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343阅读
  • 0回复

(西眼看中国)纽约时报:探寻当代中国人文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6-09
500多年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旗帜,通过独立的文学和科学批判精神来挑战中世纪的僵化保守,将个体价值与尊严置于道德体系的核心地位,从而彻底改变了欧洲的精神风貌。可在今天的中国,“文艺复兴”依旧难登大雅之堂。

27岁的韩寒是备受追捧的博客作者。此外,他还是一名写手,有“文坛坏小子”之称。赛车是他平时的爱好,对中国权力机关的蔑视更是他一贯的风格。可就在去年夏天,当宣布自己那本备受外界期待的文学杂志名称后没多久,他便不得不让他的支持者失望了。


韩寒在博客里提到自己创办的《文艺复兴》杂志未能得到国家审核人员的批准。“非常遗憾,文艺不能复兴,” 他以干脆戏谑的口气说道。韩寒或许是全球最受追捧的博主。他的新浪博客的点击次数超过了3亿7千2百万,而定期访问博客的次数也达到了100万之多。

韩寒打算将杂志更名为《独唱团》。可过了近一年,这本杂志依旧无法出版。据他说,审查人员对杂志的内容并不满意。

500多年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旗帜,通过独立的文学和科学批判精神来挑战中世纪的僵化保守,将个体价值与尊严置于道德体系的核心地位,从而彻底改变了欧洲的精神风貌。可在今天的中国,“文艺复兴”依旧难登大雅之堂。

一个世纪前,哈佛大学法语教授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门下的中国弟子将西方人文主义带到中国。那时,西式人文主义在中国可谓盛极一时,一批中国知识分子成了白璧德最忠实的追随者,对他在有关人文主义上的著述和讲座推崇备至。

白璧德倡导保留过去的优秀事物。他坚持个体的重要性,长期致力于人性方面的研究。

20世纪早期,众多学生、知识分子、政治人士纷纷聚集在五四运动的大旗下。他们的革新热情与人文主义提倡的温和却又不失进步的方式发生了碰撞。当1949年共产党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一刻起,革命者便赢得了这场争论的话语权。随后三十年,人文主义在中国人的视野中销声匿迹。

其实这点不难理解。人文主义向来重视个体而非集体,其价值取向对共产主义体系构成了直接的挑战。无论是宗教还是政治权威,人文主义一向拒绝盲从。

人文主义倡导的世俗观反对任何形式的神化,拒绝将毛润之这样的领导人奉为神明。人文主义重视幸福、自由以及尊严,某个政党对人民的控制有可能会因此而遭到削弱。传统的共产主义者更是将人文主义斥之为“资产阶级人性论”。

如今,人文主义又重新回到知识分子、作家和老百姓中间。这一回归早在30年前,也就是1976年毛润之去世后便开始了。目前在中国,人文主义人依旧颇具争议。由于担心人文主义为另一套道德体系奠定思想基础,从而对某个政党的统治构成威胁,人文主义时常受到中国官方的抨击。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崎岖之路意味着,中国的思想和政治变革依旧任重道远。

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中国思想史专家黄乐嫣(Gloria Davies)称,经过某个政党长达六十年的统治,人文主义逐渐成为批评政治压迫的代号。

“人文主义可以被用来干很多事,”黄乐嫣说,“在贪污腐化和言论审核的情况下,大众文化借人文主义来维持某种形式上的廉洁。” 说着,黄乐嫣提到韩寒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不过是个人文主义者罢了。”

“这才是关键,”黄女士说道,“在严厉的审核制度下,人们为了寻求更新颖的方式,保持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生气而求助于像人文主义这样的词。因为人们完全可以借用人文主义来进行某种形式的批评。”

不过,人类生活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尊重、友爱以及关怀他人等,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这些价值观在孔子以及其它哲学家的著作中被广泛提及。

今年3月,在白璧德所在的哈佛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中国的人文主义又重新得以回归。参加会议的学者包括知名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Spence)、中国新左派思想家汪晖以及哈佛大学儒家人文主义学术带头人杜维明(Tu Weiming)。会议主题是“人文国际:人文主义,中国与全球化”。这一学术盛事将重点放在了中国人文主义的百年史上。会议期间,一些学者抛出的观点让人倍感意外。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清华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汪晖。他是一名思想高深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现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批评者。在会上,对某些人视为过时的人文价值观,汪晖表达出一种全新而又急迫的关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汪晖引用鲁迅在1908年的一篇鲜为人知的文章作为论据(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就得到了共产主义者的高度评价)。汪晖称,鲁迅实际上是一位人文主义者:在《破恶声论》中,鲁迅最急切地就是找出发自心底、讲真话的“新声音”。

汪先生回国后我与他见了一面。那天正值沙尘暴肆虐北京,天气炎热,狂风不止。就在那天,他向我解释他的新观点。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有真实的声音,”他说,“真实的声音来自于真实的人民。”

让人遗憾的是,中国缺乏这种声音,汪晖说道。要解决问题,中国需要有更多的公开讨论,更多的自我批判意识。“很多人说了很多话,但他们并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这些话,只是在附和别人罢了。中国处处有噪音,但实际上却是噤若寒蝉,你无法听到真实的声音。”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杨扬在会上提出了另一个让人不安的问题:自白璧德时代以来,中国在哲学上有任何进展吗?在提到中文出版物越来越多,人文主义通过这些出版物传播时,他问道:“经过一个世纪之后,对现代中国文化的追寻又再次回到起点了吗?”

在汪晖新作《别求新声》的封面上,一个人正通过望远镜向井里张望。封面上的这个人朝井底深处不断探寻,希望找到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一条通过发自心底真实声音的道路。可以说,这也是中国人文主义者目前正积极寻求的一条道路,不管这个人文主义者是知识分子、博客赛车手还是寻常老百姓。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