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948阅读
  • 0回复

(地方文化)江津这所学校不“简单”:国民党党徽大多出自于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3-19

红岩春秋号微信公众号消息,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大批学校和企业纷纷向大后方四川等地搬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作为“迁建区”之一,接纳了大批的学校和企业。

1937年苏北沦陷后,宿迁玻璃职业学校校长章继南率学校部分师生来到重庆。他们考察了江津的资源条件后,决定在此继续办学。1939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宿迁玻璃职业学校与四川省立重庆高级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新学校选址在江津县城长江对岸的中渡街右侧,这里原本是荒芜的山坡,下面是长江,有一个渡口,不仅水运方便,而且地势平缓开阔,便于办校。很快,占地30余亩的“窑专校”建成,这是当时全国惟一的窑业学校。

建校之初,学校设置有窑业专业初职部和高职部,开设有模型、辘轳、绘画、烧成等4个专业,学生修学年均为3年,后又增开了陶瓷、玻璃、水泥等专业。因为学校培训的是实用技术,学期又短,所以重庆周边的一些县都有学生来此就读。

窑专校的每个专业都有实验基地,实际上是陶瓷、玻璃等成品的生产车间。车间生产出的陶瓷等产品,一批批搬出学校,装船运出,投入市场。学生进入车间,参加实践劳动,是很廉价的劳动力。

1944年3月,冯玉祥到江津为抗战募集捐款,他特地来到该校,并写了“丘八诗”:“江津县北岸,窑业学校在。校长本姓章,办的事不坏。瓷器样样有,花样也可爱……”他还留下了“收复失地”的题词,学校把题词烧制在一个瓷盘上。《冯玉祥自传》中对窑专校有过这样的描述:“江津对岸有一个瓷业学校,校长章继南,他是日本留学生。学校有一位画家(苏葆祯),画得很好,他烧的一种酒壶,叫鸡鸣酒壶,一倒酒吱吱地叫,很响……”

学校还有一个天大的秘密,就是烧制国民党党徽。抗战时期,全国各抗战区国军部队军帽上佩戴的和各级党部人员、国民党员胸前佩戴的国民党党徽,大多生产于此。

在窑专校陶瓷专业的实践基地内,有一个土窑,位于大面坡的正中,在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3排房子的中间,有些隐秘。虽然看起来与其他土窑没什么不同,但它的“任务”很特殊,它专门烧制国民党党徽。其中淘炼胎土、制胚、绘画、罩釉、入窑、出窑等所有的生产过程都由学生完成。产品出来后包装入箱,送到长江码头,再运到重庆,由重庆方面分发到国民党各省区党部、部队和军工被服厂等。

烧制国民党党徽很是“神秘”,外人根本不知道它是在这荒郊野外的山坡上生产的。所选的实践学生许多是国民党三青团员,烧制所取的泥土也有一定的讲究。在“淘炼胎土”时,因这里的泥土含沙重,黏性差,所以学校要从江津龙门槽暗中运回白善泥。白善泥又名观音土,龙门槽所产的白善泥是很好的黏土矿物,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是烧制陶瓷的极佳原材料。

国民党党徽烧制出窑后,由学校的技术人员进行检验,凡是破裂、变形、釉彩不均、有污点的均不能出校,必须就地深埋。据说一名技术员因把关不严,没有埋好一些污损了的国民党党徽,其中几枚被农家小孩捡到,在土坝上玩耍时被发现,当局认为这是“严重浸污党国形象”的行为,最终这名技术员被判刑入狱。

抗战胜利后,窑专校就没有烧制国民党党徽了。

1949年底江津解放,窑专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接管,改名为“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后并入西南建筑工程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和工业部化工局共同领导,后又迁至巴县百节乡,成为西南建筑工程学校的窑业科。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