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师范及教师教育发展方向
——《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载文化教学“一带一路”教师跨学科跨文化及全文化培训
图注:《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插图,再现新疆、甘肃等“一带一路”教师培训现场。
陶行知认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在贫弱时代提出将师范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打造一支“能承担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的优秀教员队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
在文化复兴与大国崛起的当下,更需要打造一支与时代重任相匹配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图注:《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插图,关于新疆、甘肃等“一带一路”教师培训的注释文字。
①新疆、甘肃等“一带一路”教师教育的跨学科、跨学段、跨文化、全文化培训,成为适应中国文化崛起的新型培训探索。②专家讲座,文化引领。全科融合,生成文化整体。③不同学科组成小组,分组研学,集体讨论跨学科、跨文化融合方案。④学员分组展示基于敦煌文化的不同学科的跨文化融合设计方案。⑤第 14 组 5 人,基于敦煌“壁画变色”文化,从语文、外语、政治、化学及幼儿园不同学科和学段进行的文化设计方案。 未来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中师全科教育素养的回归,但这种回归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
文化,已成为时代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潮流,提倡文化育人,实施“文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界的新时尚和新动向。
教师由文凭型向文化型转变,才能肩负文化时代的重任,这意味着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向全科教育回归,以跨文化和全文化素养的模式。
图注:《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中关于“未来师范及教师教育方向”时,指出了“一带一路”教师培训的意义。
比如 2016 年 7 月教育部下达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立即联合其他机构,发起了“一带一路教师素养研学培训”,针对重庆、西安、敦煌、新疆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展开研学课程设计,即是值得关注的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动向。其中有三个逻辑可讲:
一个基础逻辑:如果要培养具有“一带一路”素养的学生,那么教师自身首先得具有“一带一路”的文化积淀与文化体验,所以让教师踏上“一带一路”重要文化节点并接受文化熏陶是必然的结果。
一个提升逻辑:各学科教师应该基于“一带一路”上的各种文化,进行课文教学的融合,并与当地文化进行碰撞比较,实现课堂主阵地下的跨文化整合与思辨。这就实现了教师自身文化的扩容与提质,同时下沉到了课本教学的土壤上。
一个全科逻辑是:各学科基于“一带一路”文化链接时,并非单一学科的融合,而是全学科的融通。比如基于敦煌文化,是语、数、外、物、化、生、音、体、美等全学科与敦煌文化的衔接,这个过程的交流,实现了对中师全科教育的回归。每个学科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了不同学科基于同一文化的教学整合,这个整合过程本身,也涉及到跨学科碰撞融合。比如美术,基于敦煌传奇,让学生创作绘本。它不仅涉及绘画技巧本身,还涉及绘画中的自然景物、地理地势、民间文学、宗教传说、建筑艺术、服饰餐饮、集市生活、民族风情等众多学科与文化的汇集。
图注:谭蘅君老师全书执笔主编的《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封面。
因此,未来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不仅会体现在跨学科、跨学段,还体现在跨文化、全文化的培养上,从某种角度讲,它实现了对中师教育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