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958阅读
  • 0回复

(第一研究)15岁中榜眼的江津天才,逼迫宋朝改渝州为恭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48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0-08

第一研究:科举史上唯一

15岁中榜眼的江津天才,逼迫宋朝改渝州为恭州
——江津历代文人群像及地域思想史研究‍(六)

谭云籍  谭蘅君

作者按

一个地域或最小的县域都有它的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史哲一家,文学是基础,史学是核心,哲学是高度。研究一个县域的思想史最好从它的文人开始,他们身上既传承了正统的主流思想,也打上了地域痕迹。

本系列拟从江津历代文人作品入手,剖析廉官、能官、隐官等不同官员和才子、隐士、普通文人等身上隐藏的具有江津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通过系列群像,让大家深刻理解江津地域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并通过认识地域文化基因的优劣,张扬优良基因,修改落后基因,通过重组基因编码,优化江津地域文化结构,提高江津地域文化品质。‍‍

公元前316年张仪攻破巴国,筑城江北,秦设巴郡,揭开了在历史上的新篇章。

那时叫江州,重庆主城称江州仪城,乃巴郡郡治所在地。管辖6个县:江州州(治今重庆市)、垫江(今合川区)、阆中(今四川阆中市)、江阳(今四川泸州市)、枳县(今涪陵区)、朐忍(今云阳县)。

你没看错,泸州和阆中,曾经属于重庆。

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隋炀帝复为巴郡。唐朝初为渝州后改南平郡先隶属于夔州总管府后改隶夔州都督府为山南西道辖地

时间跨入五代十国,后蜀因安宁的盆地环境,成为文人移居的第一选择,“蜀学之盛冠天下”,巴蜀成为全国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964年,宋太祖西征后蜀,允许军队攻下巴蜀后抢掠货物和女子,引发川人血性反宋,前后持续36年之久,直到公元1000年,益州(今四川成都)神卫军指挥使王均还在发动兵变

因此川人骨子里的反宋基因,如果沉淀三代人,《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也接近百年。

序:司天监预言,三十有叛乱

熙宁初(1068),司天监亢瑛夜观天象,见西南有天子之气,虚而不实,直冲帝星。大惊,急占一卜,乃叛乱也。

第二天向宋神宗:后三十年西南有乱,出于同姓。当时人们纷纷谈论皇族。为此皇帝下诏:宗室人员不得任命为川峡地区的官员。

至建中靖国初(1101),赵谂被告在渝州叛。

掐指一算,相距果然三十年,其言乃验。

一、江津南部,僚汉杂居

綦江北流,汇入长江。交汇处叫顺江口,古代叫僰溪口。即僰人所居处。

僰人,乃先秦中原华夏诸族对西南诸族的统称,指今天云贵高原及川渝南部地区诸民族。

这其中就有僚人。据《魏书列传第八十九僚传》 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 种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往往推一长者为王, 亦不能远相统摄。 父死则子继, 若中国之党族也……其俗畏鬼神, 尤尚淫祀……”

历史上僚人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就是“僚人入蜀”。

江津史志缺少对“僚人入蜀”的研究。

晋以前,巴蜀之地没有僚人。公元304,李特于四川建立成汉政权,把对西晋的仇恨转向蜀地平民,高举屠刀,就像美国通过10部针对中国的反华法案,一旦台海冲突,可以“曝光在美资产”“不保证财产安全”,甚至可没收中国海外资产一样。巴蜀民众除了财产不安全外,可能比战争时期美国集中营更可怕的是生命安全。受此恐吓,全民出川,蜀中十室九空,200余万蜀人十不存一,大族富户几乎迁出殆尽。

公元340 年, 成汉皇帝李寿派镇东大将军李奕南征牂牁。当时成汉与东晋都想争夺牂牁、夜郎。为了不让牂牁之民落入东晋之手,李寿决定 “引僚入巴蜀”。于是居住在贵州牂牁的几十万僚人开始北上进入巴、蜀、汉中。据统计,成汉时入蜀的僚人就有约10余万户,58万多人。

长江一线,从宜宾、泸州、江津、重庆、涪陵一直到奉节,全部有僚人。15个郡,除新都郡外,14个都有僚人。

杜甫流寓奉节时,在《十月一日》诗中描绘了僚人新年的喜庆——“蒸裹如千室,焦糖幸一柈。兹辰南国重,旧俗自相欢。”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写有“竹枝词”反映南平僚人生活。欧阳修生于四川绵阳,也写有“南僚”诗散句:“遽然摄提岁,南獠掠边陲”“吮豪兼迭简,占作南僚诗”。

《华阳国志》记载蜀土无僚,乃是始从山出,自巴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大为民患。

据载, 当时巴蜀总人口约二三百万人, 而移居巴蜀的僚人最多的时候可能多达三四百万, 远远超过了汉族人口。

僚人喜战,习惯山地生活,带有氏族社会特征,生产力落后。僚人入蜀后,面对富饶的土地先进的生活方式,完全不知所之,只能继续原始生活,造成巴蜀文明大倒退。史学家认为,僚人入蜀,使蜀地经济趋于停顿近三百年,成汉并因此亡国。以前少见的山贼也在蜀地横行起来,唐宋时期,中央政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清剿。

这其中,就有江津南部到綦江和遵义的僚人。清朝乾隆年间《江津县志》主编曾受一针对綦江僰溪之名,特地写了一篇《僰溪辨》,辨明江津是汉人,非落后的夷南蛮。其实从历史来讲,江津在唐朝将与贵州接壤的南部划出去,单独成立綦江县,就有作为屏障,隔离夷汉,保护江津的目的。

不排除这一时期有钱的洞主,即南部落一些首领,一方面占据已有的地,一方面又向经济文化更发达的江津靠拢,同时享受两方福利。

北宋为了对付江津南面的僚人反叛,将江津县政府迁移到今珞璜镇马宗,防控僚人从陆路和水路进攻重庆。

北宋江津管辖范围极广,包括了现在巴南区和南岸区的一部分地方,东北与涪州之涪陵和长寿、东部与涪州之南川、东南与南州之綦江接壤,管辖领地可能是渝州最大之一。估计也与南反叛有关。

二、归化,御赐国姓

獠人面积较广。《博物志》中提到,“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三国志》也提到“平南事讫,牂牁兴古獠种复反,忠令嶷领诸营往讨,嶷内招降得二千人,悉传诣汉中。”

其中,在綦江、南川、巴南、江津及其周边区域生活的“南平僚”,是僚人的重要支系之一。僚人共有20余个支系,“南平僚”是最为强大的支系之一,活动地带包括重庆綦江、江津、南川以及贵州遵义等地。其来源有几种可能,或是贵州北部的夜郎人北迁,或是重庆一带的巴人南移,或是夜郎人和巴人的融合。

面对北宋统一进程加快,南部人感到越来越强大的军事压力,当时江津有一个人首领,其祖先为渝州蛮洞首领,召集江津南部和相连綦江、南川的其他部落头领,约定归宋。在向宋朝发出请求并得到承认后,他将其余部落首领灌醉后全部斩杀,诬其叛变,领地财物占为已有。

张天觉《送凌戡归蜀记》有记载:庭臣先,故渝州洞戎。与诸戎约降朝廷,庭臣乃醉诸酋杀之。扬言众叛,掩为己功。又尽得其财物,故庭臣高赀筮仕,被擢用。

宋廷大喜,赐他国姓,改名叫赵庭臣。他有生两个儿子,赵谂和赵诙。儿子赵谂于公元1079年诞生,当时江津教育居全川前列,妥妥的重庆第一。

北宋重庆三大书院,全部建于江津,可见江津教风之盛。

三、天才榜眼,科史唯一

赵谂家中有钱,又生在教育发达的江津,因此接受了高品质训练,刻苦努力加天赋超常,很快脱颖而出。

公元1094年,15岁的赵谂,刚刚初三毕业,即北上开封参加宋哲宗绍圣元年的科举高考,竟然差占中了状元,吓懵上千考生,最终摘取毕渐榜第二名榜眼

京师轰动!巴蜀轰动!渝州轰动!江津轰动!夷轰动!

北宋江津头条,全是关于赵谂的介绍。他自己也很激动,对天高歌:“天锡雄材孰与戡。”

历史上,北宋宰相晏殊14岁赐同进士出身,为五甲,他人小,第一个交卷,很抢眼,皇帝一高兴,行使一票通过权,相当于赏了一个进士名额,非真考排名,也许真考名次中不了进士;宋朝礼部尚书贾黄中15岁“进士出身”,属二甲,名次靠前,宋朝一共分五甲;明朝乔庭桂15岁“同进士出身”,属三甲,明清只分三甲,名次靠后。

赵谂是真刀实枪用15岁的生命考出了第二名,一甲。在天才级神童里面,北宋第一。整个科举1300年,也是唯一。神童科是十岁以下有资格参考,没有对比性,泸州汪先就是“神童科”及第。

这样一对比,就知道江津人赵谂的天赋根基之强,北宋江津教育水平之高(又想到江津今日教育之殇,黯然魂消)。

赵谂年级轻轻,名震天下,官居国子博士,阶奉议郎。前程无量。

那时为官很讲究圈子,其中一种圈子叫家乡人。

北宋川籍人士较多,仅仅眉山就出了800进士,还勿论举人。所以,川人以苏轼为代表的辅政团队,高举蜀学大旗,成为北宋最重要的一支公务员队伍。

宋哲宗是苏轼的学生,哲宗登基,苏轼曾任礼部尚书等职。但也迎来学生的反叛和报复。

四、反宋基因,缘起党争

宋哲宗绍圣元年,正是苏轼第三次被贬。新党得势,打压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瞻州。直到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

这一年,也正是赵谂高中榜眼的高光时刻。

对于内心沉淀了赵宋王朝原罪的川人,赵谂在成都任教授期间对苏轼的遭遇极度不满。

想当年,老子祖上也是南平的土皇帝,什么时候受过此等鸟气?

南宋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对赵谂的叛逆叙述是:谂,江津人。少敏恰,绍圣中擢甲科,教授成都,因章淳逐元祐大臣,不合人心,欲以此为名起兵据蜀,与所亲何奖、王师直、贾成及日者罗京等同谋,借姓孟起兵,以从蜀人之属望。

这里有几个重要信息:一是确切记载赵谂为江津人,与目前部分文史专家认为赵谂是南川、綦江一带的人有出入,多数是不了解獠人历史,以为全在南平军。重庆文史研究员熊笃教授也认可文献观点。二是认为宋哲宗信任的章淳驱逐元祐党人的做法,不得人心。三是想以此为理由,起兵占据巴蜀之地。四是与家乡亲近之人想一同起事,包括会占候卜筮的罗京,毕竟巴人好巫,听信天命。五是借后蜀皇家孟姓为旗帜,起兵造反,能得蜀人支持。毕竟后蜀孟昶得人心,北宋在川人心中还有深刻的历史反面形象。六是赵谂在成都任教授。

这可以看出赵谂对北宋打击川人领袖苏轼,以及对新旧党非常失望,内心产生了或“清君侧”或自立为王,造福民众的天下责任。

当然,一旦失败,这种天下责任就会被变成逆贼罪臣。

五、历史现场,赵谂案情

借助文献史料复盘历史现场,回放赵谂案情经过。

《宋九朝编年备要》记载的诛杀部分为:上登极,赦到,谓奖等曰:章淳必败!天下既安,人心难动,前事愿勿出口。遂入京,除太学博士。请假还家欲回止诸人,而党中有发其谋者,狱俱当诛,有诏诛之,家属分配湖广。

《送凌戡归蜀记》记录为:生子谂,少年登第,几为殿魁,未三十岁,升朝为国子博士。忽以谋叛伏法。庭臣自河东提刑配琼州。母妻妹分配岭外,家赀没官。盖报应之速如此。然渝州风俗,从古如此。

王明清《玉照新志》建中靖国,时事既变,论亦幡然息心,来京师注官。时曾布文肃当国,一见奇其才而荐之,擢国子博士。谒告省父母于蜀中,其徒句群以前事告变。狱就,遂以反逆伏诛……改其乡里渝州为恭州。

此三者叙述略简,需要借助一些文史资料才能复盘整个过程。大体如下:

赵谂高中榜眼时,恰恰是苏轼等元祐党人被打击之时,最远贬到海南儋州,乐天派苏轼虽然觉得这是难得的免费旅游,“兹游奇绝胜平生”,但外放成都做教授的赵谂可能在江津读书时,就被书院老师以苏轼为榜样引导过,加上北宋在巴蜀犯下的罪行,对朝廷自然不满。

于是便在回津与朋友的聚会中,一身凛然正气,喝下江津老白干后,放言要“清君侧”,斩奸臣,正朝纲。甚至干脆据蜀自立,提出以“隆兴”为年号。

当然,曾经昌隆的后蜀,是全国经济文化样板,“隆兴”自然有带领大家过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以赵谂在江津的声望和天才少年形象,一群朋友自然是马首是瞻。但出了一个猪队友,他的小弟赵诙,视大哥的话为圣旨,把这种酒话,刻在江津老家的柱子上,留下证据。

其刻词为:“隆兴二年天章阁待制荆湖南北等路安抚使”,第二年续刻“隆兴三年随军机宜李时雍从行”。

赵诙没有中举记录,但肯定受过一流教育,确实人太小,政治觉悟太低。但遗传了祖上做獠人洞主的基因,把当皇帝的梦想传承下来了。

1100年,宋徽宗继位,把贬至海南岛的苏轼复任为朝奉郎,然而此时苏轼已经65岁高龄,在北归途中病死于常州。

赵谂已过弱冠,20岁出头,对政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告诫那批档次较低的朋友,天下已定,人心思安,举旗一呼的时机已过,不要再提那些喝酒的往事了。

同时赵谂也要到京城就任,仍然前途大好。

一到京城,赵谂的天才形象大放光芒,曾巩的弟弟曾布时任宰相,大为看重,立即授为太常博士。

朝臣李积中见其风度翩翩,才华早现,马上招其为婿。人生三件大事,升官,发财,娶老婆,全遇上了。

赵谂再次领略春风得意的快感。于是请假回家探望双亲,衣锦还乡,又一人生快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赵谂喝酒狂言想做天子的事,被一个叫句群的学生告发了。

谋逆死罪,不仅仅他一人。江津家中题有“隆兴”年号的柱头被锯下,作为证据。其对人所讲归蜀途中神人授诗一事,同样成为造反证据:“天赐雄才孰与戡,征西才罢又征南。冕梳端拱披龙衮,天子今年二十三。”两兄弟谋反成事实,死罪,拉到渝州官府,立斩。

赵谂又创造了科举史上的第一:唯一一个造反的榜眼。

其父赵庭臣未有参与证据,教子不严,谪贬琼州,其家属妻儿发配到湖广。

最可惜的是开封新娶之妻,梦还没开始,肥皂泡就破了。

六、争议不断,改渝为恭

由于赵谂没有具体的造反事实,如军队、武器、人员、事件等,只是口出狂言,发几句牢骚,说几句狠话,冒皮皮打飞机,江津人吹壳子而已,因此断案成为一件有争议的事。

蜀中官员认为,这是当地民风的体现:有口无心,更无其事。

刑部郎中王吉甫认为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状。”江津人口是心非,这可能是一种地域基因的弱点。

而赵谂的狂言,更可能跟整个川人对宋朝骨子里的仇恨有关。酒后吐真言,压抑数十年的地域歧视与血债,在放松警惕的状态下,马上会得到释放,并在群体中获得共鸣。

换一个角度,赵谂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但吐露了那个时代川人还没有放下的被征服过程的血腥历史。

谋反,影响巨大,宰相曾布推荐失察被贬衡州安置,处罚理由是:第求可用之才,辄荐逆谋之首。

《宋史·席旦传》:“赵谂以狂谋诛后,蜀数有妖言,议者遂言蜀土习乱。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这是说赵谂之后,有人认为蜀中读书人叛乱成风,应该用更严厉的政策对待。这可能是朝廷某些人已经感受到几十年前的屠杀与抢劫,在巴蜀读书人心中留下了伤痕,人心难服。

至少,宋朝前期巴蜀读书人一直拒绝与朝廷合作,不出仕,不为官。史家认为直到三苏出川,才正式代表蜀人与朝廷放下隔阂。而赵谂事件,恰恰发生在苏轼死去那一年。

从这个角度审视,赵谂是牢记历史的本土知识分子的代表,何况亲见朝廷迫害蜀地文人代表苏轼呢。从儒家文化来讲,只是顺时而化做得不好。

因为造反,所以《重庆府志》《江津县志》均不记载。作为江津人,虽然悲其人生,怜其不幸,但联系历史背景,却让我们懂得赵谂毕竟还是本土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是为名利无条件站在朝廷一方的所谓鹰犬。他让我们记得北宋曾经对繁荣的巴蜀做过什么,也懂得为政者攻心为上,民心第一的道理。

《宋史·徽宗纪一》载崇宁元年二月……奉议郎赵谋反,伏诛。……六月壬子,改渝州为恭州。

徽宗认为“渝”为改变之意,有叛逆的味道,字义不祥,因此改渝州为恭州,恭州之名仅仅沿用了80余年。

谂为“规谏、劝告”之意。赵谂用他的生命劝告江津地域群体:一是祸从口出,勿出狂言。二是牢记历史,天下责任。

假设赵谂未有弟子告密,相信一生必有所为,成为江津顶级才俊。可惜,人生没有假设。

是为文,以祭江津天才之灵。

是为文,以诫江津后学之士。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