔州、阶州等地,阆中、剑阁、潼川、成都都曾先后被陷破,余玠也由此“议弃平土”,放弃了从金堂峡至嘉定一线的龙泉山以外的川西平原。蒙古兵锋所指,当是嘉定、泸州、重庆、夔州等郡,钓鱼城自然就处在了四川战区的中心位置。当时,南宋四川前沿线上的苦竹、大获、运山、青居、多功、得汉、平梁、小宁、大良、铁峰、礼义诸城,均分布在嘉陵江、渠江、涪江沿线,水流皆汇于合州钓鱼城下,形成了一道以钓鱼城为支柱的天然叉状防御网,网上各城,有水运可以沟通联系。整个防御体系通过钓鱼城,就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如臂使指的作用。前人称道:“夫钓鱼山,西邻嘉定,可以召兵;北近阆、剑,可以乞援;南通滇、黔,可以取货财;东达荆、襄,可以运谷粟。有高山峻岭可以据要害,有广土众民可以屯重兵。”是“下负重庆,互为依托”的战略重镇。
  其次,在忽必烈“先取襄阳,最后取蜀”时期,全蜀险阻唯在以钓鱼城为中心的川东地区。华蓥山脉是川东地区,也是四川盆地内最高的一条褶皱山脉,起自达州,横截渠江和嘉陵江,西南入永川、荣昌、铜梁、璧山,再过长江入于江津境内,全长千余里,峰岭相连,为川东与川北的天然界限。蒙古屯兵蜀中,由川东到夔门,必经华蓥山脉,其间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通过:一是由峡路顺嘉陵江经钓鱼城而下重庆;二是经山口跨越渠江通于夔、万。而钓鱼城正面控扼三江,背依华蓥山脉,既可阻止南下蒙古军的长驱直入,以蔽重庆,也可以连接大良、礼义诸城,封锁渠江沿线,使蒙、元军难以越过川东,打开通往夔门之路。蒙、元军若置钓鱼城不顾,绕道攻袭重庆,则是孤军深入,“无虏掠以为资,无俘获以备役”,由此而屯兵坚城之下,必然兵老锋钝,势衰力竭。而钓鱼城守军却可以突破封锁,随时出兵应援,使其腹背受敌。这也正是后来元东、西两川合兵远道攻围重庆,而屡遭惨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钓鱼城是“扼其吭(喉咙、颈项),抚其背,制其死命”的蜀中坚城。
  在护国门顶部城台上面,是按其原有规模修复的城楼。楼为二层歇山顶建筑,高7米,宽5.5米。楼高地险,旁有古榕交柯,蔚为壮观。游人到此,既可以登楼揽胜,又可以欣赏城门道旁石壁上的名人题咏,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小小的城门也大有学问,抵挡住蒙古大军的不但有着巴人的勇武,巴人的智慧也透过这古老的城墙,闪耀着光辉。



城门之前便是神龛,神灵护佑,力保山河不失。



  黄埔军校抗战时期曾迁来此学习,蒋介石亲笔题词“坚苦卓绝”。我们今日游览之处,曾经是抗战国军最优秀将领必来之地。



  看看题词原文:将中正“坚苦卓绝”,故意改一“艰”字,突出抗战之持久。何应钦“十年教训”,突出国军反省治国强军之策略。白崇禧“革命军的根本是在高深学问”,突出以学治军的思想。张治中“十年树人,云蒸霞蔚。团结精神,助成抗建”,突出黄埔精神。
   万耀煌(中央军校教育长,19771月病死于台湾)题书:“自今以往,更当一秉总理奋斗之遗规与大公无私之精神。痛念本校同学喋血沙场之牺牲与革命将士伤亡相继之英烈,不辞一切之痛苦坚辛以负任何艰巨,解救国家之危亡,完成革命之大业。恭承校长对本校十周年纪念训词”。康泽(国民党江西剿共时期南昌行营别动总队少将总队长,题词时任特别训练班主任,1947年就任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官,1948年在襄樊战役中被我军俘虏)题书:“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施则凡(时任特别训练班教务长,1949年以国防部少将部员身份自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投诚)题书:“明耻教战”。无名氏题书:“民族之光”。其后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十周年纪念碑记》)。
  1943年,在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作为中国战场的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在阴雨濛濛中登上了钓鱼古城,在昔日炮火冲天的古战场上,感悟和汲取了“坚忍”的意义,手书“坚苦卓绝”4个字。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十周年纪念碑记
  安岳康 泽撰
   桐城施则凡书

    维廿二年夏,乱贼败政,行为辟方,致使国势日蹙,民不堪命。我委员长忍东夷侵边之辱,艰苦卓绝,躬帅各军莅节赣垣,大张挞伐。定安内攘外之策,示明耻教战之方。鉴于黄埔建军,大治濯俗,责余筹组别动队,随命成立暑期研究班,壮士云集,器宇恢宏,一经鼓铸,即成英才。故别动队进剿于赣南层峦叠嶂之间者,胥能矢勤矢勇,与贼周旋。继改称中央军校驻赣特别研究班,即移海会,迁星子,奉并豫鄂皖三省团队干部训练班、军事委员会政训研究班,遂定今名。二十五年后并军事委员会交通研究所、训练总监部国民军事教官训练班、杭州特警人员训练班,于是特种教育始归于一。虽来学之智能各殊,而教育之准则无二。抗战弓还,鄂之江陵,川之丰都,今之合川,皆吾班训练之所。他如铜梁之安居,川南之叙府,亦皆因地制宜,分地驻训。先后毕业者如军事学员学生也,政治学员学生也,交通学员学生也,军训教官也,党政干部也,特警人员也,朝鲜青年也,华侨学生也,几两万人矣。献身党国,执役四方,或则循分供职,转移风气,或则冒险犯难,壮烈牺牲,甚有未及毕业即慷慨就道取义成仁者。追怀十年往事,实令人百感交集。若夫作忠作孝,非耻莫明,救国救民,应教以战。方今国步正艰,寇氛禾己,侵略洪流,泛滥于天下。愿吾后死同学,力行三民主义,发扬黄埔精神,齐奋义威,殄熄暴悖,誓雪国耻,还我河山。方不愧黄帝永世之子孙,斯不负 校长十年之培育。胜利在望,惕立是企。特述颠末,书刻此石,期与大宋抗元之古城并垂不朽。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七月中旬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澈,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领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用兵之道,在于奇正互用,如果说护国门算是正道的话,那这飞檐洞便算是奇道了。
  飞檐洞是钓鱼城的暗道出口,出口在城墙外峭壁中部。其地:怪石峥嵘,下临悬崖,草木繁茂,十分隐蔽。若从该洞口出城,需用绳索坠下,故有“可出而不可入”之说。【由飞檐洞而下的“死士”突击队,战斗中可以突然从蒙古军背后发起攻击,对蒙古军实施两面夹击】



通道幽深狭长,相传古时没有石梯,宋军经过此地,需用绳索吊着下来



脚踩石梯,依旧觉得险峻.




城外烽火连天,城内百姓生活依旧井然有序,石照县衙功不可没。




西樵style 击鼓鸣冤



重修后的钓鱼城军事会议室,就在这间方寸小屋,谋划的均是天下大计



火药生产地九口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工厂,击毙蒙哥的火药就是产自于此,巴人的智慧再次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九口,并非实数,乃虚数也,意指很多。


一片枫叶的浪漫.



三圣岩前的朝拜。
  “三佛岩”,在钓鱼城上天梯左侧距地表高3.5米的岩壁上。面西。岩因石壁有“西方三圣”摩崖造像而得名。佛家言:西方三圣,又称“弥陀三圣”,即指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三圣岩造像,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间,护国、白塔两寺住持智慧和尚及众门徒捐资刻造。在长4米,高3米的石龛中,面西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的“三圣”栩栩如生。正中主位上的佛祖高2.5米,肩宽0.6米,发式为螺髻,头顶有高宽的肉髻,身著通肩式袈裟。他右手施莲花印,左手托如意宝珠,表情怡淡,慈祥壮观。佛祖两边的菩萨,头戴宝冠、身着天衣,卷发披巾,胸前饰以缨络,腕有环钏。一个怀抱沉香,一个手抚净瓶,含蓄温柔,亲切而恬雅。尤其使观赏者挑指赞誉的是:这龛造像,通肩佛衣折褶,线条明快自然,给人以软而薄,轻欲飘的实感。前敦煌博物院院长、中国石刻艺术史主编段文杰教授曾在考察钓鱼城时,对三圣岩给予了“中国清代石刻艺术的精品”的高度评价。
  据当地长者所言,“三圣”造像如此精美,是有其来历的——
  相传,清道光二十三年暮春,有强盗集结钓鱼城西门外,霸占白塔寺庙,昼伏夜出,打抢财物,侮辱民女,败坏佛门声誉。护国寺住持智慧和尚为消灾免祸,夜以继日,诵弥陀真经千遍。是夜,他昏昏然被一阵轻风托至寺外,但见金光万丈,香气袭人。光环中,“三圣”盘坐莲台,说法于西岩之上。而山下白塔寺外,强人匍匍于地,作聆听状。后来,“三圣”升天去,强人鸟散。智慧和尚为感佛祖恩泽,永保寺庙佛法长兴,以当时亲眼所见,于“三圣”说法处雕凿了这三尊佛像。
  在三圣岩下方的石壁上,现存有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合州朱宗敏等人“同游钓鱼城,遍览诸胜”,和光绪十三年(1887)举人朱宗言所书杜甫诗句“荡胸生层云”的题刻。




钓鱼城,我们来过了。
  “古钓鱼城”是一幅分外引人注目的巨型石刻。此前,山崖上为凿造于唐代的弥勒佛摩崖造像。1946年夏季,因暴雨发生岩崩,原来的摩崖造像连同部分崖体由山顶坠落到了山下的始关门外。岩崩之后,留下一幅断壁。时有工于书法的巴县(今重庆市渝中区)县长、盐亭(今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杜兆麟到钓鱼城游览,县人求其题词,始得“古钓鱼城”墨迹,并于当年纠工刻石而成。



迹般的千佛崖
  千佛崖距地表0.7米;石窟高4.5米,宽7.35米。面西。窟中凿有趺佛造像,分37行排列,由底行向上至34行,每行计佛像7679尊不等,第35行以上逐行有所减少,共计有佛像2775尊。
  千佛崖所刻佛像通高12厘米,肩宽7厘米,赤足坐立于莲台之上,垂目下视,两手交结腹前,居中有一尊结跏jiā趺fū坐佛最大,通高20厘米,肩宽12厘米,背后有舟形光。石窟左右两侧,各有迦叶、阿难弟子像两尊,和供养人6尊。
  在千佛崖顶上3行造像的正中,另有一尊比众佛像稍大的造像,民间相传为鹿女夫人。佛经《杂宝藏经 鹿女夫人缘》说:鹿女每步迹有莲花,后为梵豫国王第二夫人,生千叶莲花,一叶有一小儿,得千子,为贤劫千佛,故有千佛之由来。
  千佛崖造像形象生动,结构亭均不乱,历史上曾经过无数次的培修。20世纪60年代,千佛崖曾遭受了人为的严重破坏,留下了斑斑凿痕,但那严谨的构图和残存的局部画面,至今依然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


  孙元良摩刻。该摩崖诗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抗日名将、成都人孙元良游钓鱼城时所作。题刻面东,呈正方形,边长3.24米,面积10.5平方米。隶书阴刻。共7行、32字,其中诗文4行,16字,字径0.45米。诗云:
  元鞑逞淫威,钓鱼城不破。伟哉我先烈,雄风万世播!



  唐宋时期的钓鱼山是著名的石佛道场,曾以精美绝伦的佛教摩崖造像驰名巴渝。这尊横卧在峭壁上的悬空卧佛,即为钓鱼城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华。
   钓鱼城悬空卧佛是创作于唐代的一尊巨型石刻。佛像就一尊悬空的崖壁凿成,身长11米,肩宽2.2米,着双领下垂袈裟,头为高肉髻,两耳间距1.8米,赤足,双脚宽1.2米。它背北面南,头西脚东,袒胸露肌,面形丰满,端庄慈祥,情态自然,是一幅构图严谨,比例匀称,既有大刀阔斧、雄伟壮观,又有精雕细琢、娓娓动人的摩崖造像。
  卧佛,佛家称之为“释迦涅槃圣迹图”,即:佛祖释迦牟尼逝世——佛教谓“入灭”、“圆寂”时的场景。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9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钓鱼城悬空卧佛距地表2米,身下为一道高0.30.6米,深为35米,且贯通了整个崖壁的缝穴,由此呈现出造像凭虚而卧的奇观,给人以佛祖渐渐升腾,飘然而去,但又难以言说的动感,出神入化地展示了祖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
  钓鱼城悬空卧佛为国内罕见,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极其精湛的艺术造诣。他“圆头方趾与人同”,侧卧在嘉陵江岸的千尺峭崖之上,清爽幽雅的环境令人陶醉。清代诗人胡德琳有诗赞云:
  千尺高岩瀑布流,振衣五月讶深秋。莫言此子津梁倦,卧听沧江日夜流。
  “一卧千古”摩崖题刻为南宋著名学者王休手笔。字径0.65米。楷书、阴刻。笔力雄健,气势非凡,令观者无不为之赞叹。


  钓鱼城得名之处,仙人钓鱼遗址,传说中的仙人是钓鱼城万千子民的救赎,而钓鱼城则是南宋王朝乃至整个世界的救赎。
  一座军事要塞,为何叫钓鱼城呢?这是当今许多游人刚登上钓鱼城时的最大疑问。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复杂,答案就在巴蜀远古遗迹——钓鱼台上——
  钓鱼山原本是一座无名之山。民间传说:远古时代,三江洪水泛滥,众多的灾民纷纷逃奔到这座山上避难。由于天长日久,饥饿难熬,就在灾民们濒临死亡之际,突然一位巨人从天而降。他在山巅的巨石上,手持长竿,从滔滔的江水中钓起无数的鲜鱼赈济灾民,从而使成千上万的民众获得了新生。后来,人们感念巨人神的救命之恩,于是将山顶的巨石称作了钓鱼台,这座山也就得名钓鱼山了。由此,南宋祝穆在其著名的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卷64“合州”记载:
  钓鱼山,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迹,相传异人坐其上投钓江中,山以是名。
  千百年来,钓鱼山吸引了不少的造访之客,更有那满怀激情的文人豪士,盘桓于钓鱼台上,抒发自己的胸臆。宋人朱涣“钓鱼矶上着闲身,胸次应无一点尘。偶尔不逢周汉主,此心端弗愧前人”;元代无名氏“台倚层峦万仞高,鱼龙面面涌惊涛。振衣更切登临想,拟选长竿学钓鳌”等诗句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气势和高尚情操,曾经激励了不少的后来之人。而今,鱼山崔巍,古钓鱼台的经典画面依然映在我们的眼前——夕阳、大江、古碟、熏风,巨人足迹掩映于台前婆娑的树影中。
  钓鱼台附近是一片平敞的石岩,石岩上至今保留有不少人工打凿,且经长期使用的遗迹。钓鱼台前面长0.75米,宽0.4米的两个凹坑,原本是传说中巨人留下的足迹,后来,钓鱼城军民在上面安置了巨炮。后两处并排遗存的圆形和长方形的石穴,是用于架设捣去谷物皮壳的舂碓遗址。旁边,是直径3.05米、碾槽宽0.97米的圆形石碾碾盘和长2.75米、宽0.86米的轮碾凹坑。这里就是钓鱼城军民的粮食加工场地。至今在钓鱼城上,与此类似的粮食加工场地在北城的月亮石上还有一处。
  钓鱼城军民坚持长期抗战的基础,除了防御体系的坚固、守城军民的聪明才智以及昂扬的斗志等因素之外,给养的供应犹为重要。有学者认为,钓鱼城上的粮食加工场遗址,是我们解读700多年前钓鱼城军民耕战结合,军民结合,坚持抗战的最好的实物例证。




  独钓中原,独自撑起南宋江山的钓鱼城,经得起这样的赞誉。
  这座四柱三门三楼,面阔8米、高9米的“独钓中原”石牌坊,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是颂扬钓鱼城军民长期浴血奋战、击毙蒙哥大汗、牵制蒙元大军、延续南宋社稷,从而“独钓中原”丰功伟绩的纪念性石牌坊。“独钓中原”四字,为明代进士李作舟所题。李作舟是合州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曾任山东、陕西布政使。此题额即为李作舟在山东任满后,转任陕西时返乡省亲之作。
  “独钓中原”石牌坊气势宏伟,他与照壁、甬道、寺庙大山门和谐配置,构成了护国寺古建筑组群的序幕。











小图 | 大图 图片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 (冬令营纪实)2014文化作文游学暨巴武铁血文化冬令营活动|课题活动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1-23
二、游览古城寨遗迹,考查巴人生存状况
   涞滩古镇是中国十大古镇之一,始建于唐,由于此地三面皆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到了宋代,此地被改造为一个军事重镇,以抵抗蒙古军,到了清朝同治年间,为了抵抗太平军北伐,此地再度重修,增修了瓮城等建筑,我们现在看到的涞滩古镇基本属于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除了历史的破坏以外,那次重修也占了很大因素。镇中唐代的二佛寺和清代的文昌宫保存完好,是难得的历史精品。

  幽静的涞滩古镇已经完全看不出战争的痕迹,就如寻常的小镇一般,安静,朴素。只有远处街道尽头那早已废弃的古城墙,展示着小镇独特的气质。




  古寨后门城墙上,一株黄桷树倔强的在石缝中生长着,一如巴人的顽强。

  站在古寨后门,眺望着古寨的险要地势,听导游讲述着古寨的往事。



    同钓鱼城一样,巴人战士对神佛非常的敬畏,后寨门旁边,便是二佛寺上殿。
     据明正德十三年《重建鹫峰禅寺记》碑文载:“全蜀大佛有三,而宕梁涞滩镇曰鹫峰,盖其二佛也。其刹去□城八十里许。”唐广明二年(881年),黄巢农民军占领长安,僖宗李儇逃到成都避难,曾派使者到二佛寺“祈祷”,足见其佛寺在晚唐时即负盛名。后经历代培修,至宋绍兴二十六年(1158年),已有“殿楼九十有九,宿僧九佰九……”。宋末经兵燹,殿廊倾秃。明化年间,经僧人募资培建后,其刹雄崎川东,与成都之大慈寺、重庆之崇胜寺并称。明孝宗下诏“令天下废寺”,二佛寺受到毁灭性破坏。清康熙、乾隆年间,虽曾多次对二佛寺进行培修,规模又有发展,但嘉庆初年和咸丰十一年(1861年)对农民军之“清剿”,又使二佛寺受损坏。
     上殿大雄宝殿内四根石柱高约十三米,由整条巨石制成,挺拔壮观,让人敬畏,堪称历代建筑一绝,和山门牌坊的石刻浮雕,玲珑精美,是难得的历史文化精品。



  二佛寺上部现存碑记24块,其中明代3块,清代19块,民国2块;下部范围内存碑记27块,其中宋代4块(皆造像刻记),明代7块(摩崖5块,石碑1块,造像刻记1块),清代14块(摩崖2块,造像刻记1块,石碑11块),民国2块(石碑、摩崖各1块),总全寺共存碑刻题记51块。其他文物有:“大佛禅林”石坊,高约8米,宽约6米,三间四柱,上方浮雕双凤朝阳,下方浮雕二龙戏珠,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铁钟1口,高60厘米,口径40厘米,盔形,有铭文,民国7年(1918年)造;石香炉1个,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四边有浮雕图案,明成化年间造,镌有题记。



  道光年间增修的瓮城,重庆市仅存的瓮城建筑,城墙上众志成城四字已模糊不清。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1-23

16号  游学主题:巴蜀文化交融地的历史人文 文武兼备
第一站:游览伟人纪念馆,感受巴人铁血精神的代表人物
  我们本次游学的大本营定在江津,作为抗战时期全国四大文化区之一,值得一游的地方可不少,其中,最让江津人民自豪的近代伟人,便是聂荣臻元帅。作为一位开国元勋,他身上所展现的铁血品质,可谓是巴人的代表。



来到聂荣臻纪念馆,天空中正下着蒙蒙细雨,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并没有到广场上参观,只是在纪念馆前看了一下聂荣臻元帅塑像的背影





导游正在向大家介绍聂荣臻


凝神倾听


馆内的陈列让人应接不暇



正厅前的合照



第二站:游览名人故居,感受抗战文化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者,虽然因为右倾投降主义被开除出党籍,但是其历史地位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抗战时期,陈独秀流落到江津,靠别人的接济度日,但是陈独秀在江津,却表现出了惊人的节操与品质,他并不接受国民党的援助,并且为了抗战做出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在史书上,对伟人晚年的记载甚少,亲自走一走陈独秀故居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陈独秀故居正厅,“一生独秀”的题词如同陈独秀的一生一般别具一格。当年军统头子戴笠亲自从重庆到陈独秀居住地劝其加入国民党,并许诺其教育部长的官职。虽然陈独秀当时已被开除共产党,但一生坚贞的他毅然拒绝高官诱惑。


导游讲解


导游讲解


仿老北京大学门牌


第三站:游览聚奎中学,感受教育文化
   
聚奎中学坐落在白沙镇的黑石山上,曾经是江津四大书院之首,仰前人所值之林木,后人经营之苗圃,此地绿树成荫,景致盎然,引得常有众鸟栖息,充满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论起辈分来,聚奎中学可比清华北大还要大。抗战时期,全国学子集结于此,小小的白沙镇就汇集了几万学生,聚奎中学不但吸引了大量学生入学,并时常有名人到聚奎中学演讲题词,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统一,聚奎中学自然也进入了我们的行程表内。
  黑石山不仅以石奇景美享誉巴蜀,更因有众多的名流游览而引起世人瞩目。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陈独秀,冯玉祥,于佑任,台静农及江南学术、艺术界人物多曾到此游览,并且留下墨迹、诗句,县人“白屋诗人”吴芳吉,著名国画家张采芹墓地亦在此。
  黑石山是全市乃至全国最独特的校园文化旅游景区。这里景区即是校园,校园即是景区,是重庆市重点中学——江津聚奎中学所在地。这里融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为一体。黑石、古树、群鸟,古建筑群、名人题刻、文物古迹,历史底蕴、文化内涵、教育成果等,使黑石山成为既能饱眼耳之福,又能深究细品的风光和文化旅游名胜。


到达聚奎中学,受到学校热情接待,我们就在聚奎中学的食堂秀色楼进餐。



   鹰嘴石位于进山下校门50米右侧悬崖边,因形似鹰嘴得名,上建鹰嘴亭。
  鹰嘴石上的石刻“大德必寿”,原刻于1940年,由陈独秀题词并篆书。语出《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年秋天,恰逢曾捐巨款兴办文教事业的邓鹤年七十寿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此短住、讲学。陈独秀特题书这四字相送,教师谢禹言亲手刻于鹰嘴石上。文革中被毁,1983年集字补刻,2010年重刻。

  黑石山上多奇石,这块石头被聚奎人戏称为阴阳石,位于山上与山下交会的路口旁。1938年,原在遛马岗(今工商校处)的新本女中为让校地给重庆女子师范学校,迁来黑石山下的长石塔,与聚奎(男中)为邻,校方对男女界限划分很严格,以路口为界,男女生擅自越界者给予严惩。因此师生戏称此处叫“阴阳界”,旁边的黑石叫“阴阳石”。
  黑石山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平畴之中,一峰崛起,满山碧翠,犹如一个巨大的绿球。道路从山脚蜿蜒至山巅,沿途林木葱茏。奇特的是满山石头皆黑,星罗棋布,与碧水绿树相衬。山遂因黑石而名。


  函谷景点:黑石山著名景点,因两座巨石对峙,险窄如关口,前人就以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为其名。“函”为古代装信件、镜子的扁匣子,“函谷关”比喻关谷陡窄如函。
    右石上刻的“函谷”二字原为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贡生袁志沅题书,是黑石山最早的石刻,文革中被毁。今刻为1981年邓少琴补书。1984年,又于其右侧刻郭沫若五律诗一首,全文如下:
    “廿年前眼泪,今日尚新鲜。明月楼何在,婉容词有笺。
      怆然醴手泽,凄切动心弦。赖有侯芭在,玄文次第传。
     民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北泉遇光午兄,出示碧柳先生此节日记,阅后不禁怃然,即成此律。郭沫若”
    左石上刻的“一夫当关”,原为聚奎学校董事主任、教育家邓鹤丹题书,取李白《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意。文革中被毁。今刻为1981年邓少琴补书。



   九曲三桥:黑石山风光旖旎,为蜀中名胜。商务图书馆出版的《辞海》地理篇风景名胜录有专条介绍。绿丛浓荫下的九曲池,因池间有九座石桥而得名。池畔有夜雨、问梅、鉴止三亭。
   九曲三桥也是黑石山风光最美、人文荟萃的景点,因池堤多弯曲回环而得名。这里水、石、亭、桥,花、草、竹、木,布局奇巧,错落有致;名家诗题镌刻十余处,处处韵味悠长;聚奎诗书画“三杰”吴芳吉、邓少琴、张采芹的坟墓,个个可追思膜拜。九曲池历来是文人雅士流连忘返之处。
    这里集中了冯玉祥、郭沫若 、吴芳吉、吴宓、萧湘、佘雪曼等大师名流在此留下的诗刻,也汇集了佘雪曼、侯正荣、李半黎、徐无闻、周浩然、魏宇平、肖林 、陈卓吾、萧嘉辉等书法名家留下的手迹石刻。


  聚奎中学老校门遗址,最初的聚奎中学是白沙当地人民捐款修建而成,名为聚奎义塾,后来叫聚奎书院,此校门已有百余年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
   聚奎书院为中国五十大书院之一,为川渝两地仅存且保留最完好的清代书院。占地2137平方米,建筑面积1318平方米。造型文朴典雅。始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由当时的白沙团总张元富和盐商邓石泉等捐银3600两动工,一年修成正室五间,因经费用尽,张元富去世,停工五年。光绪五年(1879)由当时的江津知县国璋出面劝募,得银5000余两继续修建,建成于光绪六年(1880)。正中大厅为讲学处;四周小屋为师生学习室兼宿舍;前厅两侧原俱立石碑,刻有《聚奎书院序》等四篇碑文。后厅供孔子牌位,两侧小门上书“入德之门”、“出头之路”。同时在书院庭内栽种了十余株红山茶(今余七株),现已140余年,高过房檐,最为珍贵,每年冬至前后开花,花期三月左右,春节时最盛,如火如霞,年年繁盛,象征学校发展兴旺蓬勃。
    聚奎书院是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为学校行政院。


  踏进书院大门右侧,便可看见两棵千年古木,聚奎人戏称此两棵树为一皇一后,一雄一雌。
这两颗树是校内最大的香樟王,要四人才能合抱。学校最多的是香樟,五十年以上的有近五百株。有几十个树种,总计竹木花卉百种以上,五六千株。聚奎中学是国家级绿色学校、重庆市森林校园。


清朝时期聚奎人读书的学堂,如今被改成了会议室。此门通常关闭,但为迎接文化作文游学,专门开放。


清朝时期遗留下的玻璃窗,历时上百年,依旧保存完好,窗花清晰可见。


聚奎书院后院:孔子像立于厅堂正中,供孔子牌位,两侧小门上书“入德之门”、“出头之路”。



这是书院刚建时,在书院庭内栽种十余株红山茶(今余七株),现已140余年,高过房檐,最为珍贵,每年冬至前后开花,花期三月左右,春节时最盛,如火如霞,年年繁盛。我们来时山茶花弄得正艳,笑得最甜:140年前的一次相约,换来今生的嫣然盛放。



  聚奎五百年罗汉松:黑石山是重庆市企事业单位中古树最多的单位,现有大树八百余株,百年以上古树二百四十余株,国家保护树一百九十余株,其中一级16株,二级40株。最古老的是位于书院后门的古罗汉松,有五百多年树龄,为重庆市政府挂牌保护的一级珍稀树木。树后建筑——石柱楼,始建于民国初年。聚奎学堂参加四川省会考进入前列,获四川视学三百大洋奖金,该楼用此奖金修建。
   据说此松为雄,原来左边有一雌树,可惜早逝,独留雄树。为了此松不寂寞,聚奎人又重新栽种了一株雌树,现已20多岁,被戏为老少配。500多年配20岁,龙马精神。此亦体现聚奎人之浪漫。


  聚奎中学镇校之宝鹤年堂,历史比清华的百年讲堂还要悠久。由重庆银行创始人、聚奎校董邓鹤年捐资十万大洋所建,故名。“鹤年堂”三字为民国书法大师于佑任所书。堂外三角碑刻有“奋乎百世”,也为国民政府元老、监察院长于佑任所题。
陈独秀曾在正门内右侧小屋小住一二月,并在此作了他人生最后一次讲演。


  鹤年堂的内部还保存着最初的设计,现在叫聚奎大讲堂。鹤年堂为校友仿罗马歌剧院式样建造,上为乐池,下为舞台,内堂可容上千师生,当时号称“川东第一大礼堂。”陈独秀、冯玉祥、梁漱溟等名人曾在此演讲。2013年底谭蘅君老师在此为白沙十多所学校的老师作“千年古镇背景下的文化教学”讲座,打造千年古镇下的文化教学实验基地。



  黑石山原有大小黑石五百余尊,它们是怎么来的?据地质专家考证,它们形成于距今约六千万年以前至两亿年以前之间,是大自然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那时,这一带是大湖泊,湖底几千米厚的泥砂随地壳造陆运动慢慢下降,经重压和胶结形成层层的沉积岩泥质的叫页岩,砂质的叫砂岩。后地壳发生造山运动,大湖枯竭,形成今四川盆地,岩层破裂成小块,黑石山这一带的砂岩小块经“球状风化”,即先从棱角风化剥蚀,变成不规则的椭球体,逐渐成为今天的浑圆形球石,其余地方由于地形和其他条件不具备没有形成,所以黑石山这种独特的地质奇观、造物主的杰作天下罕见。
    黑石表面呈青褐黑色,是由于在岩石风化表层外面生长着绿色苔藓类植物,其根部几毫米在土壤层里,土壤层富含有机质,颜色灰暗,潮湿时显得更深。“黑石”里面并不黑,是表面色深而已,雨天更深。
    由于不少黑石外形各像不同动物,又由于明代山顶黑石上就建有川主庙,用以祭祀治水除患的李冰二郎,所以前人又给黑石的来源附会了悲壮动人的神话传说。
  古时候,东海龙王派太子扼守长江,坐镇白沙东海沱,它残暴成性,常兴水患,造成无数船毁人亡的灾难。为了拯救百姓,蜀太守李冰之子二郎,决心用神鞭驱石填平东海沱。他从昆仑山采来蜈蚣石,用三年炼成白玉赶山鞭,在贵州娄山关开山取石五百余座,将其化为各种动物,趁着夜色,用神鞭驱赶而来。但神鞭是蜈蚣修炼成的,蜈蚣最怕鸡,一听到鸡鸣就会失去魔力。为了阻止二郎,龙太子就与黑石山南面约十里的人高山石人菩萨勾结,看到二郎驱石到了宝峰(黑石山原名),菩萨就大声装鸡叫,立刻引得鸡鸣声四起。赶山鞭顿时失去法力,众石也一下化为原形伏于泥中不能再动。二郎见功亏一篑,盛怒之时跳下坐骑石,猛地坐在另一尊石上,又回身举鞭向他抽去。这留下臀印和鞭痕的黑石被称为“二郎石”(文革中已被毁),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父子,就在他的坐骑(称“黑石之王”)上修一座“川主庙”,其余黑石还保留一些所化动物的形象长留山上,民间按其形状称为“鹰嘴石”、“牛儿石”、“猪儿石”、“泥鳅石”、“虾子石”、“鲶鱼石”、“老虎石”、“青蛙石”等等。




 聚奎藏书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聚奎校友捐线装原本《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数万卷。文革期间,聚奎教师瘳德富等人乘夜色冒险藏于伙房米斗,使这批珍贵图书幸免于难。文革后,四川省教育厅拨专款修建藏书楼。近年来许多影片在此取景,如《母亲,母亲》






 黑石山由于树林茂密,生态环境好,成了百鸟之园。这一带的鸟应有尽有,多达几十种,鹭鸶、猫头鹰、杜鹃、黄鹂、画眉、斑鸠、青鹳、翠鸟、绶带鸟(梁祝)、火烧鸡、青鸟及各种常见鸟儿,春夏最多的是鹭鸶,俗称白鹤,候鸟,每年三月初从南方分来,在树上筑巢繁殖,八九月多数飞往南方。近年越来越多,成千上万。有白鹭、苍鹭(俗称青桩)、池鹭(俗称蓑衣鹤)、夜鹭、牛背鹭等品种。由于鹭鸶群集,为黑石山造就了两大奇观,即“六月飞雪”和“缘木求鱼”。
  春夏,满山鸟粪白茫茫一片,似大雪覆盖,故名“六月飞雪”,或常淋到路人身上,学生戏称“天使”、“中白花奖”;鹭鸶衔鱼鳝鳅蛙回巢哺幼,鱼类常见于鸟窝,故名“缘木求鱼”,或掉于地下随处可见,似树上掉鱼虾。有诗《黑石山趣》咏此:
黑石多古木,君知几多趣?招来鹭鸶筑巢居,缘木可求鱼。
  六月飞白雪,雪地如雷区。泥鳅黄鳝伴“天屎”,不见活身躯。
  走路能中奖,未中笑眯眯。“白花大奖”兆好运,君说几多趣?
  可惜,冬天我们来的时候,鸟儿都冬眠了。

后记:聚奎书院名人
聚奎创办人邓石泉
  邓清涟(18191909),原名洪顺,字石泉。聚奎创始人。祖籍江西临川,生于四川江北。幼时入私塾,不到半年,就因家贫、父亡辍学,开始提篮做小生意。12岁到江津朱氏钱庄做学徒,后自营小贩,且定居白沙参与江边淘金,往来于白沙、江津、重庆,日夜奔波、艰苦过人才小有盈余。因善于经商,讲求信用,被陈氏盐店吸收为股东,并委以重任。30岁自立门户在白沙开设“洪顺祥”盐号。·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南京诸城,使供应湖南、湖北的东盐西运受阻,清廷下令川盐东运,供应两湖。这时“洪顺祥”恰好在自贡以低价赊销购进了大批滞销食盐,于是顺江东下,运至汉口,高价出售,大发其财。以后又精心运筹,“洪顺祥”名声大振,石泉也成为盐业“江津帮”的奠基人。32岁结婚,富裕后得子。为了弥补自己幼年没读到书的遗憾,就聘请儒师教育子女,严格督促他们读书。以后长子鹤鸣中举,次子鹤翔拔贡,六子鹤丹留学日本,子孙多有成就,不少负有盛名,邓氏成为江津清末望族。
 1870年,他和白沙团总张元富共同创办聚奎义塾,又与张元富、江津知县国璋共同捐资、融资,于1880年建成聚奎书院。
石泉思想开明,乐意接受新事物,如命鹤翔改办书院为洋学堂,按日本式教育办学;命家中妇女一律不许缠足,命媳诸树德开办新本女子学堂;大胆革除不卫生生活陋习;捐银办江津中学,将九十寿礼和用于寿宴的2000两银捐赠县教养工厂等。石泉生活俭朴,终生不佩金玉。

白屋诗人吴芳吉
  吴芳吉(18961932),字碧柳,号白屋,聚奎学堂初小第一班学生,“聚奎三绝”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爱国诗人,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与著名西洋文学家吴宓为挚友,与郭沫若为好友。代表作《婉容词》《两父女》《护国岩词》《明月楼述》《巴人歌》等。
  十岁就读聚奎时,徒步往重庆,亲笔写状纸,把被诬入狱的父亲解救出狱,被世人称道不已。十三岁时,因一篇一千四百余字的课堂作文《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轰动县内外,被誉为神童,其老师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先驱萧湘在批文中写道:“以诗论文,有李太白之豪放与杜子美之谨严。何物神童……咄咄怪才!”
 1911年以优异成绩首届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入学不久,发生川籍学生何鲁等被外籍教师所辱,激起全校学生公愤事件,吴芳吉被推为四川代表向学校抗议。后因不愿写一纸悔过书,说:“替人代致不平,无过可悔”被开除。他义无反顾,维护了人格和民族尊严,受到中外人士的称赞。
  离开清华后,他先后应邀到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等任教,并创办重庆大学且任文预科主任。
1926年,他在西安西北大学任教时,因军阀混战被围困城中八个月,每天要饿死五百人以上,他宁肯自己饿死,也把奇缺的粮食送给他人。
  他对黑石山情有独钟,曾说:“聚奎小学,为某儿时肄业之地,山川之胜,甲于全蜀学校,某之诗趣,得此诱启最多。”他也写了很多描写黑石山、九曲池的诗文。他生前返黑石山游九曲池时,对人说:“我死后可葬于此地,任听树声、鸟声、书声。”故乡人遵其意愿将他葬于此地。白屋诗人墓是江津著名的文物古迹,近八十年来,前来谒墓的络绎不绝,冯玉祥、卢前、萧公权、曹刍、佘雪曼等许多名人都曾来此并留下谒墓诗文。

    巴蜀史地学家邓少琴
  邓少琴(18971990),与吴芳吉为同班好友,“聚奎三绝”之一。书法家,擅长飞白双钩,曾得到著名书法家公孙长子(余培初,内江人)用心指点。曾任上海中华文明书局校勘、重庆《 强国报》《新蜀报》编辑,与恽代英、萧楚女、张闻天等先后同事。曾任聚奎学堂、重庆联中、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江津中学国文教员和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重庆北温泉公园创办人、主任,重庆博物馆创办人、副馆长。著名的巴蜀史地学家、西南民族学家、文博考古学家、四川内河航运史学家和地方史学家,一生史地考古学著作等身。先生一生勤苦敬业,四川通航的一百多条河他都步行一一考察过,他是建国以来首次对多省区悬棺葬课题进行实地考察的学者,其时他已年逾古稀,这在考古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生前为江津和母校留下很多诗、文、联、书法等作品,逝世后葬于黑石山,著名编辑牛翁为其撰写墓志铭,著名书法家魏宇平手书墓碑和墓志铭。

    国画家张采芹
  张采芹(1901--1984) ,原名学荣,聚奎高小十班学生,“聚奎三绝”之一,著名国画家。1925年上海美专第一名毕业回四川后,先后在成都十多所大中学校任美术教师、教授。抗战时任“四川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兼总管,无私帮助过几十位顶级艺术家在成都从事办画展等艺术活动,并与他们结下深厚友谊。与张大千、徐悲鸿等交情最为深厚。1944年在张大千家中与其合作《雪鸦图》且珍藏了一生,1982年,寓居台北的张大千思念成都的张采芹,特作一幅《垂丝海棠图》辗转相送。与徐悲鸿常有书画作品相送,徐悲鸿还为他画了一幅全身素描像,又由谢无量、刘咸荣、黄雅荃三位大师各赋诗一首题于其上,他一生极其珍爱,1962年应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之求,割爱转让给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建国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四川分会理事、四川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成都市政协常委、成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擅长画花卉、墨竹,素有“张花鸟”、“张竹子”之称,与张善子、张大千并称“蜀中三张”。其作品曾由文化部送往日本展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女王和瑞典国王、王后。他笃爱母校,晚年以自己的多幅画作和其他大师佳作复制品赠送母校聚奎中学留存。逝世后葬于黑石山九曲池旁,四川著名书法家李半黎题写墓碑。?

    冯玉祥《黑石山》诗
  冯玉祥将军194449日到聚奎中学和新本女中为抗战募捐作讲演,然后拜谒了白屋诗人墓并作《黑石山》诗一首,赞扬吴芳吉的高贵品格。他在1944年的三月(农历)的日记中写道:“十七日*下午到离城十几里远的黑石山对聚奎中学和新本女中的师生讲话。黑石山的风景很好,校址原来是个大庙,后来建立了书院。诗人吴芳吉,死了就葬在这个山上,归途中特到吴先生的墓前致敬。”冯将军是一个“兵”,兵字上下拆开为“丘八”,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因此,我只好叫做丘八诗。”冯玉祥的诗歌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受到文艺界的敬仰。周恩来曾对冯玉祥的丘八诗作了高度评价:“丘八诗体为先生所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

    “鉴止”与肖林
  原刻于1910年,文革中被凿毁,1982年由肖林补书重刻。鉴止,石侧亭子名。语出《庄子》:“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指九曲池水一平如镜。也喻人看事物时一定要心静如止水。
  肖林(19142003),江津两岔人,19241029在聚奎读高小。1939年加入中共。人称红色“老板”,红色“资本家”,“掌握中共地下金库钥匙的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接受周恩来指令开办贸易公司为党筹措经费。先任民生公司职员、吴佩孚私人秘书,后任中共地下经济机构江津“恒源字号”、重庆“大生公司”、上海“华益公司”、香港“华润公司”老板。近十年时间为党筹措了多少经费,没有明确统计,他只遵循周恩来定的原则“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要多少,就给多少,绝不能误事”。解放后,他“老板”身份结束时,向党中央上交资金约合黄金12万两,其他固定资产折价1000万美元。他只留下三块银元作纪念,逝世后也捐给了重庆山峡博物馆保存。他以对党的忠诚和过人的经商才能保障了军队和党的经费,也为新中国外汇储备打下了良好基础。解放后他曾任上海市商业局副局长、水产局局长、中共十二大代表等要职。
  一生写了很多诗文,其中发表于1942年的《南山在生长着》由郭沫若作序。19911992年两次共为聚奎中学修建实验楼捐款1000元,19921022日最后一次回母校。

    “顽石点头”与周浩然
  原刻于1926年,文革中被毁,1982年周浩然补书重刻。顽石:无知觉的石头。据《莲社高贤传》记载,晋朝的竺道生法师(355434,佛教学者)入虎丘山,收众顽石为弟子,讲解《涅槃经》群石听得连连点头。后来就用“顽石点头”形容道理讲得透彻,使人心服。这里取义为赞扬聚奎教师教学有方。
  周浩然(19292009),白沙人,聚奎中学初十四班学生,毕业于川大中文系,留校任学报编辑。四川著名书法家。自幼酷爱书法,以黄庭坚体行书见长。生前为中国书协会员,四川省书法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老年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成都翰林中国书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书法教授。

    “问梅亭”与佘雪曼
  问梅亭原在遛马岗新本女校荷花池里,已毁。今亭建于1982年,位于九曲池仙鹤桥头黑石上,距梅林最近,故移名于此,亭颜由著名书画家佘雪曼书。抗战期间佘雪曼教授在白沙川东师范和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曾作《问梅亭序》一文,当时流传很广,后失传。
  佘雪曼(19081993),字莲裔,巴县人,著名书画家。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教授,先后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东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及南洋大学任教授、系主任、院长。1949年移居香港,1950年在香港建雪曼艺文院,1992年被聘为重庆市文史馆名誉馆员,2005年被评选为100名本籍重庆历史名人之一。他学识渊博,作品精妙,诗文书画医都有很高的造诣,曾在国内外众多著名大学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诗书画展和出版书籍,弘扬中华文化。书法融会百家,长于瘦金,自成一体,世称“莲体”。“问梅亭”三字是他“自问不俗”的得意之作。他曾到聚奎讲学两次。

    《讨清檄文》碑与萧湘
  《讨清檄文》碑位于黑石山上操场西坡下草坪中央,建于1984年,碑上镌刻萧湘撰写的《聚奎学校为白沙首义布告全川父老文》。该文写于为推翻清朝统治、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而白沙起义反正前夜(辛亥年九月二十七日,公元19111117日)。碑文由著名书法家、四川广元人侯正荣书写。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反清志士萧湘,同时于碑北侧建萧湘亭。
  萧湘(18751918),字绮笙,四川荣县人。19041906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乡后大力宣传民主革命,从事反清斗争,被清政府追捕,得同学邓鹤丹帮助,潜来聚奎学堂执教,并大力宣传革命,倡导民主,使聚奎师生日益倾向革命,特别是为吴芳吉走上文学道路、成为著名爱国诗人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一代名师。
  辛亥革命时,为推翻清朝统治,萧湘和时任保路同志会江津支会会长的聚奎学校堂长邓鹤翔一起,领导白沙首先起义,于19111118日白沙反正;然后挥师江津,三天后即21日,江津起义反正;又三天后即24日,重庆反正。白沙首义壮举,为川东之先。
  1918年,邓鹤丹任江津中学校长,聘萧湘到校任教。因痛心国事,一病不起去世,江津中学追悼三日,葬于黑石山上校门前山边。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扩宽山上操场,其坟茔被掩埋在操场下。

饮水思源
  黑石山上校门北侧水井名、水池名。饮水思源井为六角井,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因师生人少,饮用水取自该井。饮水思源池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1993年扩建到900平方米,并增设假山、莲步、圆门等风景元素。“饮水思源”题刻原刻于1926年,由聚奎教师程文源、龚灿文等题,语出北周文学家庾信《征调曲》:“饮其流者怀其源。”意为学生不忘师恩。文革中被毁,1983年重刻,由周浩然补书。

    周光召题词与周光召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199410月,聚奎校友周光召题书于北京并寄回母校,1995年刻。语出《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周光召,核物理学家。19411942年间,就读于聚奎初中14班,后于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院。曾先后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长期工作和访问。1985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他参加并组织领导了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和试验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1994年被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称号;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香港大学等六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是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
  199410月,他手书“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寄回聚奎母校以勉励师生;199811月,他又亲笔为《聚奎校史》题写书名。
  20011118日,他偕夫人专程回聚奎母校视察。他重游校园,接见师生,为学校和教育的发展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2010322日,给母校发来贺信,祝贺聚奎办学140周年校庆。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01-23
第四站 千年古镇白沙   感受抗战三大战后文化区风采,及千年古镇风貌
   走进白沙,可以触摸一段远去的繁华;走进白沙,可以重温一段如歌的岁月;走进白沙,可以聆听一段段动人的佳话。白沙镇是江津三大古镇之一,同时也是江津最古老的古镇,两汉时期,白沙人就已经在此繁衍生息,到唐朝时期,此地已非常繁荣,又因为此地大圣象寺气势雄伟,而声名远播,太平广记和蜀中广记均有关于白沙的记载。同时白沙又是抗战四大坝之一,是津沙文化区的文化集中地,其抗战遗迹密度之高,居全国首位,是我们感受抗战文化的胜地。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位于长江之滨,距重庆主城72公里。面积237平方公里,人口14万。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盛誉,是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白沙镇名最早见于北宋《元丰九域志》。早在五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灿烂的“先巴文化”。东汉末年,白沙境内驴溪河一带,人口聚居,村落众多。唐朝初见繁荣,宋、元、明、清皆在这里设建制镇。千担岩汉崖墓群,巴蜀盛景邻母洞,是白沙悠久历史的见证。
  “白沙,名为镇,实为城。”翻开白沙地方志,我们不难看到,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曾有整整6年的时间,白沙镇作为江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时至今日,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重庆境内唯一具有从幼儿园至高校全部教育机构的镇、重庆市唯一铁路、水路、高速公路“三通”之镇……白沙,其繁华不减当年。
  而将白沙与重庆逐一对比,无论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来看,更和记忆中的“老重庆”极为相似。
  首先是地理位置,重庆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和嘉陵江汇合成为著名的朝天门码头,陆路通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水路则成为西南长江流域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白沙,距重庆城区72公里,距四川泸州75公里,距贵州赤水60公里,可谓“上达川南、下通重庆、南驰黔滇、北走永(永川区)壁(璧山县)”,已是江津区西部当之无愧的区域性中心。
  其次则是地形,白沙与重庆朝天门一带颇为相似,沿岸而望,吊脚楼、老码头、半边街……这些老重庆标志性的建筑满目都是。据统计,该镇至今保留完好的历史街区约8.5公里,民居、祠堂、会馆、庙宇、风雨桥随处可见,无不展现出“老重庆”时期的历史风貌。
  许多来到白沙的老重庆人,来到白沙朝天嘴码头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感慨,如果拍摄一张黑白照片,几乎就是原汁原味的“老重庆”吗?
  这里北望长江,南倚山岭,留有众多清末民初的传统民居和部分寺庙及西洋风格的洋楼。青石路面蜿蜒曲折,小巷深处别有洞天。人们在这里起居作息,邻里乡亲来往密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沉淀,令人回味无穷。
  白沙古镇的建筑风格一方面体现了移民文化的东南西北兼容并蓄和西洋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又受巴渝地区民风影响,同时吸取了北方建筑和微派建筑的特色,反映在建筑风格上,寺庙显得古朴、厚重;书院显得幽深、宁静;洋楼则简练、轻颖,传统民居则朴素、粗放。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有机地组合,既体现了历史的脉络,又结合得自然、和谐。
  白沙古镇的建筑,充分利用依山傍山,南高北低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又有有机统一。众多民居随地形高低错落、随宜布局、街巷、山石、绿化随机组合、曲折蜿蜒、空间上极富变化、景观上生动自然。


   白沙古镇遗留的民国时期的师范学校旧教学楼,全名为: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旧址
   “清季维新,脱胎于几水书院;民国正名,滥觞于东岳庙轩”。
   学校初创于清光绪30年(1904年)江津几水书院,民国22年(1933年)搬迁至白沙规模办学,距今已110年。早在抗战时期,学校就声名远播:于右任临轩任教、冯玉祥亲临演说,名师云集、泰斗盈庭;践行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启迪国人;举办抗日万人大合唱声震华夏。
    江津师范学校始建于1933年,原名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系由县政会议决定委托四川省平民教育促进会江津白沙实验区代办,在江津白沙镇西驴溪河对岸一个荆棘丛生、荒冢垒垒的半岛上选址建校。1933年只招收男生,1934年开始招收女生,1938年始由政府负担学生伙食费用。建校之初,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为四年,学校规模很小,学生仅60余人,连同教职工,人数不逾百。1940年以后,学校规模才逐渐扩大,改断续招生为每年招生。1946年开办三年制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学校名称改为江津县立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川东区江津师范学校,1953年改为四川省江津师范学校。
    三十年代,津师创立,就受到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影响,特别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时,学校援引晓庄师范提出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成为有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战士的精神、慈母的态度的乡村学校教师,组织学生修路、开荒、种菜、植树,建设校园,还设有学编竹器的劳动课。
首先是地理位置,重庆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和嘉陵江汇合成为著名的朝天门码头,陆路通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水路则成为西南长江流域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白沙,距重庆城区72公里,距四川泸州75公里,距贵州赤水60公里,可谓“上达川南、下通重庆、南驰黔滇、北走永(永川区)壁(璧山县)”,已是江津区西部当之无愧的区域性中心。
  其次则是地形,白沙与重庆朝天门一带颇为相似,沿岸而望,吊脚楼、老码头、半边街……这些老重庆标志性的建筑满目都是。据统计,该镇至今保留完好的历史街区约8.5公里,民居、祠堂、会馆、庙宇、风雨桥随处可见,无不展现出“老重庆”时期的历史风貌。
  许多来到白沙的老重庆人,来到白沙朝天嘴码头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感慨,如果拍摄一张黑白照片,几乎就是原汁原味的“老重庆”吗?
  这里北望长江,南倚山岭,留有众多清末民初的传统民居和部分寺庙及西洋风格的洋楼。青石路面蜿蜒曲折,小巷深处别有洞天。人们在这里起居作息,邻里乡亲来往密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沉淀,令人回味无穷。
  白沙古镇的建筑风格一方面体现了移民文化的东南西北兼容并蓄和西洋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又受巴渝地区民风影响,同时吸取了北方建筑和微派建筑的特色,反映在建筑风格上,寺庙显得古朴、厚重;书院显得幽深、宁静;洋楼则简练、轻颖,传统民居则朴素、粗放。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有机地组合,既体现了历史的脉络,又结合得自然、和谐。
白沙古镇的建筑,充分利用依山傍山,南高北低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又有有机统一。众多民居随地形高低错落、随宜布局、街巷、山石、绿化随机组合、曲折蜿蜒、空间上极富变化、景观上生动自然。




抗战万人大合唱旧址。
    江津白沙镇驴溪与长江交汇处,是一片宽阔的江边斜坝子,当地人称之驴溪半岛,现主要为重庆航天技术学院校址。追溯历史,驴溪半岛曾作为江津师范学校、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旧址,百年前修建的教学楼等建筑尚存。
    1942329日,风和日丽,春意盎然,中国音乐史上史无前例的万人大合唱在驴溪半岛举行。大会主席台设在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操场上,正中悬挂着古琴形状的大会会标,上书“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白沙音乐教育推进委员会主办音乐月万人大合唱”字样。主席台两边还贴着一幅“百鸟争鸣群山翠,万人齐唱满江红”的对联。
  大会场入口处扎着高大的牌楼,场中悬挂无数三角形五色旗,宛如欢庆佳节。场地中央5000余名学生列队,着装整齐,四周还站着五千余名各界群众。白沙私立三楚小学童子军手持军棍,负责维持秩序。会场设有茶水供应站、医疗救护站等。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谢循初担任大会主席。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游世华担任大会司仪。游世华宣布开会,谢循初敬读国父遗嘱后,致开会词,教育部音教会代表和来宾在大会上分别对大合唱隆重举行表示祝贺。
  合唱会当天下午2时开始,到6时结束。演唱者和观众热血沸腾,意气昂扬。现场歌声嘹亮,震天撼地,江波应和,全场不时响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梁恩宏说,大合唱前,各校进行了教唱练习和分区练唱。前后几个月,白沙镇到处歌声昂扬,人人精神饱满。
  《重庆市志》记载,白沙万人大合唱总指挥是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著名音乐家吴伯超先生。梁恩宏说,在吴伯超奔放有力的指挥下,万人开始齐唱《总理纪念歌》。休息片刻后,万人又开始高唱《我们是民族的歌手》、《苏州河北岸》、《满江红》。
  《我们是民族的歌手》由谢冰心作词,吴伯超作曲。《满江红》则由刘雪庵根据岳飞原词改作。当万人高唱“驾长车踏破富士山缺,壮志饥餐倭奴肉,笑谈渴饮倭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报祖国”时,现场人人热血沸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声山呼海啸。
  万人大合唱当天,正是黄花岗72烈士遇难纪念日。当时,白沙镇所处津沙文化区的学校发起“抗日救亡音乐月”活动。万人大合唱活动,还得到时任白沙镇长陈孔棣支持。此外,夏仲实、程孔嘉等著名进步人士也竭襄其事。
  参加万人大合唱的主要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江津县立白沙女中、私立聚奎中学等13所院校。这些院校中,有很多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构成了万人大合唱的中坚力量。
  万人大合唱以“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白沙音乐推进委员会”名义主办。梁恩宏介绍,大会筹备组由谢循初、卢前、吴伯超、阮叔平、吴子我、李滨荪、吴太仁、周希儒等知名人士组成。他们希望给各界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一个歌咏抗战的机会,在抗日救国会指导、帮助下,发起万人大合唱活动。
  抗战爆发前,川东商业重镇白沙人口不过两万。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白沙人口猛增万余人,聚集了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审计部、战区教师服务团及大中小学校37多所。白沙镇一时群贤毕至,万人大合唱举办基本条件具备。
  白沙万人大合唱压轴歌曲是卢前作词、阮叔平谱曲的《白沙镇歌》。其词为:“白沙,白沙,川东的名区,文化的重镇,登黑石山巅,听长江奔腾,缓缓驴溪水,中有无限的和平,亲爱精诚,尽拱卫陪都的责任。白沙,白沙,蔚有人文,建教完成,毋忘此歌声。”
  卢前是南京人,著名诗人、文学和戏剧史论家、散曲作家、剧作家,人称“江南才子”。他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




重现当年万人大合唱情景



  冯玉祥将军募捐旧址。
  19443月,冯玉祥来到白沙,为抗战募捐。在该镇举办节约献金万人大会,得到了白沙商会、全镇居民和学生的大力支持。此次献金大会共募得大量金银首饰等实物和现金700多万元,其中包括白沙商会当场献金200万元。在当时,这些钱可以购买大米20多万斤。



     这张照片是1944年冯玉祥将军携夫人李德全赴江津进行抗日募捐,巡回至白沙镇马项垭小学(现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江津校区)时,应当时校长莫德林(字音)所邀拍摄的。”照片持有人林勇说,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拍摄记者仅仅冲洗出了两张照片,一张赠与莫德林校长保存,另一张由记者带回重庆,但由于拍摄记者在渡江时遭遇日军飞机轰炸,携带照片不知所踪,现在这张照片极有可能是重庆唯一原版存照。
    仔细观察照片,由于照片拍摄时间久远,早已看不清照片中的人物面貌,但照片左上角依稀可见的“欢迎将军冯玉祥及夫人李德全先生莅临白沙”、“1944年”字样却能明确辨认出照片拍摄的人物、时间和地点,照片中人物穿着的中山装与棉布旗袍,也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符合,并且前排居中男子无论身形、面部轮廓均与冯玉祥将军极为相似。
    提起这张泛黄的照片,林勇介绍,莫德林老人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文化大革命期间,照片被莫老夹藏在字帖中,才得以保存下来。



  张爷庙:张爷庙又名桓侯宫,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达1211平米。初建时由白沙当时屠宰行业人员筹资修建,供奉张飞,因为当时白沙商业繁荣,帮派林立,各帮派为了在精神上树立行业规范,均将其代表人物立庙建祠。该庙后为聚奎书院在此临时办学。抗战时期,川军爱国将领夏仲实率白沙子弟兵投身抗日战场,在夏仲实家人和当地爱国乡绅的共同建设下,张爷庙设立了战时伤兵接待站,成为大后方接收和救治受伤士兵的重要场所,先后有数千名爱国将士在这里受到救治和安置,为前方广大抗日将士解决了后顾之忧。
  此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研究“津沙”抗战文化、当地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建筑风格和做工堪称江津古建筑中的一块瑰宝。
  张爷庙不仅具备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其建筑本身对于研究川东建筑文化业具有重要意义。张爷庙建筑面积1414平方米,是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布局,张爷庙的整个建筑风格都具备了典型的川东城镇大型公益建筑特点,特别是庙中的防火墙,融合了川东地区封火墙的多种做法,可谓是清代川东民间公益性建筑的典型代表。两次白沙大火,因为防火墙而免遭覆灭之灾。白沙有这样的防火墙100多处。



张爷庙墙面斑驳,但精致的雕梁画栋仍然可以见。这是明朝时期的雕花建筑。



白沙古街入口



明朝时期遗留的石柱:风蚀痕迹严重,见证了白沙的厚重与沧桑。



由栈道铺成的板板街长约100米:海内仅存。是我国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廊坊式栈道木板街。板板街虽然没有豪华宾馆和高档酒店,但在板板街上漫步,感觉特别好,雨天不湿衣,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有穿越时光隧道100年前的老白沙的感觉。




古街漫步,仿佛在历史的古韵里品读,穿行在用石板写就的岁月巷道,感觉心软了,脚步重了。


在一整块大石头上建成的街道:石板街。长约三公里,全国唯一,巴国奇迹。石板街青幽如玉、起伏不平、蜿蜓崎岖,象一条青龙从长江边爬上遛马岗,横空兀立。



朝天嘴古码头。
    白沙抗战文化资源丰富,现存有国民政府审计部、七七抗战纪念堂、鹤年堂、朝天咀码头等20多个重庆市级抗战文物保护点,占重庆抗战文化遗址的15%,江津区80%。建于明朝的朝天咀码头,被誉为“白沙朝天咀,重庆朝天门”。是川江唯一保持原貌原状仍在发挥作用的传统大型水码头。是天然的抗战文化影视拍摄基地。《重庆碟战》、《纸醉金迷》、《江姐》等影视剧,皆以此为重庆朝天门码头背景拍摄。鹤年堂,为仿罗马歌剧院式建筑。时称“川东第一大礼堂”。抗战时期,陈独秀、冯玉祥、于右任、梁漱溟等各界知名人士在此登台演讲,宣传抗日。


古码头上用来系船锚的石头,当年的白沙月产酒数万吨,每到黄昏,长江南岸千帆竞发,商船急驰,奔走四方。



古码头前的石刻,已经模糊不清。不过有一点让考查的师生惊异:除聚奎中学黑石成堆,石板街横贯直上3公里让人惊诧外,在江边,可以看到照片上这样的大石青沿江绵延数公里。白沙古镇是石头城么?重庆的地质赋予白沙怎样的硬度与伟岸?一侧是柔情似水的长江,一侧却是坚硬阳刚的磅礴青石,这就是白沙城的阴与阳么?是这样的风水造就白沙的千年繁荣么?



世界上最高的吊脚楼:现在多数已经由原来的木质改为砖砌。大家注意这吊脚楼就建在整块大青石上,青石沿江数公里,古镇也沿江数公里。街镇上的房屋与街道,就建在这坚硬无比的青石上,象一条青龙背负着千年古镇的历史与未来。怎样解读这风水?



吊脚楼近景:部分还保留着原来的木柱。而木板,木楼,木窗,木廊,木道,木房子,组成了吊脚楼五行中的木素,与大青石构成木石同盟:这是否是白沙的另一种未发掘的文化?



这是吊脚楼上的古街,地面仍然是巨型青石的街面。



一条曲折的石板小路,千年的时光里,有多少爱情故事在古巷里抒写?



这样原生态的古街,竟然来不及商业化,被我们赶在前头与它零距离亲近,是否也是一段命定的缘呢?



曲折的石板街道时宽时窄,时直时弯,时隐时现,一直伸到数公里之外。在这里,我们听到了鸡鸣声,感慨古镇给我们留下了千年的宁静时光,让我们慢慢穿越。



流水寺前碑文:文物保护值得当地政府思考。



白沙流水寺前的石刻,已不可辨认,而巨型青石随处可见。石头城是否是白沙的乳名?


白沙古镇原有寺庙甚多,有北宋建筑九神寺,老海堂、禹王庙、兴隆庙、乐善堂、张爷庙、杜康庙、五显庙、明代建筑川主庙、南华庙、清代建筑紫云宫、王爷庙、文昌宫,流水寺等,这是流水寺,每年观音法会影响极大。



回望流水寺:宗教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十九日。据传是日为观音大士诞辰。民间设观音位,蒸供敬献。时至今日流水寺,庙会十分火爆,祀观音的的习俗活动大体有:届期或其前后,吃斋茹素,谓之“观音素”;祷祝许愿、还原,多是妇女焚香舍物,祷祝以求子嗣,得嗣则还所许之愿。



这条青苔覆盖的石梯路,尽头处全是浪漫的想象:是否有青衣少年与红袖女子执手走过?抑或是一代巨商的童年就从这石板上走向全国。。。。。。



这就是未商业化的古镇小路,以及与它相依相伴的老树、水沟、土房、石屋、青草和鸟鸣、狗吠,它们组成了千年前的生活阵容,让我们借此回顾祖先们的作息劳动与爱情欢愉。



白沙电影基地



遗憾:未去的白沙遛马岗,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一天奔赴多处,同学们已疲惫不堪。车由影视基地出来,本要前往最后一地:江津白屋文学院旧址,也是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可惜因为大家实在劳累,一致同意直回营地。于是有了这错过的美丽,这段未曾谋面的惊艳,只有通过照片让同学们想象了。
   白屋文学院建于20世纪初,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溜马岗,现为白沙工商学校。
    由原中国女排教练邓若曾的祖父邓鹤年修建的邓家祠堂,后捐为女子学堂(小学和初中),解放前属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1948年,为纪念白屋诗人吴芳吉,在白沙邓氏家族的支持下,由吴宓等教授发起,在该址建立白屋文学院。砖石结构、欧式外廊式建筑,殖民式风格。
    白屋文学院现在是江津重庆工商学校办公楼,外墙及室内天花均为原貌,仅做过涂料翻新,木制门窗装修均为原貌。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文物单位牌照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最美的面容,端庄而时尚。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最初的惊艳,让灵魂在时尚与经典之间忘却时间的车轮。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不管你去还是不去,门就在那里。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一身黄旗袍的女子,安静地站在岁月的江边。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窈窕的身材,一如你初妆。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一条走廊,唤醒你多少刻骨的相思。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黄金的装饰与古老的木板,岁月又回到悠远的逝往。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绿树掩映,黄绿错综,典雅的女子就坐在春天的深处,眸子里只是静静的期待。可惜我们错过了百年的相约,让伊苦坐黄昏。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红木板与黄旗袍构成她内在与外在交融的气质:高贵优雅,青春浪漫。只有等待明年用抒情的目光去静静抚摸。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苍然的大树,象女子额前的秀发,让美丽半遮半掩,一缕芳心,欲开还闭。这是女师娇羞的表达么?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换一个角度,依然端庄静美,高雅纯净。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照片:这一抹花语,是你留下的一夏灿烂么?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1-23
17号  游学主题:文化作文游学培训 独创文化游学体验式写作教学     
  

      游学,不仅仅是游,更在于观察与思考,是学生个人的感悟与抒写,如果没有专家名师的及时点拨指导,那与看风景也就没有两样。
  文化作文游学,重在让学生个性体验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自然观察与精准描写,并重点指导文化观察与文化立意,培养其高远的文化视野和阔大的文化胸襟。
  因此,游学当天晚上,及时进行写作指导,呈现学生的自然的观察与描写,文化体验与抒怀,教会学生自然观察、人文观察、艺术观察的方法,重点是文化透视技巧,培养学生透过历史建筑或文化遗迹,在精神上与一砖一瓦对话,绘神雕兽,穿越文化时空,与古人的智慧沟通。这是文化作文游学写作的高境界。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胡萍老师上游前学:《千秋红岩抗战魂》


    胡萍老师的《千秋红岩抗战魂》,由红岩精神讲到重庆意志,从中国意志讲到世界铁血文化,再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下的红岩精神与内战时的国共两党内战,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辨,指出红岩精神的本质是抵御外侮,驱逐日寇的八年抗战中所表现出的永不屈服的铁血精神。
    这样,呈现历史真相,不再强化内战的民族内斗伤痕,而是将铁血精神直指民族独立与解放战争。这样的课,以历史真相为基础,以文化思辨为路径,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目标,培养孩子们怯于内斗的宽容品质和勇于外斗的牺牲精神。
    这才是教育应该传递的文化内涵。文化作文游学教学走在了全国教育改革的最前列,这样的课全国至少需要五十年时间,才能推广并让教师拥有这样的意识与思辨及教学能力。
    这才是文化。


   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理论的创建者谭蘅君老师讲授游后学:千秋气节钓鱼城。虽然巴人最早在《史记》里记载为伐纣的先锋军,那是巴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亮相,但这是巴人第一次站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改写战争史与世界史。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引导学生认识钓鱼城之战。通过实地考查钓鱼城,认识古代冷兵器时代(微量热兵器)防御战的经典传奇。认识巴人的铁血意志与耿直、果敢、热情、坦率、勇猛的军人基因,由此提炼出巴人的牺牲品质与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同学们从本地文化性格对比巴人文化性格,学习和体验巴渝风格的简单、实用、创新、包容的内涵。
   兵家智慧与军人品质,以奇用兵的不拘一格与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组成了巴人的核心元素。所以重庆女孩什么都敢穿,因为传统的礼教无法约束她们内心的冲动。所以重庆男孩什么都敢做,一言不合双方即可头破血流。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底蕴的概念,只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求实践行。所以重庆大地很少出理论家,但民间高手极多。历来出武将,文昌名人却较少。


    谭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由自然观察向艺术观察和文化观察推进。钓鱼城改变世界史和战争史,靠的不仅仅是天堑,三江汇流的天然地利与三面绝壁的防御优势,最终要靠人与地势的融合,才能产生战争合力。谭老师由钓鱼城防御战引向中国著名防御战,由中国防御战引出世界防御战,由冷兵器防御引向天、地、空、海、电、磁等现代立体防御,让同学们的游学视野由重庆引向世界,由过去引向未来。宏大的文化境界给同学们成长的心灵打下厚实的基石。



     “千年古镇背景下的文化教学”课题组推荐白沙优秀教师黄长贵老师讲授游后学:“千年古镇的精神气质”。通过展示白沙建筑遗迹与人文遗迹,结合白沙文化底蕴与民情风俗,引导同学们认识白沙古镇的精神气质:码头文化与内陆文化交融,巴文化与蜀文化融合,在文与武的冲撞中,培养出刚柔兼备,包容与坚守,智慧与道德,进取与传承相结合的品质。


     黄长贵老师激情阳刚,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踊跃发言。黄老师由白沙古镇引出丽江古镇、周庄古镇,再引出欧洲古镇风情,通过人们对古镇生活的追求,探讨现代与传统,走出与回归等当代人的心理,让同学们走进古镇,再走出古镇,走向未来。



才艺展示
   游学除了学习外,展示自我才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几江中学学术报告厅,几江中学的同学和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的同学进行了文娱联欢。虽然没有多少时间准备,但是节目的质量可不差,西樵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展示了他们优秀的素质和才艺。



才艺展示现场


紧张的化妆工作


兴奋的同学们


我帅吧?一会儿看我上场表演。


才艺展示开幕式:几江中学主持人


几江中学古筝弹奏表演。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的四位主持同学。



几江中学的拉丁舞表演。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表演舞蹈:雪绒花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的同学们表演相声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的同学们表演合唱:爸爸去哪儿了?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的同学们表演诗朗诵:少年中国说


几江中学的武术表演:江津是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流派主要是南方蚕丝拳为代表。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1-24
18号   游学主题:巴武铁血精神之二 确立二战后世界新秩序的抗战文化

   渣滓洞白公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抗战文化的重要体现。我们此次游览渣滓洞白公馆的主要目的,除缅怀革命先烈外,重点是要我们抛开书本对历史的偏见,全面了解真实的白公馆,了解白公馆为了民族的解放,在抗战时期为中国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中美合作所长期以来在一些不实的宣传下,被任意歪曲真相,并多次成为影视和文学作品的主题材料,人们往往把它与绑架、酷刑、囚禁、暗杀、枪决等恐怖字眼连在一起。然而史料记载和历史事实揭示了中美所的真相,让社会真正看到了中美所的本来面目。
   1、恶名的来历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恶名深入人心的,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长篇小说《红岩》和由此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文艺作品。
     在那时最为轰动最为畅销的长篇小说《红岩》中,写到共产党员刘思扬第二次被捕时,就描写了押送他的汽车经过“中美合作所警卫森严的大门”驶进白公馆集中营,进去后登记时,他看到登记簿上有中美合作所的英文缩写等细节。小说中写到渣滓洞监狱政治犯组织绝食斗争和1949年新年联欢会时,特地描写了监狱看守长给美国“特别顾问”打电话请示报告的细节。在小说中,国民党特务头子徐鹏飞威胁许云峰:“你可受不了四十八套美国刑法!”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后,这句话改成了审讯江姐时的台词,“美国刑法”改成了“中美合作所的几十套刑法”。电影中的徐鹏飞审讯江姐时还有这样的台词:“你别忘了,这里是中美合作所!”“真想尝尝中美合作所的几十套刑法?”“老实告诉你,进了中美合作所,就是死尸,也得给我开口!”在小说《红岩》第十九章中,更虚构了这样一个给读者以强烈印象的情节:共产党员成岗被带到“中美合作所特别医院”接受审讯,“医生”在一个长着“黄麻似的鬈发”、“高高隆起的鼻梁”、“灰蓝颜色”眼睛、“白皮肤”的“美国医生”指挥下,给成岗注射麻醉剂后进行诱供……在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歌剧《江姐》第六场(场景说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中,特务头子沈养斋对渣滓洞监狱政治犯闹事发牢骚说:“……这几个月来,他们绝食、抗议、斗争,搞得我们手足无措!试问堂堂中美合作所,如今闹成了个什么样子!?”敌看守魏吉伯对江姐说:“你,你要知道,这是中美合作所,进来了就别想出去!”沈养斋还向江姐唱了一曲(剧中第三十七曲):“这是中美合作所,歌乐山前黑铁牢,美式刑法四十八套,渣滓洞白骨比天高!”……
历史上的中美合作所真是这样吗?
   2、中美合作所成立的原因
   中国在抗战中,面对日军的疯狂气焰边战边守边退,连失城池和国土,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但是有二次重大的事件,促使美国决定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共同抗敌。
    第一件事是发生在1941年冬的珍珠港事件。在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前的数月内,国民政府军统局电讯处负责日军密电码破译的技术研究室从日本密码破译中了解到日本空军的调动和有关部署,日方准备在太平洋地区进行重大军事行动的企图。军统局局长戴笠了解这一情报后,经蒋委员长批准便把这些情报通知了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馆助理武官肖勃(军统局美国站站长),由肖勃转告中国驻美武官郭德权,并分别通过有关途径转告美国防部有关人员,请他们密切注意日本空军的活动情况。然而美国防部却不以为然,相当轻视军统局提供的情报。军统局看到美官方这种漠视的态度,极为焦虑,但还是重视这方面的情报收集和传递,并陆续将侦译的情报消息通过其它方式告知美国军方的将领,要美国提高警惕。1941127日,日军按照山本五十六在2月制定的“Z”作战计划,突袭美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日军出动了6艘航母、2艘快速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3艘潜艇、3艘游船和10艘补给船、360架战机的庞大舰队,闪电般地奇袭珍珠港,此时美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基地共有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9艘、潜艇5艘,其它战船30余艘,岸上战机262架,但在日军狂轰滥炸和自杀式攻击下,损失惨重,40余艘军舰被击沉击伤,300多架战机被击毁,官兵阵亡2403人,伤1778人,美太平洋舰队遭到灭顶之灾的重创,被视为“国耻日”。事后美国许多将领才想到中方提供的情报并非空穴来风,不是没有根据的。通过了解,才知道是军统局侦讯破译到的。为此美方认为军统局的情报破译已达到相当水平,如果稍微重视一下,也许珍珠港会逃过这一大的灾难。所以美方一方面与肖勃进行联系,另一方面嘱美驻重庆大使馆武官迪帕斯上校即与重庆军统局接洽联系,考察军统局,拜会戴笠,开始了情报搜集的合作活动。
    第二件事是美国空军首次空袭日本本土的遭遇。1942418日,美国16B--25轰炸机从距日本650海里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首先执行对日本东京等地的空袭轰炸任务。美空军编队在完成预定的轰炸任务后,按预定方案应在中国浙江衢州机场降落。但由于美空军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气象地形等资料的准备不充份,轰炸机编队飞达浙江上空时正遇风雨交加,75名机组人员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在B-25等飞机耗尽燃料的情况下,机组人员只能弃机跳伞,其中67名空中突袭队员被中方救起,另有8名队员落入日军手中,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美国从这次空袭行动中得到教训,必须尽快与中国合作,尽快掌握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其它区域的水文、地质、地形、气象等资料,了解日军在中国东南沿海及其它地区的基本情况,以有利于同盟国特别是美海空军在亚太地区和中国有关地区对日作战。
    美驻重庆武官迪帕斯上校在与军统联系中,了解到军统局在侦听破译日军情报方面的有关情况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随即报告了美方。肖勃也积极在美活动,并与美国主持海外情报工作的美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取得了联系。1942年春,美海军情报署派遣曾任远东舰队舰长的梅乐斯(Mary Miles)中校,由肖勃陪同访问重庆。梅乐斯不但与戴笠进行了面谈,也参观了军统局的一些机构,了解了军统在情报搜集,密电码破译等方面的详情。美海军情报署根据梅的报告,主张先和军统进行电讯侦译方面的技术合作。在美海军部批准这一计划后,1942年夏秋间,梅乐斯便率领美方专搞电讯工作的专家人员到达重庆,进行筹备工作。经过半年左右的初步合作,中美双方都感觉到中美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在电讯技术方面的合作,对于抗日战争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日军情报,十分有助于中美共同抗御打击日本军国主义。但是双方认为随着中国地区的抗战和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新的情况,战争区域的扩大,东南亚地区更多的国家地区加入抗战,特别是同盟国逐步开始扭转战争初始的不利态势,并由防御开始转入对峙和进攻,使得中美双方都认识到必须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军事合作,以更加全面、有效的合作形式和内容来推动抗战。


渣滓洞停车场。
  中美合作所合作的主要业务是
  交换关于日本海、陆、空军在中国沿海及大陆的活动、部署情况及有关情报。双方均应将搜集到的情报全部无保留地提供交换研究。对于有利于对日作战美军在中国沿海布雷、测量,中方可派员参加。
    双方加强对日军电台的侦听、密电码的破译,以及对有关机密情报及时交换,美方提供必要的无线电台设备,和帮助建立各地区的电台侦听网络,并进行必要的技术支援和人员培训。
    为了便于双方海空军对日作战,中美所在中国沿海及后方几个重要城市建立水文站、气象站、观测台,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气象、地形地貌、水文、气候资料。
    美方帮助中方训练特别武器部队,并统一配发必要的武器装备和弹药。对于中美所必须的军事装备,电讯、气象设备,医疗医药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美方按实际需要数量全部无价提供,并负责运输。
    美方还提供对日心理作战的所需物资和人员的训练指导。



去渣滓洞的路上
   根据合作合同,美方负责提供教官和装备负责培训中方的电讯人员、气象人员、爆破人员和心理作战人员、医疗人员,前后共举办各种特种技术人员培训几十期,培养特种人员数万人。1944年秋,美国战略业务局局长杜诺万和戴笠签订的补充合同中,决定在重庆成立特种警察人员训练班。教官和技术训练工作由美方负责,并按实际需要提供各类器材,受训人员由中方选调。在补充合同中,美方同意每年从中方选调高级特工人员送往美国进行受训,并担任受训人员在美期间的一切费用。
   可以从中美合作的条款里面,揭示一些历史真相:
   第21条、本所所需之爆破无线电、武器弹药、交通、摄影、气象、化学、印刷、医药等,以及各项工作所需要之一切器材,均由美方供给,并负责运抵重庆,交本所派员管理。其自重庆运往各工作地区之运输,均由华方负责。
   第22、华方人员之薪给,及其工作之费用由华方负责。……廿三、美方人员之薪给,极其工作之费用由美方负责。……廿五、本所在缅甸、泰国、安南、朝鲜、台湾等地全部工作之进行费用,由美方负担之。
   第27、本协定……有效期间自协定签订之日起至同盟国对日战争结束时停止。”(孙丹年《中美合作所与太平洋战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5月版)


渣滓洞里的哨兵瞭望所
   中美合作的成绩:
   中美所在全国建立11个营地,帮戴笠训练了5万“特种作战部队” 。
   中美所在抗战中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特别是在情报破译方面,具体有哪些呢?
   1、情报战:破获情报帮美军击毙山本五十六,歼灭日海军主力 。
   2、心理战:对动摇日军军心“影响相当大”。
   3、游击战和爆破战:在敌后大规模杀伤日军。据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洪小夏统计,中美所培训的武装人员对日军造成较大破坏的游击战案例有:
   1944514日,别动队绥远独立支队同装备7辆坦克、装甲车的600余日军激战3小时,击毁日军坦克2辆、装甲车4辆,击毙日军70余人。
   19445月下旬至8月上旬,长衡会战中,湘鄂赣边区行动总队在长沙附近埋设地雷,毙伤敌1000余人。衡阳保卫战期间,中美所别动军第二纵队组织300人敢死队,于6月下旬攻占株洲,并坚守几天。在长衡会战期间配合正规军游击作战共153次,毙伤日军共1947人;别动军第四纵队长沙会战期间游击作战共34次,毙伤日军1100余人。合计毙伤日军4000余人。
   1944年下半年,别动军第一纵队曾袭击广州附近日伪军51次,累计歼敌1500余人。1945年初集中破坏粤汉铁路南段。2月出击32次,俘日伪军156人,炸沉汽艇7艘,毁飞机1架,炸毁桥梁7座。别动军第二纵队袭击粤汉铁路长沙至衡阳段,19451月先后出击30次,毙伤敌约800人,其中包括击毙一名日军将级军官。


渣滓洞入口处
    中美合作所与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完全不相关
  几十年来,小说《红岩》及由其衍生的文艺作品都将中美合作所与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捆绑在一起称为“法西斯集中营”,但其实两者完全没有关系。
    歌乐山下的白公馆、渣滓洞是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国民党监狱,并且19499月至11月底,国民党当局将这里关押的包括共产党、民革、民盟、“托派”及无党派人士(还包括军统局的违纪犯)在内的200余名政治犯屠杀。这也是小说《红岩》的历史背景。
  而中美合作所除了恰巧与这两个监狱处在同一位置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与49年屠杀进步人士更是没有丝毫联系。
  对政治犯的屠杀,全都发生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完全撤走之后,因此,中美合作所与白公馆、渣滓洞国民党监狱的罪恶活动完全无关。


渣滓洞内景
   中美合作所解散:
   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当初中美合作所成立时《协定》的规定,美方人员分批回国。1946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结束,经军统局报蒋介石备案。中美合作所中的军统局人员回军统局报到,非军统局人员(这是许多人不了解的,以为凡中美合作所的中方人员就都是军统特务,其实并非如此)则发给三个月薪金资遣。各地训练班、情报站均予结束(重庆特警班第二期学员因未毕业,移交军统局接办)。重庆中美合作所四一医院移交中央医院接收,上海中美医院移交同济大学接收……到1946年七八月间,全部结束手续办理完毕。
     在歌剧《江姐》的最后一场(场景说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女牢),江姐在就义前,得知敌人就要逃跑时,嘲笑沈养斋说:“怎么?你害怕了?你们‘中美合作所’这块招牌就要摘掉了!”编导和演员都不知道,其实“中美合作所”的招牌早在这个剧情发生的四年前就已摘掉了。


聂老师、刘老师与导游合影


同学们参观过程中保持着整齐的队列


渣滓洞囚犯放风的场地
    渣滓洞原是一座私人开办的小煤窑,因所产煤生铅石多,当地人就叫它“渣滓洞”。它三面环山,一面临山谷,山峰险峻陡峭,云雾缭绕,高不见顶。在山岰里被煤铅石堆起的一块平地上,已建有数排平房和矮楼,只有一条通往磁器的羊肠小路。军统局决定将此建为看守所后,就与矿主交涉购买之事,但该矿主死活不从,后来自杀吊死在矿井口一根横木上,戴笠见状嘱部下发给了矿主家属一定数量钱后才将此地征收改造成为看守所,然后把白公馆的人犯迁往这里。1946年底,抗战胜利,中美所撤销,渣滓洞的人犯又全部迁至白公馆,曾一度关门,后于1947年底又重新开张,称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主要关押1947年“六一”大逮捕后的各类人员以及其它地方移交此地的人犯。
    确切地讲,中美合作期间,白公馆虽属中美所范围之内,但它的职能并非是关押政治人犯。渣滓洞虽是关押人犯的看守所,但它不隶属于中美合作所管辖。至今在中国大陆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档案中,找不到一份由中美合作所签发的有关逮捕、屠杀政治犯的文件,也没有一份材料来提及美方人员有参与有关这类活动。


中美合作所培训中方人员旧照
   一张一排女兵排排站的照片特别抢眼,照片下的说明为:中美合作所女特工。虽然之前也有关于女特工的说法,但这却是二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发现中美合作所女特工的照片。


忠义救国总指挥马志超陪同戴笠与梅乐斯视导中美合作所训练班人员。


中美合作所的创始人:戴笠和梅乐斯


国军敌后游击队在受训。


中美合作所建国后被称为“集中营”


白公馆内景:烈士许晓轩所种树木
    美方对中方抗日的无偿援助
    在中美所合作期间,为了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训练抗日武装力量和特种技术人员,美方根据合同原则,忠实履行承诺,无偿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设施和物资器材、武装弹药、运输工具、医疗救护设备和气象水文测量设备。
    对于在十个特训班的受训人员,美方按实际人数全部配发了美式武器,有汤姆生手提机枪、UD手提机枪、火箭筒、曲尺手枪、左轮手枪和其它武器弹药、军事装备。
    在中美所合作期间的1944年军统全盛时期,共有内外勤单位709个、工作人员5万多人,电台569座,美方派驻人员达1千多人,这些人员的装备和电台的设施大多由美方提供。
    从中美所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美方先后供给中方运输工具十轮大卡车2000辆,中小吉普车200辆,建立了气象台站156座,提供了可供1000张病床使用的全部医疗医药医护设备,建立了重庆四一医院和上海中美医院,调拨了近9000多吨各类武器、弹药、器材,同时帮助中方装备了5万多人的特别武装部队。
    19461月,中美合作所随着中国抗战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式宣告结束。军统局戴笠报蒋委员长备案后着手处理善后事宜。美方人员先后回国,中方人员一律到军统局报到,除了原军统人员另行调配,非军统人员一律发3个月薪资遣回。重庆四一医院交由中央医院接收,美方承诺的1千张病床所需的医疗医药设备仍继续供给直至完成。到194678月间,中美所的全部结束手续办理完毕。


同学们在白公馆列队参观


白公馆洋楼
     白公馆原为川军军阀杨森部下的师长白驹的乡间别墅,傍山而建,位于杨家山的一座山腰上。因白驹字道成,别号香山,故在门楼上雕刻着“香山别墅”四个大字。这幢依山而建的二层楼,房后左侧紧靠山崖,房前和右侧则均临一条很深的山涧,门前只有一条紧靠山崖顺山势向下延伸的石板小路,四周环境秀丽幽静,景色别致迷人。1939年军统局把这幢别墅买下,作为临时看守所。中美合作所成立以后,美方人员选中它建成第三招待所,军统局把里面所有的人犯全部迁往渣滓洞。抗战胜利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白公馆又恢复了关押政治犯的职能,主要是关押政治犯中职位较高的人员,称为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直至国民政府退出大陆,重庆易手。


白公馆地牢
   抗战间中美合作所军统重大肃奸行动
  1.刺杀大汉奸张啸林。193711月上旬,上海被日军攻克沦陷后,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松井石根很快便与张达成协议。张以“新亚和平促进会”会长的名义,派出门徒去外地为日军大肆收购各种军用物资,甚至进行武装抢劫。张还到处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蒋委员长根据张的投敌活动,指示戴对张进行制裁。军统上海区区长陈恭澍接戴的锄奸令后制定了周密计划和建立了行动组,行动组长陈墨负责实施行动。
   1938年的一天晚,张从大新公司5楼俱乐部赌钱与10余名保镖返家时,在必经的十字路口遭到特工丁松乔等行动员猛烈枪击,因张的汽车车身和玻璃均有防弹功能而未果。1940112日,行动组陈特工在更新舞台包厢守候伏击打算去看京剧的张啸林,但因戏完了张还未出现,遂下令除掉张的亲家后(俞叶封)终止行动。
   张啸林逃过多次刺杀后,又恨又怕,加强了保护,并向日军要来一个宪兵班作为护卫。行动组只好动用内线,指令张的保镖林怀部执行。林枪法超群,经张保镖阿四介绍,获得张的信任。争取到张身边作保镖,林怀部出于民族大义欣然受命。1940814日晚,有客访张,林决定在张送客下楼时动手,但迟迟不见张出现,于是林见机行事,故意挑逗与阿四吵架,引蛇出洞。张果中计,在楼上探身窗外怒斥林。林趁机拔出手枪对张一甩手,正中张面门,张当场毙命。结束了张啸林企图充任伪浙江省省长的黄粱美梦。
   2.刺杀伪上海特别市长傅筱庵。19381016日傅正式投敌,被委任上海特别市长,1940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蒋委员长正式授权戴除掉汪精卫。戴笠派军统局书记长吴赓恕赴沪,谋划刺汪行动。吴找到与傅有深交的开滦煤矿公司上海办事处经理许天民,希望许说服拉拢傅一起刺汪。傅与许交谈后未有反醒,反而将军统刺汪计划向汪伪特工全盘托出。许天民等先后被汪伪特工抓捕入狱。蒋委员长接来报后即下令除傅。刺傅的行动由陈恭澍组织执行。由于傅筱庵戒备森严,19408月均逃过三次狙杀而侥幸脱身。陈决定从傅的内部打开缺口,于是便派特工杜茂在虹口斯高塔路傅家附近开了一个酒家,伺机寻找傅家的近人作内应。傅有一仆人叫朱开,跟随傅走南闯北30年,被视为亲信。朱开少年时在日本人开办的工厂当过童工,受尽日本人的欺压和虐待,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正义感,对傅充当汉奸,出卖许天民等心怀不平,对日寇恶感很深。朱开生性嗜酒,时常去杜茂酒家,不久就成为常客。朱杜二人常常豪饮畅谈,引为知己。杜找准机会进言,要朱为民除害,朱正式领命。19401011日深夜,傅游逛归来,疲劳倦睡时,朱入傅房内,用一把锋利的菜刀对熟睡的傅连砍数刀,傅即当场毙命。
  3.刺杀陈璧君。陈是汪精卫的妻子,是汪伪政府作恶多端的大汉奸。戴笠根据蒋委员长的指令,一直把汪、陈等列为制裁的主要目标。1944年,汪精卫赴日本治疗枪伤,陈璧君因此常到广州居住,陈在广州期间还时常秘密地到澳门南环香炉灰4号其母亲卫月郎的旧宅小住几日。戴笠截获此情报后,立即谋划杀陈的行动计划。戴秘密派出军统局临丰特训班毕业的女特工徐燕霜潜赴澳门,会合军统粤海站,设法收买陈母亲卫宅的女仆管家,寻机进入卫宅实施刺陈。按照行动方案,将一种无色无味的毒药粉末注入小如半粒瓜子仁的极薄胶片内,然后贴藏在行动特工徐燕霜的长指甲内。当徐扮作女仆捧茶侍奉陈时,只须将指甲在茶内浸一下,药即可溶解,喝后即将人毒毙,而且不留痕迹。粤海站站长何崇梭受命后,即安排徐静静等待出击的机会。因陈璧君后来一直没去澳门,终无实施行动的机会。抗战胜利后,中美所和军统局设计将陈捕获,陈遭应有的下场,这是后面要叙述的。
  

看我多帅!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1-24
美丽而短暂的游学结束了,同学、家长收获良多,他们感谢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聂老师和刘老师及家委会的辛苦组织,感谢课题组的精心安排和付出。大家相信:游学一次,成长一生。

饮食文化上,大家感受了重庆火锅,体验了巴人挑战舌尖的勇敢精神。品尝了巴渝小吃的丰富多彩,感受了重庆玉兔王的细嫩柔滑,重庆飘香鱼的甜辣细腻。也体验了几江中学和聚奎中学食堂的学生生活。唯一遗憾的是:正宗重庆火锅让部分同学难以承受其重品味的冲击,少数同学被麻辣滚烫的生猛火锅击倒。不过作为一种饮食体验,已成为一生的美好回忆。

2014年暑假“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决赛”第一决赛场清华大学和第二决赛场四川大学再见,成为冬令营师生家长的心愿:因为我们成长了。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1-30


钓鱼城寻踪 三任主帅的坚守与一位奇女的“洞开”




    钓鱼城,以西南的一根独木凝聚36年的人心,这不仅是伟大的战术,更是伟大的情操,在整个军事史上再难找出第二个例子。今天我们游访钓鱼城,只看得到它那看得见的伟大,而它真正的伟大却藏在每一处断壁残垣的后边,藏在那盘桓于每一棵荒草尖上的萧瑟秋风声中,藏在那些历经艰难而依旧挺立的刚强灵魂里。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3336795.htm
  王坚:神佛遮掩不住的记功碑
  在合川钓鱼城三面临江的茫茫烟水中可以遇见王坚记功碑,碑高和长都在五六米左右,可谓是大,只是不甚规则。它立在钓鱼山西岩半坡的悬崖绝壁旁,石头前方被凿为平面,平面四周镌刻有放射状花纹。平面中间是一尊高3.7米、宽2.4米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左侧有3尊小佛,右边有2尊小佛。若是秋天来此,有几点红叶轻飘飘地落在它的脚下,自有一种沧桑历尽的美。
  王坚是钓鱼城的第一任军事主官,他最重要功绩便是创建了钓鱼城的山城防御体系——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钓鱼城上,在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为声援。同时在钓鱼城里分筑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王坚也依托此城,将蒙元大汗炮毙于城外脑顶坪,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军事奇迹。
  在“千手观音”神龛两侧,残存着一些可读的文字:“汉……跨开达……逆丑元主。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据专家考证,上述残文中的“逆丑元主”指的是率部攻打钓鱼城的元宪宗“蒙哥可汗”,“王公坚”指的是率领钓鱼城军民守城抗战并击毙“蒙哥可汗”的主将王坚。文字褒扬了王坚“以钓鱼城一柱”“支撑了南宋半壁河山”。
  王坚记功碑刻于何时?碑的上面为何会刻上“千手观音”?据有关史料记载,该碑大约刻于王坚继任者张珏离开钓鱼城前的1272年至1276年之间,是张珏为纪念王坚的战功而镌刻的。元军占领钓鱼城后,因王坚记功碑歌颂的是击毙元宪宗“蒙哥可汗”的指挥官,且有“逆丑元主”等侮辱性文字,元军遂令工匠开凿“千手观音”取而代之。而开凿“千手观音”的工匠却有感于王坚的忠勇与功绩,有意留下了上述重要的字眼。在元修宋史中,王坚的名头自然是被百般避讳,无处提及,但所幸,他的名字并没有被人忘记。

  张珏:没有建成的皇宫
  宋亡之后,受命编修宋史的脱脱一度很彷徨。他不知道,在整个天下还只有钓鱼城孤守宋帜的时候,城里的那座简陋的皇宫在历史上究竟算不算宋朝皇祚(帝统)的合法延续——或者换个简单的问法:宋朝在那个时候究竟灭亡了没有?
  而这一座持续困扰着元人的皇宫,便正是由王坚的继任者张珏所筑。张珏曾是王坚的副帅,以悍勇著称,上任伊始便主动出击,在元人的重重包围中收复了泸州、大良平(广安)等城,但随即又迅速战略收缩,全军退回钓鱼城内,修起了皇宫。
  这不得不说是个奇怪的决定,连守城的兵力都已经捉襟见肘,无论军民都早已经心力交瘁,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还要大兴土木地修什么皇宫,省下那些木料来制作箭矢多好,省下那些人工来修补工事多好!
  当时,南宋的都城杭州已被攻破,皇帝被俘,亲王出走,大宋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小小的钓鱼城所面临的便不再是“怎么守”的问题,而是“还该不该守”的新问题。守将张珏此时迎战的头等大敌忽然从蒙元大军变成了前日还在并肩作战的同胞。
  楚汉相争时,项羽死于垓下,刘邦迅速扫荡天下残局。没有人还想和刘邦交战,一概开城投降了事,只有鲁地固守不屈,儒生们仍在城中讲礼奏乐。刘邦没有想到,反而是这个“知识分子大本营”才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刘邦没有硬攻,而是派人挑着项羽的人头遍示守城者。张珏知道这个故事,知道鲁人在亲眼目睹了项羽的头颅之后终于开城投降。他将来还会知道,忽必烈也会如法炮制,押着投降了的大宋皇帝,派他向文天祥劝降。
  张珏要明明白白地告诉钓鱼城里所有的人,皇帝可以换,但皇祚并没有断,这是每个宋人都有责任去生死守卫的东西,是华夏传统、儒家文明的精神制高点。所以他一定要修建一座皇宫,取代杭州城里的那座皇宫,这已不是一个工程,而是一个精神符号,是他凝聚人心的“德”;而且必须让每个人都来参与这项工程,让每个人都亲手亲脚地感觉到这个精神符号的存在,并且通过血与汗把自己和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宋人必须要坚守的,自然也是蒙元必须要捣毁的。这对于今天的游客,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人们循着复原图,在插旗山上、午朝门北寻找那座皇宫的时候,却只能看见断壁残垣和荒草垄头了,甚至一些世世代代在此居住的当地人也说不清皇宫的具体位置。偶遇三两老农,自信地指出皇宫的分布位置,也无从考证是否真如他们所言。
  皇宫已经湮没在岁月的潮水之下,不过这样也好,钓鱼城皇宫的神话也许只应该存在于史册和传说里,因为只有史册和传说,而不是任何实存的地理,才配得上它那独有的精神厚度。
  守将张珏,在得知都城陷落,皇帝投降,两王逃走后的消息后,没有放弃最后的西南根据地,而是一面派人出去寻访二王,一边派人在钓鱼城修建皇宫,准备迎接二王归来,据守重庆,以图东山再起——实在很佩服这样的将领!其顽强的意志和精神在乱世之中犹如定海神针,无愧独钓中原。

  王立与飞檐洞
  飞檐洞是钓鱼城的暗道出口。它原本是山顶石岩的一道裂缝,钓鱼城军民建城时在上面筑以城垣和跑马道,故而形成了一个幽深的、巨石夹峙的石洞。过去,洞中昏暗,檐鼠(即蝙蝠)成群,当地人习以“飞檐洞”称之。
  飞檐洞出口在城墙外峭壁中部,其地怪石峥嵘,下临悬崖,草木繁茂,十分隐蔽。若从该洞口出城,需用绳索坠下,故有“可出而不可入”之说。有史料记载,开庆元年(1259年)4月22日深夜,蒙古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先锋将汪德臣率领精锐,乘机夜雨初停之时偷袭钓鱼城护国门,守将王坚遣一队死士从飞檐洞潜出,对偷袭的蒙古军实施两面夹击,取得了胜利。这群死士的统领,便是日后钓鱼城的第三任主帅,王立。
  不过,相对于这次绝地偷袭而言,王立的另一次行动虽不那么知名,却更为意义重大。在张珏收复泸州、大良平的战役之前,王立便已率他的“特别行动队”潜入泸州,在攻城之际这群“特工队”袭击了泸州守将熊耳的府邸,斩杀熊耳并俘获了熊耳的家眷,这其中,便包括熊耳的夫人。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1-30
破译钓鱼城的世界密码

 还原一场真实的钓鱼城之战・揭开那些让世界震惊的秘密
  
  700多年前,蒙古族突然崛起,他们的军队在欧亚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披靡,大有将整个世界踏于足下的气势。但是,这支创造了赫赫战功的铁骑,却止步于一块弹丸之地,那,就是钓鱼城。
  当欧亚各族倒在蒙军的铁蹄下无力呻吟之时,一座小小的钓鱼城却终结了蒙古人横扫世界的狂妄梦想,创造出与它
  的力量不相符合的辉煌。这一奇迹在往后的七百多年里,引得无数人前往钓鱼城一探究竟――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座其貌不扬的城池,凭什么能够与善战的蒙军对峙长达三十六载?蒙军怎么会被这样一座小城给绊住?它到底有着怎样的铜墙铁壁?本期“深度美景”,我们就将带您走进千年钓鱼城,去破解钓鱼城隐藏在时空深处的诸多密码。
  不过,在进入正文之前,编者想说几句题外话。因为这的确是一次与众不同的采访,愈是深入,我愈是感到难以把
  握钓鱼城的故事:我们可以摸清钓鱼城四千守军如何与蒙哥七万部队周旋,也可以破解它坚挺三十六年所用到的每一种战术技巧;我们能够找出钓鱼城所有的机关暗道,也能够研究它在布局上种种惊为天人的用心……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测量,人类精神世界的极限,以及信念和勇气所能抵达的高度?
  完成力所能及或胜券在握的事情,值得祝贺;但是明知不可为,为了理想而为之,却是值得尊重。以钓鱼城当时的条件,想要获取战争的胜利是荒谬的,但钓鱼城做到了。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这小小的钓鱼城,让它于绝望处开出璀璨的花?
  当有人讥讽上帝的存在根本无从证明之时,基督教思想家德尔图良如是回答:“因为荒谬,所以相信。”我喜欢这 句话:靠理性能够证明或确知的事实,完全无需信仰,你看到的、听到的,已足以使你相信;而相信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才叫作信仰。荒谬,才是检验信仰的唯一标准。而信仰,则是奇迹的发源地。上帝从未现身,而基督徒相信整个宇宙都被上帝的爱与光所庇佑,所以才有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南宋王朝风雨飘摇,钓鱼城毫无胜算,而全城军民相信没有人可以奴役他们,于是才有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
  尽管钓鱼城充满了太多的为什么,密布诸多世界级密码,但最终我们发现,它最大的密码,其实就是信仰的力量。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1-30
钓鱼城皇宫今何在?
     每一个去过钓鱼城的人都会惊叹,这里如世界奇观一般的军事布局。如果不曾亲眼目睹,你可能绝对不会相信,横扫亚欧的蒙元铁骑居然会对这个弹丸之地束手无策,不但三十六年强攻未果,就连蒙哥大汗也死在了守军的炮石之下。

  这样窝囊的挫败,在蒙元大军的征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例,以至于到了元朝末期,丞相脱脱主持编修《宋史》,对钓鱼城的战事屡屡斟酌不定,他想要抹去这个“历史的污渍”,但随即发现牵一发就会搅乱全局,若是钓鱼城的战事不复存在,则小到四川一地的易帜,大到宋元朝代的鼎革,很多事情便无法解释得通。
  而宋史应当终结在哪一年,这个最根本的修史问题也因为钓鱼城的存在而变得棘手――在宋朝的土地整个易主,宋朝的皇帝做了蒙元的俘虏之后,小小的钓鱼城仍然固守古城,奉行大宋正朔不改,更有甚者,钓鱼城里的军民们竟然“私自”在城里修建了一座皇宫,虚位以待,恭候着流亡途中的大宋皇子。
  脱脱拿不定主意,他不知道,在整个天下还只有钓鱼城孤守宋帜的时候,城里的那座简陋的皇宫在历史上究竟算不算宋朝皇祚(帝统)的合法延续――或者换个简单的问法:宋朝在那个时候究竟灭亡了没有?
  而如今,我们登临钓鱼城时,禁不住想问:那座也许一点也不金碧辉煌,但却负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皇宫,今天到底在哪里?
  
  修建皇宫乃战略需要
  钓鱼城为什么能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孤守三十六年?人们很容易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于这里鬼斧神工的防御工事,但我们不要忘了,北洋舰队的硬件实力一直是日本人心中的阴影,但在甲午海战中取得完胜的却是“弱势”的日本。
  这样的例子在军事史上不胜枚举,而一个人纵然不常读史也应该从常识里知道,一旦“大势已去”,人心也就散了,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金城汤池还是坚船利炮都阻挡不住怯懦这种瘟疫的蔓延;而高明的将领激励军心也只可以慷慨一时,以求一战而胜,却不可能把军心凝聚三十六年――这可是几乎两代人的时间啊。
  中国古代将军要学的兵法例称“孙吴兵法”,“孙”指孙武,“吴”指吴起。吴起做过魏国的西河守,防御秦国和韩国的侵袭。魏武侯有一次和吴起一同泛舟西河,惊叹于山河之险阻,然而作为军事名家的吴起却说这山河险阻并不足以依恃,真正的国防“在德不在险”。
  吴起继而列举了历史上因为仗恃山河险阻而亡国的事例,告诫魏武侯说,如果国君不修德,那么同舟之人都会变成敌人,这哪里是天险能够阻挡的呢?
  吴起“在德不在险”这个命题后来成为中国军事史上最核心的一条纲领,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孙武的“上兵伐谋”。若论两人的高下,孙武只是就军事论军事,吴起却看出了军事只不过是政治的延伸。“德”在军事上的意义就是凝聚人心。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配合能力,人心越齐,组织配合能力也就越高,而一支军队最危险的状况就是军心涣散。所以,在战术层面上说就是“攻心为上”,在战略层面上说就是“在德不在险”。在钓鱼城里修建皇宫,正是这一高明的战略方针的体现。
  
  皇宫是个精神符号
  人们可能会责怪钓鱼城的守将张珏,连守城的兵力都已经捉襟见肘,无论军民都早已经心力交瘁,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还要大兴土木地修什么皇宫,省下那些木料来制作箭矢多好,省下那些人工来修补工事多好!
  是的,张珏的做法看上去很没道理。
  当时,南宋的都城杭州已被攻破,皇帝被俘,亲王出走,大宋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小小的钓鱼城所面临的便不再是“怎么守”的问题,而是“还该不该守”的新问题。守将张珏此时迎战的头等大敌忽然从蒙元大军变成了前日还在并肩作战的同胞。
  当初楚汉相争,项羽死于垓下,刘邦迅速扫荡天下残局。没有人还想和刘邦交战,一概开城投降了事,只有鲁地固守不屈,儒生们仍在城中讲礼奏乐。刘邦没有想到,反而是这个“知识分子大本营”才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刘邦没有硬攻,而是派人挑着项羽的人头遍示守城者。张珏知道这个故事,知道鲁人在亲眼目睹了项羽的头颅之后终于开城投降。他将来还会知道,忽必烈也会如法炮制,押着投降了的大宋皇帝,派他向文天祥劝降。
  忠君的文天祥何以不降,张珏又何以不降呢?
  张珏要明明白白地告诉钓鱼城里所有的人,皇帝可以换,但皇祚(帝统)并没有断,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生死守卫的东西,是我们华夏传统、儒家文明的精神制高点。所以他一定要修建一座皇宫,取代杭州城里的那座皇宫,因为这不是一个工程,而是一个精神符号,是他凝聚人心的“德”;而且必须让每个人都来参与这项工程,让每个人都亲手亲脚地感觉到这个精神符号的存在,并且通过血与汗把自己和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以西南的一根独木凝聚三十六年的人心,这不仅是伟大的情操,更是伟大的战术,在整个军事史上再难找出第二个例子。今天我们游访钓鱼城,只看得到它那看得见的伟大,而它真正的伟大却藏在每一处断壁残垣的后边,藏在那盘桓于每一棵荒草尖上的萧瑟秋风声里。
  宋人必须要坚守的,自然也是蒙元必须要捣毁的。这对于今天的游客,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我们循着复原图,在插旗山上、午朝门北寻找那座皇宫的时候,却只能看见断壁残垣和荒草垄头了,甚至一些世世代代在此居住的当地人也说不清皇宫的具体位置。偶遇三两老农,自信地指出皇宫的分布位置,也无从考证是否真如他们所言。不过,从所剩无几的一点残迹看来,钓鱼城当时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还是竭尽全力建造了这座皇宫。
  皇宫已经湮没在岁月的潮水之下,笔者失望而归。是夜,回想起野草花中的皇宫残迹,忽地释然:或许这样也好,钓鱼城皇宫的神话也许只应该存在于史册和传说里,因为只有史册和传说,而不是任何实存的地理,才配得上它那独有的精神厚度。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4-01-30
钓鱼城为什么固若金汤?

 自1243年建城以来,钓鱼城与蒙军反复鏖战三十六年,从未失守。直到1279年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在崖山投海殉国,钓鱼城已经成为全国最后的孤岛,这座城市才不得不向元军投降……直到那时候,仍然没有任何一个蒙古士兵能够活着踏入这座无法征服的城池。

  
  Afterthis city was builtin 1243, residents here and Song army had beenfighting againstthe Mongolian armyfor 36 years, and never loose. Until the last emperor of South Song Dynasty jump into the sea and dead,this city becamethelastisland ofthe country, andthis city surrendered to the Yuan army. Even at that time, no Mongolian soldier could got into this invincible city.
  
  不落之城:鏖战三十六年,从未失守
  公元1259年,宋开庆元年,七月九日。重庆府,合州,钓鱼城。
  五个月的激战已经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化为人间地狱。茂密的森林早已化为焦土,肥沃的土壤被鲜血浸泡成紫红色。硝烟带着死亡的气息盘旋在山河四塞,渠江、涪江与嘉陵江的滔滔江水也无法冲刷沙场的冲天杀气。骄阳似火,数千名顶盔带甲的蒙古士兵在城墙外排列起整齐的横队。他们是欧亚大陆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军队,庞大的花剌子模帝国被他们踩在脚下,十万匈牙利骑士在他们的兵锋下全军覆没,穆斯林引以为傲的马木留克骑兵也败在他们手下。数十年来,他们的铁蹄踏过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城市,最为华丽的宫殿,他们的弯刀饱饮着半个世界的鲜血。但是眼前这座方圆不过十里的小小城池,竟然已经让他们五个月不能前进!
  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自从七万蒙古军队发动四川战役以来,两个月时间就攻下了几十座城池,将宋军在四川的防线几乎一扫而空。而他们对面的钓鱼城里,只有区区四千守军!拥有接近二十比一的巨大优势,竟然五个月毫无进展,这样的记忆深深刺痛着在场每一个蒙古人的自尊心。尤其,在他们的大汗蒙哥面前。
  在蒙古军队的身后,有一座叫做脑顶坪的孤山。孤山上正竖立起一座高耸的�望塔,冷峻地俯视着二百步外的城墙。�望塔下,威严的汗旗代表着蒙古帝国至高的权威――大汗蒙哥凝视着这座坚强的城池。多日的痢疾或者霍乱让他的身体显得瘦削而虚弱,但他的意志仍然坚如钢铁。在他视线的正前方,在那斑驳的,被火药与石弹反复洗礼的城墙上,一位全身铁衣的宋朝军人正透过女墙上的射孔眯着眼睛注视着脑顶坪上的�望塔――他就是王坚,四千钓鱼城保卫者的指挥官,犹如一位悄悄接近猎物的猎人,王坚屏息凝视着。脑顶坪上,一个人影顺着�望塔的柱子攀援而上,一直爬进�望塔顶的护栏里。“放!”王坚一声令下,隐藏在城墙后的石炮同时发射,无数石弹呼啸着扑向脑顶坪。霎时,汗旗披靡,�望塔分崩离析,塔顶上的人影摔向百步开外……
  公元1259年七月九日,蒙军撤离钓鱼城,数日后,蒙哥在温汤峡(今北温泉)死去。分布在多瑙河、大马士革、襄阳、杭州的蒙军闻讯纷纷撤退,开始了新一轮的汗位争夺。蒙古帝国扩张的极限提前到来了。
  这就是钓鱼城神话的高潮,但远远不是他的终结。自1243年建城以来,钓鱼城与蒙军反复鏖战三十六年,从未失守。直到1279年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在崖山投海殉国,钓鱼城已经成为全国最后的孤岛时才向元军投降。直到此时,仍然没有任何一个蒙古士兵能够活着踏入这座无法征服的城池。
  三十六年猛攻不落的传奇,上帝折鞭于此的神话,七百年来吸引着众多访客前来,探寻钓鱼城固若金汤的秘密。
  
  金汤之城:炮矢不可及,梯冲不可接
  在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钓鱼城是一处极其重要的遗址。中国军事博物馆特别制作了钓鱼城全景沙盘,《中国军事史》单独辟出一节叙述钓鱼城。每个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来到钓鱼城,都会惊讶于钓鱼城近乎完美的防御地形和充满智慧的军事工程。它是宋代山城寨堡防御体系的最佳范例,代表着宋代中国军事工程领域的杰出成就。
  和中国绝大部分建立在平地的城池不同,钓鱼城建立在合川城外的钓鱼山上。这是因为当时宋朝的国力已近油尽灯枯,川军兵力薄弱,只有依赖大兵团不易展开的特殊地形,才能与拥有优势兵力的蒙军长期抗衡。钓鱼山三面环水,四周均是悬崖绝壁,只有几处小道可以通行,是典型的利寡不利众。钓鱼山山顶却是一处宽敞的平地,土肥水甜,不仅适合屯兵屯粮,甚至可以开垦出几百亩土地,让守卫者能够长期坚守。
  当今天的游客们从水军码头拾级而上,登上护国门时,他们可以充分地想象蒙哥的七万大军拥挤在这条仅容三五人并行的狭窄小路上,他们庞大的兵力无从发挥,陡峭的山路让那些庞大的攻城器械无法运输上来。而宋军士兵则站在城墙上,将雨点般的弓箭、石弹、滚木和火药武器砸在他们头上。这些城墙并不是直的,设计者精心规划,依托山势将城墙修得曲曲折折,蒙军攻击任何一个点都会受到几个方向上防御火力的夹击。蒙军重点攻击的城楼上也充满了机关,这些城楼被分为两层,下层士兵用刀矛与蒙军肉搏时,上层士兵则可以用弓箭射击。这样的上下夹击让爬上城楼的蒙军难以招架。城门分三道,当蒙军费尽力气冲开第一道城门,进入门洞时,仍然会被第二道城门所阻。而第三道城门还会从他们背后突然落下,将蒙军关在门洞之中。滚油和毒药从天而降,让陷入其间的蒙军遭到灭顶之灾。
  位于东新门和护国门之间的南一字城遗址经历了七百年风雨苍凉,风化的巨石似乎仍在向探访的人们述说着那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南一字城自钓鱼山南飞檐洞左侧峭壁据山脊而下,一直伸入至嘉陵江内,与横亘江中的人工挡水堤相连。七百年前,这里曾经是两军争夺的重点。在连续攻打城门多日无法得手的情况下,蒙军决定把攻击重点放在这段看上去十分孤立且突出在主城之外的城墙上。但是当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登上一字城时,城上宋军却立刻退回主城。原来,主城高而一字城矮,当蒙军攻上一字城时,宋军向主城一退,蒙军就只能暴露在光秃秃的一字城上挨打。而蒙军一旦从一字城上撤离,宋军便又回到一字城上,折断蒙军的联系,侧击攻击主城的蒙军。
  当蒙军企图架设起石炮砸毁城墙时,他们会发现守卫者早有准备。后世的游人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主城所有的城墙都建立在不适合设置石炮攻城的位置上。它们的外侧要么是高不可及的险峻石崖,要么是坡度很大的密林,使得蒙军极难落脚。少数几处平缓处,又完全暴露在城内火力的直接轰击之下。在围城的五个月中,蒙军始终找不到一个防御上的薄弱环节可以用石炮砸毁,反而在城内石炮的猛烈轰击下损失惨重。蒙军哀叹道,钓鱼城“炮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险峻的自然环境与优秀的工程设计,让钓鱼城成为攻击者的噩梦。
  日复一日的拉锯战从二月持续到六月,蒙军的士气开始逐渐低落。蒙古军队历来不习惯南中国的夏季气候,他们也极少在夏季作战。炎热的气候和连日的大雨令疾病在军中流行,即使请到了来自中亚的异族医生,也无法阻止霍乱与痢疾的肆虐。百般无奈之下,蒙哥甚至下达了“用酒来对付霍乱”的命令。看上去,这座金汤城池已经如此的牢不可破。但是,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一位猛将将为钓鱼城带来真正的考验。
  而钓鱼城也将在这次考验中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座金汤之城,更是一座英雄之城。
  
  英雄之城:无名勇士为南宋王朝延寿二十年
  1259年6月,黎明之前,暴雨如注。
  钓鱼城马军营寨突然响起激烈的梆子声,喊杀与呼啸伴随着沉闷的雷声滚滚而来。一股蒙军敢死队员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口衔利刃爬上护国门,杀入马军城寨,将措手不及的宋军搅得一片混乱。指挥这支敢死队的是蒙军名将汪德臣。汪德臣,蒙军入侵四川的先锋大将,征蜀十余年,战功等身,是蒙哥最为倚重的一员猛将。在敢死队的掩护下,一座云梯终于靠上了护国门的城墙,数以百计的蒙古士兵顺着云梯鱼贯而入,报急的竹梆子声响彻夜空!
  昏暗的火把映照着一排排铁甲武士,王坚亲帅钓鱼城主力顺着跑马道奔向护国门。这条环绕全城的大路由平整的青石板铺就,是守卫者们快速调动的生死动脉。今天的游人走过这条可容数马并行的石板路时,似乎还能感受到战士的铁靴踏在石板上的倥偬铿锵。
  大雨滂沱而下,双方的火器无法施展,怕水的复合弓也不能使用,只有刀剑与长矛伴随着铁衣血肉在碰撞,粉碎!漆黑狭窄的山道上,阵型与队列早已无法区分,士兵们凭着本能在拼杀扭打。不及上马的宋军骑兵挥舞着巨大的长铁刀在人群中疯狂砍杀,来自草原的蒙古士兵举起锋利的标枪掷向宋军刀牌手。操纵石�的士兵抱起一块块石弹砸向蜂拥而来的蒙军,受伤的军人扭打着摔落悬崖……
  现在,当我们凝视着护国门城楼上的“全蜀关键”四个大字,实在很难想象七百年前那个钓鱼城最为危险的雨夜,这座城楼上的战斗是多么的惨烈。雨水、鲜血、钢铁似乎汇集成一座巨大的绞肉机,吞噬着双方士兵的生命。尸体铺满了双方脚下的石板,鲜血与瓢泼而下的雨水汇集成一条殷红的河流。东方露出黎明的惨白色,越来越多的蒙古士兵从云梯上爬上城墙,和保卫者微薄的兵力相比,他们拥有无穷无尽的后备力量。黯淡的晨光下,自认为胜券在握的汪德臣看见王坚正在不远处战斗。不由得大声喊道:“王坚,我来活汝一城军民,宜早降!”回答他的是雨点般的矢石与守卫者们更加猛烈的抵抗。突然,城下传来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一队宋军犹如神兵天降,突然杀入城下的蒙军队列中。他们个个手执宣花大斧,以一当十,横冲直撞,把拥挤在城墙外的蒙军杀得狼奔豕突。攻城的蒙军慌忙调转阵型,重整旗鼓,这队宋军却调转方向向云梯杀去。蒙军仓促结成的队列如同薄纸一般被轻易撕裂。冲到云梯下的宋军勇士挥起大斧向云梯砍去……
  今天,我们仍能在钓鱼城飞檐洞里寻找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勇士。飞檐洞位于离护国门不远的一处石缝中,直通城外,洞内又窄又陡,仅容一人通过。洞口极其隐蔽,从未被蒙军发现过。勇士们就是从这条密道潜入蒙军身后,发动了改变战争结局的逆袭。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勇士参加了这场袭击,不知道是否有人从这场无法撤退的战斗中幸存,但我们知道,这次蒙军最接近胜利的攻击在钓鱼城保卫者的英雄行为下仍以失败告终。先锋大将汪德臣负伤“感疾”,不久后就在缙云山死去――史载,蒙哥“如失左右手”。
  钓鱼城的勇士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钓鱼城最坚不可摧的不是悬崖峭壁,也不是巨石城墙,而是这一城英雄的军民,这一城无畏的勇士。是他们,创造了钓鱼城难攻不落的神话;是他们,挡住了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是他们,为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延寿二十年;是他们,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他们,值得后人用七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仰视!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4-01-30
  他不是杨过,他是钓鱼城的张珏

     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庸小说如蝴蝶效应般席卷我与同世代人的生活,从繁华洛阳到女真部落,从燕子坞到桃花岛,从缥缈峰到绝情谷……直到成人,直到时间让人学会遗忘。无数时光逝去,直到心如止水。唯有深深记得一个人――杨过。至情至性,至真至爱。前半生的伤,后半生的狂。郭靖却望他成为红尘中的大侠,“行侠仗义,侠之小者;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金庸最终成全了他,是在襄阳大战――襄阳城外飞石击杀蒙古大汗蒙哥,解蒙兵之围,杨过成了神雕大侠。《神雕侠侣》里的襄阳大战真实历史里就发生在重庆的合川钓鱼城。而据史考,杨过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带着宋末元初南宋将领张珏的深刻烙印。
  我是前年四月去的钓鱼城,当年蒙宋之战的一字墙还依稀可见,波浪因风而起,那隐在水流下面的躁动,仿佛沉寂了七百年的血雨腥风随时要喷薄而出。
  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阶为抗击蒙古军,在此筑城,迁合川及石照县治于此,钓鱼城由此而生。坚固的石城筑在悬崖之巅,南、西、北三面据江,远远望去,峭壁千峋,城于暮霭之中若隐若现。其得天独厚的地势,俨然兵家雄关。
  1258年,蒙古铁骑铮铮,一路粉碎着命途多舛的赵宋王朝。次年2月,蒙古军兵临合州。
  历史不缺乏郭靖那样精忠报国的铁骨男儿,合州知州王坚与副将张珏就是如此。他们早就固城存粮,垦良田掘水源,严阵以待。甚至与四川军民沿江河及枢纽道路,择险山筑城设防,构建了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今时今日,沿着钓鱼城古战场的遗址,走过八公里城垣、八座城门、炮台、墩台、栈道、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还可以看出,每一处炮台的设立,每一段城墙的安放,都背负着战争的残酷和守将的深谋远虑。
  从公元1242年到1279年,合州军民在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藉钓鱼城天险,支撑南宋江山达36年之久。1279年7月27日,蒙哥暴毙钓鱼城下,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关于蒙哥的死有多种传言,最传奇的一种就是说蒙哥正是被当时的“四川枭将”张珏击杀,也就是金庸笔下襄阳大战中杨过的原型。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合州所立的《新建二公祠堂记》石碑碑文佐证,蒙哥是“中飞矢而死”。
  正如《神雕侠侣》所写,蒙古和宋军交锋以来,从未有如此大败,而一国之主丧于城下,更是军心大沮。蒙古大汗之位并非父死子袭,系由皇族王公、重臣大将会议拥立。蒙哥既死,其弟七王子阿里不哥在北方蒙古老家被得王公拥戴而为大汗。忽必烈得讯后领军北归,与阿里不哥争位,兄弟各率精兵互斗。最后忽必烈得胜,但蒙古军已然大伤元气,无力南攻。
  《神雕侠侣》至此完美结局。但历史总归是有后续的,不论悲凉抑或壮美。
  《倚天屠龙记》中提到,襄阳大战后第十三年,襄阳再次被围,城破,郭靖黄蓉皆遇难,郭靖遂铸倚天剑屠龙刀藏兵书武籍。那时的杨过,隐居古墓,不知世情,踪影不曾再出现,而历史上的张珏似乎要悲壮许多。
  钓鱼城战役后,张珏历任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合州知州、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四川制置使,他的军事才能得到无限发挥,十多年固守钓鱼城,严词拒降,屡败元军。1278年,重庆被汉奸赵安出卖而破城,钓鱼城腹背受敌,时任合州安抚使王立通过熊耳夫人,得到了忽必烈保全军民的承诺后,王立率钓鱼城投降。同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跳海,十万宋人自发跳海殉国,宋室覆亡。
  张珏率兵巷战失败后,乘小舟东下,途中两次自杀,均被拦阻,最后在涪州被俘。至公元1280年,被执送往京师途中,张珏在西安市赵老庵中,解弓弦自尽。不能马革裹尸,于是杀身成仁……
  暮色里就要离开,回首再望,斑驳城墙掩藏着一长串功过是非。这流光里的一石一木,谁没有一个枝繁叶茂的故事。王坚,张珏,陆秀夫,甚至王立,他们曾经都是襄阳大战中意气风发的杨过,最后却无奈成为《倚天屠龙记》里众人回顾的悲壮的郭靖,陪葬的,是那个文化繁盛、军事积弱的帝国。一个拥有全球当时一半以上财富的强盛王朝,为何军事上一败涂地?是宿命吗?抑或历史的走向?
  这一切沉重的命题,让我走的时候只是沉默。这样的苍凉,应该在西北,却也在西南的钓鱼城。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admin

发帖
3524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4-02-24
文化思辨:解密渣滓洞:钉江姐手指的竹签子系解放后创造


核心提示:他很纳闷,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全凭想象。他想这竹签子只能是极细的一片竹篾,但极细的竹篾又不能用“钉”的方法。最后他拿了几根竹筷子,削细了,心里说:“就这样吧!”他回忆这事告诉同事时,不禁笑起来,同事也笑。



本文节选自《渣滓洞刑讯室考》之“设立“展览馆”前后,大规模征集展品”部分  作者:孙丹年(作者单位为原重庆市文化局创作室) 原载于《炎黄春秋》2014年第2期

现在渣滓洞、白公馆旧址展出的“刑具”,主要是自1960年以来,从各地征集来的,以及工作人员仿制的。笔者所见最早的征集白公馆、渣滓洞有关文物资料的行动,是1962年8月31日《重庆市博物馆呈送市文化局展览计划》:

市文化局:兹送上“美蒋重庆集中营罪行及革命烈士遗物资料”展览计划初稿一份,请核示。目前我们拟根据计划初稿,进一步结合“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调查工作进行收集,以求充实展览内容。

该计划的第三部分《美蒋反动派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罪行》中,除照片实物外,让工作人员补拍了“训练狼犬”和“镪水池原址”,从电影《人民公敌蒋介石》中翻拍了“动刑”照片。还插入美术作品代替文物,如《江竹筠同志临刑不惧》用“诗配插画组成一组”,《刘国志烈士临刑前迎着敌人高声朗诵就义诗》用“油画配诗”。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强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2月《红岩》小说出版,轰动全国,影响及于国外,为“阶级斗争”提供了最好的“文学教材”。为了让“文物”与“文艺”互相印证,提供“文物实证教材”的呼声也水涨船高,筹备在渣滓洞、白公馆原址设立“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征集大量实物展品。

市文化局党组呈报《征集“重庆美蒋集中营”殉难烈士遗物的请示报告》:

发文:(62)党组字第266号主送机关:市委宣传部

事由:关于征集“重庆美蒋集中营”殉难烈士遗物的请示报告

最近市博物馆举办“重庆美蒋集中营”罪行实物资料展览,深受观众欢迎,目前登记参观的单位已安排到明年三月底,观众预计可达廿九万人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先后都播发了消息,北京、上海等地也纷纷来函要求出省巡回展出,根据市委宣传部指示,为了扩大宣传影响,我们意见拟复制大型图片三套,分三路赴上海、武汉、西安、沈阳、云南等地展出;另复制若干小型图片,供本市各区县,省内各专区以及外省其他城市之需。除了图片之外,尚需充实必要的实物资料,但因博物馆现存资料不多,尤其是烈士遗物更感缺乏。据观众反映,重庆解放时曾有不少单位(包括机关、学校、工厂)在“集中营”所在地拾得烈士遗物和特务罪证等物品,为此,拟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征集,除在重庆日报发表消息、登载征集启事外,我们建议市委通知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干部、学生和工人中广泛征集这方面的文物,征集办法分捐赠、收购、借用三种,具体征集工作由市博物馆办理。
中共重庆市文化局党组1962年12月25日


许多观众看了小说《红岩》,来到渣滓洞,就想实地印证最恐怖的刑罚“竹签子钉进江姐指尖”。

1963年,重庆市博物馆陈列部一位姓张的职工参加复原陈列工作,具体任务是复制“刑具”,渣滓洞刑讯室第一批“夹手指的竹筷子”,就是他做的。

数十年后,他告诉一位同事:当年复原刑讯室,很为难,没有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也没有人见过刑讯室及其刑具。上级只是笼统地说:根据部分老同志的回忆,以及小说《红岩》的描写内容,“竹签子钉进江姐指尖”。但又并无一个人亲眼看见该过程。

他很纳闷,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全凭想象。他想这竹签子只能是极细的一片竹篾,但极细的竹篾又不能用“钉”的方法。最后他拿了几根竹筷子,削细了,心里说:“就这样吧!”

他回忆这事告诉同事时,不禁笑起来,同事也笑。(2007年9月4日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位职工回忆)

1964年笔者上小学四年级,看《红岩》小说吓得毛发皆竖。参观渣滓洞时便仔细寻找“竹签子”,但没有看见(这“竹签子”估计开展不久就撤掉了),而是记住了那几支很粗、很毛糙、颜色灰黑的“竹筷子”,怎么想象也难以将它们钉进手指尖去。存此疑问的还有许多同学。

1963年8月21日文化部发出[社字]76号文,向全国转发福建省文化局《关于征集阶级斗争文物资料的通知》,这样要求:

……博物馆除应当密切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收集有关的文物史料和举办展览外,还应该选择一批典型的有关阶级斗争的文物史料,加以保存,以备充实陈列和长远教育后代之用。

1.反映当前阶级斗争的文物资料。应着重搜集地、富、反、坏分子和新的资产阶级分子阴谋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和复辟活动的一切罪证……

2.解放前有关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文物史料。凡帝国主义、地主、恶霸、军阀、官僚压迫、剥削、残害人民的罪证,如残杀迫害人民的刑具、武器、法律、规章、制度、条例、告示、会议记录;剥削的工具……

下面列出五则有关的公函(据重庆市档案馆之:全宗号1085—1—1029;全宗号1085,目录1,卷号814;全宗号1085—1—1029):

(一)《关于征集重庆“一一·二七”殉难烈士遗物资料及美蒋集中营罪证实物资料》

签发:发朱××12,24主办科长:石×拟稿:杨××代拟

事由:关于征集有关重庆市“一一·二七”殉难烈士遗物资料及美蒋集中营罪证实物资料发送机关:重庆市公安局

打字:12,24黄发(62)社字第47号1962年12月24日封发

我局所属重庆市博物馆为了纪念本市“一一·二七”殉难烈士牺牲十三周年和揭露美蒋反动派罪行,特举办了“美蒋特务罪行展览”。一月以来,接待了壹拾多万观众,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上起了重大作用。现在,为了更进一步充实内容,提高质量,应广大观众的要求,并配合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该馆正在积极进行有关实物资料的征集工作。据了解,你局(市公安局)尚存有“一一·二七”……(以下缺字)

(二)《请调拨赃物中有关物品的问题》

重庆市文化局发文稿纸(65)社字第12号1965年1月28日

签发:李××1月28日

初核:赵××主办科长:郭××1月28日

拟稿:冯×1965,1,28

事由:请调拨赃物中有关物品的问题

发送机关:市财政局

抄送:重庆市赃物处理办公室

打字:黄1月28日

我局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在市赃物处理处发现有一美制胶皮气毯。为了全面揭露美帝国主义在我国所犯的罪行,需将此物收集作展品。请你局予以大力支持无价调拨给展览馆以作陈列展出,可否,请函复。

局戳(盖章)1965,1,28

(三)重庆市文化局致市财政局公函市财政局:

根据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提出,发现市赃物办公室陈列有美制“手插刀”,“不锈钢盒子”两件,请无价调拨我展览馆以作展品之用,请大力支援为荷!

此致敬礼市文化局(盖章)1965,6,16.

(四)《关于需用脚镣手铐作泥塑烈士人像的道具的请示报告》市文化局:

为了揭露美蒋匪特对“中美合作所”集中营被难烈士们的残酷迫害,作到表现真实,我新建总馆泥塑人像,四川美术学院提出需用真实脚镣手铐各20付作道具。经我们联系市公安局转介绍去我馆附近两个劳改单位征集,仅收得脚镣9付,手铐2付。现尚差脚镣11付,手铐18付。未能解决。为了泥塑有良好的效果,观众有深切感受,我们拟请局联系市公安局从所属其他单位调足支援,或指定工厂加工复制。可否请指示。

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1966,7,20。

(五)市文化局致市公安局公函市公安局: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新建总馆即将完工,在新建总馆中即将展出泥塑群像,以反映革命烈士的英勇斗争事迹。在泥塑时,需用真实脚镣手铐各20付。前经与你局联系转介绍到松山化工厂、新建机械厂征集,仅得到脚镣9付,手铐2付,尚差脚镣11付,手铐18付,特函请你局是否能联系所属有关单位大力支援。如有困难,拟请定一个工厂代为加工复制,所需费用,均由我局担负。但考虑到为了增强真实感,以能征集到旧的为最好。
致革命的敬礼一九六六年八月一日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