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042阅读
  • 0回复

摩坷岭上的千年古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12


留存完好的青石古道
  这条古道位于山西长西流寨摩坷岭上党关。从黑家口村向西望去,摩坷岭层峦叠嶂,山势绵延起伏,似上党盆地的一道天然屏障,扼住了古上党通往晋南平阳(今临汾地区)的咽喉。

  顺着盘旋的山路爬上摩坷岭,古上党关遗址内外尽是残垣断壁,乱石枯木横陈,荆棘丛生。上党关内,其实还“套”着个明清时期的古驿站。从现场的分布看,古驿站遗存呈平面长方形,面积为350平方米,正面有石砌窑洞一孔,前部已经塌掉,顶部也下凹快要塌陷。两旁的两孔窑洞只剩根基尚存。南面是一堵四五米高的石墙,从格局上看,应该是三间房子的后墙。东面还残留着一个石券门,门券上原有匾额,可惜被人凿去。门外有一处平台,尚残留着建筑的根基。西门已经不存在,仅存坍塌在地上的原砌关用的长条石块和拱石。门外有一眼六方石砌古井,一截枯树断在井边。

  在石窑已塌陷的前脸石块中,一弯形拱石上残留“极友臣”三个字。关内南侧是五间石砌房屋。西边房后墙留有窗户或瞭望口。后墙保留基本完整,山墙及前墙仅留不足两米高。关内南房后墙,地平以上石块规整,但地平以下基石部分风化剥蚀严重,据此可以断定,上党关存世久矣。

  据史料记载,上党关在秦汉时期就已建立。经考证,这条青石古道与上党关同一时期,已有两千余年。

  有刀光剑影也有商贾如潮

  这条青石古道由西蜿蜒而来,穿过上党关的东西两道大门,沿着山势向东蜿蜒而去。这条残存的青石古道尚存大概5000余米。整条路宽不足两米,一块块排列有序的青石已被磨得光光溜溜。

  高高的峻岭,齐膝的蒿草,蜿蜒的石径,深褐的块石,这条千年古道静静盘亘在大山深处。昔日人声曾经溢满这条小径,如今能与之朝夕相处的,除了偶尔路过的牧人,就是数不尽的风霜雪雨了。

  上党关发生过很多事儿大多已留存在典籍中。在军事方面,据光绪《屯留县志》和新编《屯留县志》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农民军紫金梁从陕西东进,曾在上党关与官军发生过一次激战;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等由平阳攻入摩坷岭,也曾在此与清军展开激战;清同治六年十二月,捻军渡黄河过平绛,附近居民闻警逃避,郡守叶桂芬率兵勇在此建寨山隘,极力防堵,捻军终未进入上党。

  更重要的,这里同时也是一条商道,河东的盐就是通过这条古道运往上党,上党的皮毛和丝绸也是通过这条古道到达平阳进而入陕入川的……平阳、上党一带的晋商一度闻名遐迩,而多少知名晋商,就是在这条古道上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如今这条荒凉的古道,当年可是车水马龙。

  最多的过客是盐贩和茶商

  在摩坷岭山脚下的黑家口村,据说以前关口里还有一座庙,庙里面供奉着三座神像,很威武,院里还有很多青石碑。当地人传说,当年日本人来到附近的华寨村扫荡后上了摩坷岭,突然起了大雾,日军找不见路,只见庙宇里面神像威风凛凛,把他们吓坏了,灰溜溜地逃走了。

  村里人早先传下来的说法,以前这里是相当热闹的,走古道过关口传递文书的,贩卖货物的,赶考就学的,无所不有。当然,从摩坷岭古道走过的最庞大的队伍,是挑盐的脚夫和贩茶的商人。明末清初,大量挑盐的脚夫沿着古道翻山越岭,从晋南往过贩盐,青石古道上也因此出现了“万担盐箩上山岗”的盛况。他们一般都要在山下的黑家口村以及附近吴寨、华寨、边寨等村子里的客栈打尖歇脚。后来,政府对盐实行管制后,还有不少偷运私盐的人依然穿梭在崎岖的山间古道上。这条古道,也是知名的茶马古道的一段,晋商从南方运过来的茶叶,一部分途经此处运往晋南一带,然后运往陕西,或北上运往更远的口外。

  在古上党关口旁边,还遗留有十多个石凳,可坐30多人,是专供过往行人们休息的,如今这里已是杂草丛生。大概到民国时,因摩坷岭上崎岖难行,新开辟了一条相对好走的路,即今309国道的前身,人们来往上党和晋南之间时绕过了摩坷岭,上党关前的这条青石古道便逐渐废弃了。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