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国文杯”文化作文等级测试暨大赛征文比赛
在双塔中学隆重举行

5月16日,第21届“国文杯”文化作文等级测试暨大赛征文比赛在双塔中学隆重举行,全校学生1500余名参加了此项比赛。活动由学校科研处主持。
本次比赛主题语为“水文化”, “跨界表达,拓展疆界”。旨在融合全学科、全文化思维,通过母语以外的其他学科语言,提升同学的跨学科写作能力外,还拓展我们表达这个世界的语言疆界。按组委会要求,比赛开始前,学校语文教研组召开了赛前会议,对本次大赛的相关工作做了布置和安排,16日晚上,全校1500余名学生积极准备,认真比赛。
整个活动准备充分,秩序井然。本次比赛评选出许多优秀文章,其中雅士一级32名,雅士二级46名,雅士三级73名。
提倡“文化阅读”,抒写“文化作文”,打造“文化中国”!,此次作文大赛的开展将进一步促进了双塔中学教师开展“文化教学”,提高学生文化作文水平,打造双塔校园文化气场。
优秀作文
太和殿外的梧桐叶
王丹妮
康熙五十年孟夏,太和殿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轻响,梧桐叶染翠半空。我坐在鎏金九龙椅上,看见金发碧眼的路易十四国王奢华的王袍礼服上的金线在阳光下闪过,像极了去年西洋传教士进献的自鸣钟齿轮。
“国王可常临朝听政?”我拨弄着翡翠扳指,看他身后随员捧着的礼物——镶满宝石的火枪、绘着海神的银盘,还有几卷羊皮书。路易十四的汉语带着奇特的腔调:“陛下日理万机,常与大臣共商国事至深夜。”
我点点头,目光落在殿外的梧桐树上。想起年幼时在懋勤殿苦读《论语》,苏麻喇姑总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殿中立柱上还刻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每笔都浸透了汉臣张廷玉的心血。“朕常对皇子们说,治国如烹小鲜。”我抬手示意宦官呈上青瓷茶盏,“贵国可曾读过孔夫子的书?”
路易十四的表情忽然明亮起来:“伏尔泰先生常说,孔子的智慧如灯塔照亮欧洲。我们巴黎的剧院,刚演过《赵氏孤儿》的故事。”他的话音未落,阶下随员已展开一幅油画,画中女子峨冠博带,正是戏里程婴的妻子。
殿外忽有蝉鸣,我想起江南巡抚呈报的《农政全书》推广情形。”民以食为天,”我指了指廊下悬挂的《耕织图》摹本,“朕令各省广建义仓,又命人改良稻种。贵国的路易十四陛下,可曾关心农事?”
路易十四欠身道:“我国近年也在开垦荒地,只是……”他犹豫片刻,“我国贵族多好享乐,不如天朝官员皆读圣贤书。”我听了微微一笑,想起前几日刚处置的贪腐案,那些被革职的知县,哪个不是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可见圣贤书虽好,仍需严法约束。
此时阳光斜斜切过殿门,在金砖上投下明暗交界线。我忽然想起传教士带来的世界地图,法兰西不过是欧亚大陆西端的一隅。但那些自鸣钟、望远镜,确实精巧非常。“朕听闻贵国的火器厉害,”我示意侍卫抬出神武门演武用的火铳,“可这火器再好,若没有仁政民心,不过是伤人的利器。”
路易十四的目光落在火铳上,又迅速移向殿中高悬的“仁”字匾额。他身后的随员突然用拉丁语低呼,我虽听不懂,却从语气中辨出敬意。梧桐叶沙沙作响,恍惚间看见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的镜厅里,捧着《大学》译本皱眉思索的模样。
我站起身,衮服上的金龙在光影中昂首,“贵国来朝,非为金银珠玉,乃慕圣人之道。若愿学我朝礼制,朕可遣鸿胪寺官员前往讲学。”路易十四再行大礼时,我看见他发间隐约的白发——原来在西洋人眼中,天朝上国的文化,仍是值得仰望的星辰。
殿外的梧桐叶又落了一片,正好飘在西洋银盘边。我拾起叶子,叶脉间仿佛流淌着千年文脉。这太和殿内外,从来不是器物之争,而是人心向背。当路易十四在千里之外点燃启蒙的火种时,朕治下的中原大地,正用千年积淀的文化,织就另一片文明的星空。
摒弃偏见,拥抱多元世界
高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鲁庄公此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起层层涟漪,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对不同族群的狭隘认知。然而,在当今时代,这种观点已然无法适应多元共生的社会格局,我们应破除这一偏见,拥抱包容与融合。
回溯历史,狭隘的族群观念曾引发诸多纷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华夷之辨盛行,各诸侯国以“非我族类”为由,相互攻伐,边境的少数民族也常被视为威胁。这种观念不仅导致了战争频仍,生灵涂炭,更阻碍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融合。然而,历史也不乏打破这一偏见的佳话。唐朝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统治者秉持“华夷一家”的理念,大量任用少数民族人才,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不同民族在长安汇聚,胡服、胡乐、胡舞盛行,长安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这种包容的态度,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也成就了大唐盛世的辉煌。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紧密相连。以美国为例,这个移民国家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从欧洲移民带来的先进科技与文化理念,到非洲裔美国人在音乐、体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再到亚裔美国人在学术、商业方面的突出成就,正是多元文化的交融,让美国充满创新活力。在我国,56个民族亲如一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蒙古族的马头琴与汉族的古筝共鸣,维吾尔族的舞蹈与朝鲜族的歌舞共舞,各民族在团结协作中共同推动国家发展。
若固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无疑是作茧自缚。它会在人与人之间筑起高墙,阻碍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合作与社会的进步。在国际事务中,一些国家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产生对立与冲突,不仅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利益,也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而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习俗,才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应摒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陈旧观念,跨越偏见与歧视的鸿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去接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汲取智慧,共同进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人类文明在多元共生的土壤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从帝王名言看责任与担当
曾研
古往今来,帝王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系于国家兴衰。他们留下的名言,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责任与担当的不同模样,也为我们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打仗时,我若是率众脱逃,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这番豪言,尽显其作为领袖的担当与气魄。在战场上,生死攸关,他没有选择退缩逃避,而是以坚定的决心与将士们共进退。他明白,身为领袖,只有身先士卒,才能凝聚人心,激发士气。这是一种对战争结果负责,对将士生命负责的大担当。他将自己置于与士兵同等的处境,若有怯懦之举,愿受严酷惩罚,这是对责任的庄重承诺。正因如此,他能率领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大陆,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与成吉思汗的豪迈担当形成对比的,是崇祯帝朱由检的“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崇祯帝在位期间,明朝内忧外患,大厦将倾。他虽有重振朝纲之心,却在面对困境时,将责任部分归咎于诸臣。不可否认,臣子有其失职之处,但作为帝王,他同样肩负着治国理政、选贤任能的重大责任。在国破之际,他以发覆面、自缢殉国,这一行为虽有几分悲壮,却也反映出他对自己未能尽到治国责任的悔恨。他的话语警示着我们,身处高位,更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将失败简单推诿于他人。
责任与担当,不仅是帝王将相的专属,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应秉持的品质。在学习中,我们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刻苦钻研,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在家庭里,要对家人负责,给予关爱与支持,共同营造温馨的氛围;在社会上,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遵守法律道德,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一个缺乏责任与担当的人,往往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在错误面前逃避。而那些勇于担当的人,即便面对重重困境,也能坚守初心,负重前行。他们或许会遭遇失败,但在担当的过程中,已然铸就了伟大的人格。
从帝王的名言中汲取智慧,我们更应懂得,责任是一种使命,担当是一种勇气。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以他们为镜,时刻审视自己,培养责任意识,增强担当能力。只有如此,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时,才能挺起脊梁,勇敢地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以奋斗担当的姿态激扬青春,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