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满分作文专辑
——2025年巴蜀中学初三(上)期末优秀作文
本次选稿,主要围绕水文化为标准。
值得庆幸的是,江津莲花石和涪陵白鹤梁居然成为最佳素材,演绎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文化作文的标杆范文。
不过,另外两篇文化作文,却博采群搜,展示了作者丰富的积淀和学识见闻,读之令人称奇。
最值得庆幸的是,这几篇作文不再是厚古薄今的传统文化作文,而是升级成谈古论今,活在当下的鲜活之作。
这才是文化作文应该有样子:古代文化是一种文脉流淌,目的是为今天和未来文化服务。套用一句时尚语,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只有站在今天的时空坐标上,才能让文化作文活出一种高度,一种鲜度,才是活泼泼的文字与思想。
一、真题呈现
回首成长之路,我们应该拥有什么呢?脸上应该有微笑,眼里应该有他人,或许会给别人带去温暖也会获得成长的力量。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我的 应该有
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二、优秀作文
1我的莲石应该有千帆泪
一考生
买舟重到几江滨,烟水空蒙夜月新,回首琵琶歌舞处,翠钿冷落不成春。
——题记
崇祯七年,冬雨漫过几江码头,将莲花石浸得如一方洇透的墨砚。
盛装清丽的谢秋芳伫立江畔,蜀裙上金线绣的并蒂莲沾了水雾,恍若当年杨生在泸州官邸为她题扇时晕开的墨痕。
对岸浒溪冲入长江的涛声隐隐传来,像极了那夜杨生抚琴吟诵《九歌》的尾音:“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一
月下花前,杨生攥着她赠的鸳鸯锦帕,指天立誓:“待我典了江津祖宅,定用八抬花轿迎你出章台。”
他腰间玉佩碰着青石板路叮咚作响,身影渐渐融进长江的暮霭。
而今莲花石畔只余半截扯破的官绦残丝——一年前渔人捞起浮尸,说是病弱的杨生在龙门滩触了暗礁,怀中还紧抱着褪色的《玉台新咏》。
谢秋芳目光抚过石上“砥柱中流障百川”的朱砂刻字,那是永乐年间尚书江渊的手迹。北岸杨生碑石忽地渗出暗红,原是腕间翡翠镯碎在了杨生留下的《重庆府志》上。
府志里夹着朵干枯的秋海棠,背面小楷写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此刻被泪水浸成了《瘗鹤铭》的斑驳。
二
江雾漫过几江镇时,她将攒了十年的缠枝莲纹银簪刺进心口。
血珠坠入江面的刹那,整块莲花石突然泛起《考工记》中记载的“五入为緅”的青赤光泽,惊得石佛寺的晚钟提前三刻鸣响。
恍惚间,江涛化作万千书页翻动,显影出杨生在巴蜀走过的旅程:他过白帝城时,曾对着“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崖刻驻足;经忠州,在白居易种荔枝的旧园拾得半片残陶;在泸州,与杜甫《望江》中的沙鸥讨论自由的边界;在宜宾,与她共吟“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名句……
这些零落的诗行,最终凝成他袖中那封未寄出的信笺:“若得与卿归隐,当在莲花石畔结庐,夜听江声如诵《离骚》。”
三
血水漫过青石凹槽,竟与江渊尚书题刻的朱砂交融,在石面洇出一幅《长江万里图》。
对岸几江老城忽有渔火明灭,唱起刘禹锡竹枝词里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谢秋芳的罗裙随波散开时,整条长江仿佛被李商隐的锦瑟拨动,每一道浪都是“沧海月明珠有泪”的韵脚。
四
三百多年后,考古队在莲花石下掘出鎏金妆奁,匣中胭脂早已凝结成《牡丹亭》里的相思血。
更奇的是石缝间生出一株并蒂红莲,每逢秋分便浮现男女对吟《诗经》的幻影。
据说甲辰年冬,江津文人在江边祭诵时,读到“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时,忽有一双白鹭掠过江心,发出清脆嘶鸣,恰似当年撕碎的鸳鸯锦帕重归完璧。
而今莲花石已成巴渝爱情圣地,常有恋人在滨江路长石上系红绳,却不知那些丝缕早被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句浸透。
五
暮色四合时,我立于江畔,见晚霞将江面染成陆游诗中的“红酥手”。游轮鸣笛掠过,惊起一群江鸥,恍若当年沉入江底的《玉台新咏》残页重生。
我的语文老师曾指着石上暗纹解说:“此乃天然形成的‘情’字。”
如今我分明看见,那纹路深处藏着弹子石前化为长江水中“呼归石”的涂娇娇身影,与谢秋芳血泪交融成一部立体的《长恨歌》,在当代四面山赤红的千级石梯里,重演爱情经典,构建爱情文化的底层逻辑代码。
这座城的浪漫,不在霓虹璀璨处,而在莲花石千年的缄默里——它听过杜甫的孤舟夜雨,载过刘禹锡的竹枝轻愁,最终将一段红尘痴恋,酿成了长江文化最凄艳的注脚。
2、我的江声应该有千古诗魂
一考生
夔门晨曦初破,一叶轻舟剪开雾霭,恰似李白当年挥毫劈出的诗行。
“朝辞白帝彩云间”的余韵仍在瞿塘峡回荡,杜甫的《秋兴八首》已悄然爬上奉节老城的石阶。这座被长江与嘉陵江合抱的山城,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砚台,江水为墨,峰峦作纸,闪电为笔,将千年文脉酿成醇厚的巴渝风骨。
一
站在巫山十二峰下,刘禹锡的竹枝词忽然在纤夫的号子里复活。“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缠绵,原是三峡云雾与巴山夜雨的情话。
石壁上斑驳的栈道刻痕,恍惚是李商隐夜雨寄北时遗落的锦瑟弦,每道沟壑都藏着“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期盼。
黄庭坚贬谪黔州安置时,在涪陵石鱼题刻“涪翁来”,殊不知八百年后,这尾石鱼仍衔着东坡赤壁赋的月光,在长江水文碑林里吞吐春秋。
二
傍晚,渝中半岛的霓虹次第亮起时,赵熙笔下的“万家灯火气如虹”便从《重庆府志》的书页间跃出。
海棠溪码头,老舍曾在此望着江轮写下《八方风雨》,而今轻轨穿楼的轰鸣,竟与当年民生公司货轮的汽笛遥相唱和。
最动人的是北碚缙云山麓,梁实秋雅舍前的黄葛树仍在絮语,叶脉间分明流淌着卢作孚任江巴璧合四县峡防局长时种下的教育星火。
三
夜间,磁器口茶肆飘来川江号子的变调。忽见江心升起盏盏河灯,载着王尔鉴的《巴县志》顺流而下,与舒婷现代诗写就的《神女峰》撞个满怀。
对岸洪崖洞的吊脚楼层层叠叠,宛如竖排的《水经注》,每扇雕花窗都在讲述湖广填四川的传奇。
此刻方懂清代何明礼“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的深意——原来巴蜀山水本就是立体的诗卷,每级山城步道都是平仄的韵脚。
四
今人重走李子坝抗战遗址,在防空洞壁画的斑驳里,仍能触摸到艾青《火把》的温度。
当十八梯的老茶馆飘出《沁园春·雪》的评书声,朝天门的游轮正载着《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驶向诗意的远方。这座城始终在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百姓的炊烟中、在江轮的鸣笛里、在少年背诵“大江东去”时闪亮的眼眸中。
夜色渐浓,长江索道划过天际如一枚银针,将巴蔓子将军的忠魂、邹容的《革命军》、红岩烈士的血书,还有无数未名的诗篇,缝缀成两江四岸的璀璨长卷。
此刻,站在南山一棵树观景台,忽然明白重庆为何被称作“诗城”——每盏灯火都是平仄未定的诗句,每道江涛都在续写新的《满江红》,照射着巴人铁血精魂。
而我们,正是这千年诗卷里最新鲜的墨点。
3、我的石鱼应该有灵魂
一考生
涪陵城外的长江静默如哲人,白鹤梁沉睡在四十米深的江底,石鱼衔月的刻痕正与北斗七星遥相呼应。
我隔着玻璃遥抚北宋宣和年间的题刻,南宋进士晁公溯“天以丰凶警于下”的笔锋竟在流水中轻轻震颤,恍若八百年前那只停在他砚边的白鹤忽然振翅。
一
无压容器内的LED光芯灯扫过梁上双鲤,石鱼眼处的北魏刻痕突然泛起微光。
公元764年,长江枯水至此,李白放逐夜郎的孤舟曾在此系缆。他醉饮时打翻的酒杯,在梁上浸出永恒的月牙痕,后来者皆在此题刻寄情。
此刻我双眼迷离,穿越玻璃橱窗,仿佛看见韦应物“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的禅意浮动在水波的褶皱里,而石隙间的小蟹正衔着苏轼《后赤壁赋》的残句筑巢。
二
当机械臂拓印明代涪州知州黄寿“时乎鸾凤见,石没亦是丰”的题刻时,声呐突然捕捉到奇异频率。解码后竟是清代学者在此勘测时的笔记:“丙午大旱,石鱼现,当测其目为水标。”
原来这些历代诗文不仅是风雅,更是藏在诗行里的水文密码。宋代尚书主客郎中刘忠顺“七十二鳞波底鎸,一衔蓂草一衘莲。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的题刻,暗指北宋皇祐元年的枯水线;清代刑部尚书王士祯“涪陵水落见双鱼,北望乡园万里余”的墨迹,实为标记清康熙十一年水位。
夜色降临时,水下监测器的蓝光惊醒了梁上蛰伏的千年记忆。黄庭坚当年贬谪途经,在石梁刻下“元符庚辰,涪翁来”时,或许已预见后人会在此架设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
此刻穹顶的玻璃廊道里,孩童们正用AR眼镜扫描石鱼,虚拟的江水漫过AI模仿吴冠中创作的《白鹤梁神韵图》,人工智能将清代状元陆增祥珍藏的白鹤梁题刻资料译成水文数据图谱。
三
梁脊那道明代工匠凿出的观测槽,槽中沉淀的泥沙仿佛含着杜甫《登高》诗的平仄韵律,沉浮着生命的无奈。据导游解说,万历年间某次拓印时,拓工不慎将酒酿泼在石面,而今微生物群落仍保持着黄庭坚《安乐泉颂》记载的“姚子雪曲酒”生态。
这让我想起文化作文研学指导老师的话:“白鹤梁不是死的石头,是会呼吸的文化肺叶。”
中控室的屏幕上,石鱼眼正实时传送水文数据。当现代卫星云图与收藏在法国国家博物馆乾隆年间的《渝城图》重叠时,突然解开了1200年间72次枯水周期之谜。
我们小组按研学程序将部分题刻输入AI模型,竟生成首新的《白鹤梁赋》:“宋月照清标,明雨润石髓,今人凿琉璃,往来成古今。”
走出博物馆,对岸山峰正把江水沉淀成黄庭坚的松烟墨色。新城灯火渐起,恍若当年梁上点燃的万千河灯。
此刻终于懂得,白鹤梁不是沉没的遗迹,而是浮在时间河床上的方舟——石鱼衔着的何止是月轮,更是从郦道元到华夏水文化,从都江堰水则碑到量子卫星,中国人丈量天地的永恒渴望。
四
回望江心,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正泛起彩虹,恰似古代民工测绘用的罗盘幻影。
或许千百年后,我们的三维扫描图也会成为后人膜拜的“现代题刻”,而今天的智能声光影,终将在岁月里酿成新的传说。
白鹤梁永远醒着,在江底默默记录:所谓文明,不过是历代人接力在长河里刻下的水位线,是人类对丰年和美好生活的祈祷与实践。
4、我的掌纹应该有江河韵
一考生
暮春的泳池泛着冷冽的蓝光,我第无数次被池水呛出眼泪。
教练摇头叹息:“身体像块铁板,水要顺势而导。”电子屏上的波浪线模拟图刺得眼睛生疼,那些精确到毫米的泳姿分解,终究抵不过一池活水的脾性。
一
祖父的紫砂壶在记忆里泛起涟漪。他总说重庆人识水性是刻在基因里的,万里长江的波涛曾划过我们族谱。每逢夏天,他带我到弹子石观两江潮,看江水如何用千万年耐心雕颗颗坚硬的鹅卵石。
“《赤壁赋》里‘逝者如斯’是文人的愁绪,渔民却懂‘水性杨花’才是生存之道。”他蘸着茶水在八仙桌上写“氵”字旁,“三点水要写出浪的起伏,就像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我忽然想起博物馆里的《河渠书》,泛黄绢本上朱砂批注如血。汉武帝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汉武帝刘彻“沉白马玉璧于河”,亲临抗洪前线,司马迁跟随武帝负薪填河,却在竹简里记下“水之为性,可导不可遏”。
这让我在泳池边豁然开朗——原来水不是用来对抗的对手,而是可以对话的师长。
二
再次入水时,我放任身体随波起伏。
水流划过皮肤的触感,竟与龙泉青瓷开片纹路相似,都是时间与自然合作的杰作。恍惚看见李冰凿离堆的身影倒映在都江堰的江面,他手中准绳丈量的不是河道深浅,而是天人合一的尺度。
当我不再机械地计算划水次数,反而感受到《兰亭集序》里“曲水流觞”的韵致,每一次换气都像在吟诵《诗经》的“淇水汤汤”。
三
决赛那日暴雨倾盆,泳池成了真正的江河。观众席惊呼声中,我忽然读懂诗仙李白“白浪如山那可渡”的豪迈。
触壁转身的刹那,仿佛穿越到徐霞客探访盘江的雨季,激流在耳畔复述着《山海经》的古老密码。电子计时器定格时,我看见祖父在天井里煮茶的身影,雨水顺着瓦当坠入陶瓮,叮咚声里藏着《茶经》里“山水上,江水中”的智慧。
四
而今每当我展开掌心,总能看见那些隐形的水纹。它们时而化作《万里长江图》中的瞿塘春涨,时而变成敦煌壁画里的恒河夜渡。
在这个被算法精确计算的世界里,我依然相信最好的泳姿应该留有与流水谈判的余地——就像良渚先民在玉琮上雕刻的涡纹,五千年后仍在诉说着水的哲学:至柔者至刚,善下者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