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6阅读
  • 0回复

(重写史学)王随学:全球化阶段划分之我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42

    编者按:太湖(香山)书院是由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与大业传媒集团共同发起,联合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于2015年在太湖之滨组建的一个较高层次的学术团体。学者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和人生经历,十年来相互激荡、互鉴互融,从历史、国学、文化、 经济、哲学、传媒等学科和角度去“叩问中国与世界的未来”,逐步形成了古今贯通、中西互鉴、交叉融合、相互包容的学术氛围与风格,形成了许多具有深度的思想创新成果,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太湖(香山)书院第十届年会于2025年6月7-8日在江西莲花举办,来自北京、西安和广州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围绕“我的旨趣·学术之路”主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学术价值进行梳理和评价。学术交流思想互鉴中呈现的学养之深厚、研考之精微、析理之卓远,尤其是他们在论析思辨中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愫和对家国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令人动容并心生敬意。现将各位老师的发言稿整理发布,以馈读者。

王随学:全球化阶段划分之我见

    很多中国人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及历史的看法过于正面,甚至可以说是天真。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整天忙于生计的人,也适用于社会上层,包括那些研究社会的学者;不仅这几年如此,这两三百年都是如此。

    “全球化即资本主义化/西方化”的流行诠释已被学界质疑。广义全球化可追溯至人类先祖的流动迁徙,其作为动态进程,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但现行对全球化的界定与阶段划分,仍存在认知偏差,需重新审视。

       现有全球化阶段划分法及谬误

   (一)主流划分范式

    当前学界多以“三次全球化”划分:如魏杰提出“欧洲殖民主导(哥伦布发现美洲至二战)”、“美国贸易主导(二战后)”、“中国资源配置主导”的三次全球化;王世渝划分的“殖民全球化”、“英国衰落期全球化”、“数字经济全球化”;滕文生界定的“殖民经济”、“冷战阵营”、“新兴经济体崛起”三次全球化。此外,李文槐以“罗马帝国、秦汉帝国、英美”为节点的划分,虽跳出经济框架,却将区域性帝国误判为全球化主体,忽视了古代文明的地理局限性。

    (二)现有划分的核心缺陷

    多数划分以资本主义扩张(西方中心)为脉络,无视前殖民时代人类迁徙与文明互动的全球化雏形(如欧亚大陆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过度依赖经济/技术标准,忽视文化、道德等维度(单维度);

    以“次”划分易将全球化视为断裂进程,实则其本质是连续的文明演进,不应以主导者更迭简单切割。

       全球化三阶段新划分:基于文明与道德的演进

   若将全球化视为与人类社会共生的动态进程,可依照“文明质态” 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 蒙昧阶段(200万年前-15世纪殖民时代)

    人类先祖从非洲迁徙至各大洲,以战争、部落联盟等原始手段实现区域内族群融合。此时“全球化”局限于地理邻近文明互动,如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仅为欧亚两端的区域性一体化,未形成跨大陆体系。

    不同于摩尔根以“生存技术”划分的“蒙昧时代”,此阶段强调人类活动的地理边界与文明认知的局限性,而非单纯技术发展水平。

    (二)野蛮阶段(15世纪殖民时代-美国霸权终结)

    西方以殖民掠夺、武力扩张推动全球化,凭借政经军事霸权构建“部分支配整体”的剥削体系(如美式帝国主义)。其本质是以“技术优势”掩盖道德堕落——将弱肉强食标榜为“普世价值”,实则违背文明的道德自律原则(如儒家“天-仁” 理念)。

    (三)文明阶段(美国霸权终结后-)

    当“部分支配整体”的体系崩塌,全球化将转向以“道德自律”、“多元共生”为核心理念的新阶。引领者需以非剥削性秩序重构全球规则,兼顾物质发展与人文精神(如东方文明强调的 “天下观”)。

    西方将“文明”等同于技术与制度复杂化,却忽视道德根基;真正的文明阶段需以“对欲望的自律”为第一性原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逻辑。

    综上可见,全球化的本质是文明道德的演进史。唯有跳出西方中心论与经济决定论,以“文明质态”与“道德维度” 重新划分阶段,才能揭示其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的真实内涵——从蒙昧的区域冲突,到野蛮的霸权扩张,最终迈向文明的多元共生。

   作者简介:王随学,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等研究,并从事写作。已出版长篇小说《客家女儿》、通讯集《改革大潮中的搏击者》等著作。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