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4223阅读
  • 2回复

(老夫少妻)老尚风流齐白石:北漂的励志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01
胡适之对白石老人78岁生子已经表示不胜惊羡,胡先生不会想到在78岁以后的白石老人,还享受了12年的美满情爱生活啊! 白石老人83岁生孩子,85岁要续弦,92岁仍喜欢看漂亮美眉,95岁吵着要结婚,难怪曾为老人修年谱的胡适之要惊叹老人精力的旺盛。 白石老人不是好色之徒,生理上天赋异秉以及多情爱美的艺术家本质,加以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动,以至晚年才会有一些风雨传说出现。 83岁前,性爱生活非常单纯,一生只结过两次婚 其实,白石老人在他83岁,胡宝珠夫人难产去世前,他的性爱生活非常单纯,而且和他的婚姻生活是一致的。


齐白石一生只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2岁时经过“拜堂”仪式而娶进一位童养媳,19岁时“圆房”,这是他的元配夫人陈春君,后来,白石57岁的时候,为了艺事发展,离家迁寓北京,春君留守湖南老家,不能随待,遂由春君为他物色到“副室”胡宝珠,服侍他在京生活;如此过了23年,白石80岁的时候,元配夫人陈春君去世,次年,白石决定“立胡宝珠为继室”,曾举行“扶正典礼”,这算是白石的第二位夫人。 白石老人和他的两位夫人非常恩爱,早年,曾和陈春君夫人生了五个孩子,移居北京以后,和胡宝珠夫人又生了八个孩子了,胡适之说老人78岁生子,就是指胡宝珠夫人的第四个孩子良末,老人高龄得子,他自己也以为是最后一个孩子了,所以取名良末,没想到五年以后,宝珠夫人又怀孕,老人83岁的时候,宝珠夫人生产,却因难产逝世。可见老人年逾80,和年轻的宝珠夫人(去世时42岁),仍然是十分恩爱的。


一朝别去无人管,始识文珠七载恩 宝珠夫人去世后的第二年,84岁的白石老人不耐孤寂,有意续弦,朋友为他介绍曾任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长的夏文珠,老人一见十分满意,决定结婚,却遭到儿女们的强烈反对,老人无奈,只好和夏文珠情商,以护士名义留下来,做一位“有实无名”的白石夫人。 夏文珠到齐家的时候,大约四十四五岁,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又有文化,极得老人宠爱。 目前仍在台湾定居的白石老人女儿齐良怜描述:“……不出我们所料,她看出父亲喜欢她,慢慢的竟左右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从此对我们子女儿媳的印象,渐渐凭她的观感而转变,门客买画的否诺,也都由她做了主张,还需按每尺画的润例加收一成归她所有。我父亲对她,真可说是言听计从,我们都因看在父亲的份上,不好说什么,只是一家人的生活受了这个影响而涣散了……” 夏文珠持宠而娇,时常对老人发小脾气闹别扭,一次夏文珠闹别扭后回了娘家,老人叫良怜陪他到北京前门外夏家去找夏文珠,夏文珠的母亲来应门,据齐良怜说:“夏母比白石老人还年轻许多,但白石老人见到夏母后,马上在她面前跪下,说:‘请让文珠回到我身边来吧!’”齐良怜见状眼泪马上流了下来。 夏文珠进到齐家七年之后,大约在1951年春,有一天,夏文珠和老人闹了别扭,夏女负气出走了,老人起初并未在意,可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夏文珠竟然没有回来。


夏文珠离去后,经过好一番折腾,同乡介绍一位伍德萱女士继任,据张次溪说,伍德萱原藉江苏武进,她的父亲一向在湖南做事,她是在长沙长大的,和白石老人有点世交,伍女士文学很有些根底,他用了聘书,聘她为秘书,还给取了个别名,叫做伍影,这位伍女士究竟是单纯的护士,还是如同夏文珠一样,以护士为名,却是居住在一起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92岁高龄,仍对年轻的漂亮美眉有兴趣 关于伍德萱与白石老人相处的情形,我们看到很多伍德萱随侍在老人身边的照片,但他们相处的实际情形,我所见到的资料只有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夫人,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回忆录中所记白石老人92岁的情形。


据新凤霞的记述:她是1952年7月间初次见到白石老人的,这时候,跟随在老人身边的照顾他生活起居的,是“他的看护伍大姐”,新凤霞对伍大姐的年龄、长相、身世等等,丝毫未加介绍,但却一再提及伍大姐随时随地跟在老人身边,而且,从新凤霞的描述,可以看出老人和伍大姐相处很好,伍大姐在老人面前也颇为“放肆”,试看新凤霞的下面一段记述:“……白石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我的手不转眼地看我,过了一会儿,伍大姐带点责备的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作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我赶忙说:‘你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祖光也上前哄着他说:‘您看吧,您看吧……’满屋子人都笑了……这时苗子和郁风两口子说:‘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老人才不生气了。”


此后,仍然有一些关于白石老人情爱生活的传说,据1971年8月17日台北中央日报刊出小提琴名家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所写的一篇关于她所知道的白石老人晚年的生活情形。马瑞雪在齐白石93岁的时候(1952年)曾和她父亲在北京看过齐白石。马端雪文章说:“这个孤老头结过四次婚,第四个妻子因为不能陪他享高寿,不久前过世了。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44岁的女人。‘太老了!’白石老人摇着头对介绍人说。大约因为稚气日重,白石老人早已忘掉自己的高龄。不久,寻来一位22岁的年轻演员,相见之下,白石老人很喜欢,正在等着结婚办喜事呢!” 马瑞雪的这段记事,听来很荒唐,荒唐得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观乎她在文章中对白石老人晚年生活的描写,亲切细腻,叙事言之凿凿,绝不像是凭空捏造或道听途说的。 综合上面的故事,白石老人95年的漫长生涯中,除了最后的七八年之外,在婚姻生活及情爱生活上,应该算是十分美满的,胡适之对老人78岁的生子已经表示不胜惊羡,胡先生不会想到在78岁以后的白石老人,还享受了12年的美满情爱生活啊!


  【北漂】齐白石14岁起作木匠,25岁做兼职卖画,32岁起开始学刻印,40岁时,开始周游全国,53岁他抛家舍业迁居北京,人生地不熟,操着一口地道的湖南口音独闯京城。在北京木匠成巨匠,到了83岁还生了孩子,85岁要续弦,92岁仍喜欢看漂亮美眉,95岁吵着要结婚,这就是相当励志的北漂故事。

  【最后一个】齐白石57岁时,娶了18岁的胡宝珠为妻。齐白石曾和第一夫人生了5个孩子,移居北京以后,宝珠又生了7个孩子,第七个孩子良末是在齐白石78岁时所生,齐白石自以为是最后一个孩子,所以取名良末,没想到83岁时,宝珠又怀孕了,在生第8个时却因高龄难产逝世。次年,老人又闹着娶了一护士为妻。宝珠高龄难产去世后的第二年,84岁的白石老人又闹着续弦,后娶协和医院护士长的夏文珠为妻,91岁时,夏文珠离去,老人又找一位叫伍德萱女士继任。齐白石93岁时,家人给他介绍了一个44岁的女人,齐白石摇着头说:太老了!后来有找来一位22岁的姑娘,白石老人很是喜欢,还等着结婚办喜事。

  【养生之道】齐白石老人83岁还生了第15个孩子,92岁还要娶妻,有他的“养生”之道:①早年木工生涯积累:机械的砍、削、凿、锯、刨,练就一身“腱子肉”。②国画书法养生:书作画时全神贯注、心境恬淡,体内平衡,健康长寿。③国粹麻将:齐老深谙麻将精髓:少吃、多摸、拼命碰、坚决不放炮。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5-01
齐白石和他的红粉知己
红粉青衫旷世情

古往今来,才子佳人,流风余韵,无不传为美谈。国画大师齐白石与他的红粉知己杨颦春的感情瓜葛,少有人知。杨颦春又名阿春,人称"春姑娘",湘潭县仙女,其生卒年月不详。幼年丧父,赖母鞠育成人。她长像俊秀,温柔贤淑,通诗书,善歌舞。及笄后,嫁予湘潭城内一黄姓男子为妻。但红颜命薄,夫丧早寡,遂回娘家侍奉其母,自此没有再嫁,母女俩相依为命。后与其侄子杨继之在湘潭城内开一客栈,曰"聚英旅馆",借以谋生。旅馆有近十间客房,数十张床位,可容纳几十个旅客。杨氏母女热情待客,服务周到,宾客盈门,因而远近小有名气。

齐白石年轻时靠做木匠手艺为生,局促乡里。从师胡沁园学习诗文后,眼界渐开,由木匠成为民间画师,但声名未显。直到1889年在湘潭县城拜一代名儒王阁运为师后,才结识杨度、夏午诒等人,受其影响,出门远游,方开拓艺术视野,学业大进,逐渐由民间画师步入文人画家的行列,终成一代艺坛宗师。

    当初,齐白石家居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后迁茶恩寺茹家冲寄萍堂。每次出门远游,途经湘潭县城,他则慕名去城内聚英旅馆投宿。女主人春姑娘为人贤淑,举止大方,善解人意,又正当妙龄,俨如一枝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含羞弄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齐白石乃一介农夫、民间艺人,虽穷愁潦倒,清贫如洗,但一见如此美貌的淑女,也不由得春心萌动,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同样,春姑娘更倾慕齐白石的人品和才华,更钦佩他那种锲而不舍、刻苦求艺的精神,衷心希望他通过艰苦努力,能成为一代名师,国画巨匠。因此,春姑娘待他特别热情,服务尤其周到。齐白石每到旅馆,均有宾至如归之感,旅途的疲劳顿时消失殆尽;行装甫卸,辄乘兴挥毫作画、吟诗。

    一天,齐白石投宿聚英旅馆,为答谢杨氏的盛情款待,特意画了一幅《梅花》,赠予杨颦春,并在画上题诗一首:

惜玉谁为醉似泥,孤山如梦鸟空啼。
梅花可否无遗恨,曾嫁林家唤作妻。

梅花历来是历代文人骚客所描绘所歌颂的对象。比如,宋代诗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淇咏《梅》诗云:"只因误识林翻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卢梅坡《雪梅》诗云:"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齐白石以此诗此画相赠,深深表达了对春姑娘的一片怜爱之情。在此诗前,齐白石还写有一则短序,序云:"邑女杨颦春,迟嫁早寡,常依其母,喜读书,能诗。尝求余画,或恐他人加题余自,并求赠诗以满之。"

诗人歌德有句名言:"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女子不怀春!"齐白石既是一个品行端正,有着强烈艺术追求精神的画家,也是一个感情丰富、有着七情六欲的七尺须眉。随着两人的频繁接触,齐白石与杨颦春由相识、相知到相恋,感情与日俱增。每到聚英旅馆,齐时常留连忘返,眷眷情深。聚英旅馆成了他途经湘潭时的必到之所,杨颦春则成了他旅途中所牵挂和眷恋的红粉知己。

"最关情是旧移家,屋角寒风香径斜。
二十里中三尺雪,余霞双屐到莲花。"

     齐白石依旧过着他的山居生活,依旧靠做木工和为人画像谋生,只是多了杨颦春这位红粉知己和一些索画的朋友。但他已感到很满足了,因为杨颦春对他的那份情意以及所给予他的温暖,使他在艺术创作的曲折道路上又增添了一种动力,触发出许多灵感,进而促使他由民间画师向文人画家的行列迈进。

    齐白石依旧常来聚英旅馆。每次来,总是一身青布长衫,一只大背囊,风尘仆仆,见过春姑娘及其母亲后,便挥毫泼墨,或操刀刻印、吟诗作赋。他画画、刻印,一为酬酢知已,二为卖艺糊口。每到此时,杨颦春便麻利地为他烹制出香喷可口的饭菜,端来热腾腾茶水,并为其浆洗换下的粘满灰尘和汗渍的衣服。有时,齐白石忙得不可开交,杨颦春则为他铺纸、磨墨。热天,还为他摇扇驱蚊;冬天,还为他生火、温酒.使齐自石倍感亲切和温暖。而杨颦春却一如往昔,不辞辛劳,无怨无悔。两人相知日久,相爱情深,如胶似漆。每当提到春姑娘,齐白石则兴奋不已,眉宇间流露出无比喜悦的神情。直到后来谈及这段往事时,他还坦率地承认道:"没有错,那时我是聚英的常客。春姑娘待我很好,照顾很周到,我们俩无话不谈。"

    然而,杨颦春是个具有传统婚姻道德观念的女性,讲贞节。为了侍奉其母,扶助娘家子侄,对于齐白石,她最终没有以身相许。齐白石依然故我,常作"聚英"之客。一次,齐白石在聚英旅馆一连住了好几天,接待了许多朋友,画了许多画。在接受了杨颦春的盛情款待与殷勤照料之后,临别时,他特意画了一幅《松雪图》,赠给杨颦春,以表谢意。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有着高尚的品格、劲健的风骨和傲霜斗雪的精神。这幅《松雪图》与前面提到的《梅花》可谓珠联璧合,表达了齐自石对杨颦春的无限深情。画毕,齐白石又在画上题诗一首,诗云:

忘情又为松留影,瘦爪老鳞岁月深
空谷幸余梅竹在,后凋不负岁寒心。

再次向杨颦春女士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把她当成了知音。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以视之。"杨颦春双手捧着《松雪图》仔细端详着,竟感动得热泪双流,良久,齐白石从忘情的依恋中清醒出来,他轻轻地推开杨女士,紧紧握着她那纤细、白哲的玉手,然后为她轻轻拭去脸上的泪花,凝视着这位红粉知己,一字一顿地说:"颦春,来日方长,我今后会常来旅馆的,你多保重吧!"杨颦春答道:"濒生兄,人生若短,知音难觅。今生今世,我和你这位难得的兄长做知己,已经是心满意足了,也可说是三生有幸!但愿你日后多来旅馆。如果不嫌弃的话,我愿能常服侍你。旅途多艰,你也要多保重啊!"两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齐白石见天色不早了,便对杨颦春说:"颦春,后会有期。自居易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生今世我们虽然不能结为连理,长相厮守,但我们的心是永远在一起的。"说完,大步走向。杨颦春把他送出门,又送了一程,直至齐白石登上停泊在湘江岸边的轮船齐白石这首题画诗,后来以《松雪图为杨颦春画》为题,分别被收入《白石诗草》和《齐白石题画诗选注》两书中。

     1902年,39岁的齐白石应夏午诒之邀,由湘潭赴西安教画,路过洞庭湖时,作《君山图》和《洞庭看日图》。在西安,他结识了樊樊山,尽观其所藏名画,八大山人、金冬、罗聘诸画家的画册对他的创作影响甚大。从这一年起,他的花鸟画开始改变画风,走上了写意画的途径。1903年春,齐白石从西安到北京,结识书法家曾农髯、李筠庵,开始临写魏碑。同年夏天,从北京转道上海,6月间返回湖南,结束他"五出五归"中的第一次远游。

此后,齐白石又数次离家远游,齐、杨二人聚散两依依。旅途中,尽管他拜晤了许多新朋旧友,却难于驱散他旅途的寂寞。"此情一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齐白石对杨颦春的思念与日俱相思之愁难解难消。他时常在日记租书:信中倾诉着对姆女土艘,思念之情。1909年,齐白石应好友郭人漳之邀,重游东粤,旅途中与家乡亲友频通书信。同年4月12日,齐白石"得颦春书,余即复"(见《寄园日记酉重游广州》)。在复信中,他以欷丽的词藻。工整对仗的句式,饱蘸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写道:

钦州万里,闻杜宇,已伤情,是时四月中矣。忽辱手书,喜极生恨。湘城白石,咫尺天涯,况复迢迢边地也。羡君红粉,嫁得其人;愧我青衫,老犹作客。十年毛发,对镜全衰;孤夜梦魂,还乡无计。未知何日,可使颦君见而怜之也。

是啊,"湘城白石,咫尺天涯,况复迢迢边地"相思之情并没有缩短两人空间上的距离,相反使相距更觉遥远了。羁旅他乡,接获杨颦春手书,齐自石欣喜万分。然而,还乡无计,何日能使伊人"见而怜之也"?这样浓郁的感情和欷丽的语言,不亚于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读来感人至深,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1919年,56岁的齐自石再度赴京,与胡宝珠女士结婚,从此定居北京。此后,两个有情人天各一方,只好借助鸿雁传书,各叙离情,互通珍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变化,人的心愿也在变化;岁月的风雨磨蚀了齐、杨二人昔日那种如痴如醉的激情,如火如荼的相思渐渐淡化为一种动力,促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互勉互助,携手向前。尤其是已经蜚声画坛的白石老人,时常把对颦春女士的思念,化作艺术创作的动力,勤奋笔耕,向着国画艺术的峰巅一步一步地迈进,进而叩响了"一代宗师"的门扉。

白石老人这种情感,在他晚年的诗中曾自然地流露出来:

客路题诗寄谢家,闲愁笔下乱如麻。如今哪有当年句,马上斜阳城下花。这是收录在《白石诗草》中的一首题为《邑城杨颦春女士来书,以书答之》的诗。诗中表露了自石老人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情。可见对杨颦春的思念依然不减当年。

二十年代初期,齐白石由京城返湘,时值杨颦春的老母杨老太太病逝。齐白石闻讯专程来到聚英旅馆,探望和安慰了悲痛欲绝的杨女士,并在杨老太太的灵前烧香、叩头、祈祷。良久,他吟出一副挽联,用宣纸写好,在老人灵前焚化。联云:

世人何必重生男,有女事亲,床上药汤襟上泪;逆旅最难逢此姥,惟余感泣,寒时炉火渴时茶。挽联赞颂杨老太太有一个胜过男儿孝敬母亲、善于体贴人的好女儿,怀念杨老太太生前对他的殷勤照料,表达了对老人的深切哀悼和对杨氏母女的诚挚赞美。

1925年5月,齐白石由京城再度返湘省亲,抵达湘潭时,闻知乡下"绿林如鳞,未敢还乡省亲",此乃"平生恨事"(见《白石诗草》自注)。于是,他住到湘潭城内的聚英旅馆,在女主人杨颦春的殷勤照料下,每日作画、吟诗、刻印,酬酢友人,愉快地度过了数月时间,直到秋初方才返程。

据齐白石的嫡孙齐佛来先生回忆,1925年夏历四月,祖父自北京返湘潭,由于乡匪甚炽,未敢到乡下看望曾祖父母,住在城内聚英旅馆。"女主人杨颦春,素与祖父相识,接待至为殷勤。余年已八岁,渐知祖父的为人高尚,品德优良,有骨气,有毅力,有苦学精神,尤其是绘画、治印的成就和声名,使我幼小的心灵不胜敬仰"(见齐佛来著《我的祖父齐白石老人》一书)。

就在那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齐佛来和父亲齐子贞从老家"借山吟馆"起程,到湘江乘船前往湘潭,第二天中午到达湘潭十六总码头。他和父亲登上河岸,直奔城内聚英旅馆。从街口望去,只见旅馆客厅里端坐着一位身材魁梧、美髯如银,穿着深灰色长衫的老人,这便是祖父白石老人。接着,他见到了店主人杨颦春。杨当时年已40多岁,风韵犹存,且为人贤淑,待人和气,对齐子贞父子十分热情、客气,照顾周到。齐佛来回忆说:祖父在湘潭期间,来看望、拜访和求画的人络绎不绝。从早到晚,除晚饭外,祖父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全是画画和应酬。他们在聚英旅馆度过了大约20多天时间,父亲因家中有事,要提前回去;于是,他们便辞别祖父,回到老家余霞峰下。他们回家不久,祖父也离开了聚英旅馆,然后回到了北京......

流年似水。又过了若干年,白石老人再度由京返湘,途径湘潭,又一次去城内聚英旅馆探望了杨颦春女士。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昔日的聚英旅馆已经变得萧条冷落,门可罗雀;昔日风姿绰约的女主人已是白发斑斑,面容憔悴。而齐白石则更是两鬓华发,银须飘拂,老态龙钟。岁月的犁铧在两人的额头上均划出道道沟坎般的皱纹,昔日铭刻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那段恋情却未能泯灭。目睹此情此景,齐白石感慨不已。多年不见,久别重逢,杨颦春更是百感交集。她虽然老了,但风采依然。她用最好的手艺做出了几道最拿手的家乡菜,又买来了一瓶好酒,为齐白石接风洗尘。席间,两人一边饮酒,一边互道别后衷肠,直至夜阑人静。

次日,齐白石离潭赴京。临行前,杨颦春拿出齐白石早年在聚英旅馆为她画的一幅《扁舟载妓图》。齐白石仔细观之,深为杨女士珍藏自己早期作品的一片良苦用心所感动。杨女士请齐氏为此画题款补白,以作留念。齐白石欣然应允,当即挥毫题诗一首:
载将西子任舟流,态度销魂背面羞。
来去不劳摇桨力,好风能唤逆回头。

     其诗拙朴而清新隽永,耐人寻味,杨颦春对此深为喜爱。
    这以后,关山阻隔,音讯难通,行路迢迢,齐、杨二人难以晤上一面。红粉青衫,旷世情深。他们只能把对彼此的思念默默地埋在心底,相互地祈祷对方的平安,保持着一种深挚而纯结的友谊,直至终年。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5-01
解读齐白石老人的养生艺术
八不


白石老人到晚年又总结了“八不”养生术。

一不贪色若老年人长期纵欲,不仅会加快身体衰竭,还会导致突发性疾病。

二不贪肉若老年人的膳食中脂肪过多,易患高胆固醇症和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三不贪精若老年人长期吃精细的米面,摄入的纤维素减少,会减弱肠蠕动,易便秘。

四不贪咸若老年人摄入的钠盐过多,容易引起高血压、中风、心脏病和肾脏衰竭。

五不贪甜若老年人过多吃甜食,会引发肥胖症、糖尿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

六不贪饱若老年人饮食长期贪多求饱,既增加肠胃的消化吸收负担,又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猝死。

七不贪热若老年人饮食温度过热,易损害口腔、食管和胃,消化道长期受烫热刺激,易患胃癌、食道癌。

八不贪凉若老年人长期贪吃冷食、冰冻食品刺激消化道,容易引发胃炎、腹泻和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