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修炼)文化作文名句积累之四:秋
——40句写秋的古诗名句及运用(适合小学初中)
一、名句亮相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翻译:晚霞与孤雁一同飞翔,秋水和天空连成一片蔚蓝。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翻译:自古人们悲叹秋天的寂寥,我却说秋日胜过春天的早晨。
3、“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翻译:秋风吹过渭水,落叶铺满了长安城。
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翻译:秋夜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轻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翻译:漂泊万里感伤秋色,晚年多病独自登高。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翻译:秋月与湖光交相辉映,无风的湖面如未磨的铜镜。
7、“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邦《秋风辞》
翻译:秋风起白云飘飞,草木枯黄大雁南归。
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翻译:停下车只因喜爱枫林晚景,霜染的红叶胜似二月花。
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翻译:边塞秋天风景萧瑟,大雁飞向衡阳毫无留恋。
10、“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翻译:秋风呼啸,汹涌的波涛澎湃而起。
1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翻译:每棵树都染上秋色,每座山洒满落日的余晖。
12、“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刘禹锡《秋风引》
翻译:秋风从何处吹来?萧瑟声中送走雁群。
13、“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李璟《摊破浣溪沙》
翻译:荷花凋谢绿叶残败,西风愁苦地吹过绿波。
1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翻译:一片梧桐叶预示一声秋意,一滴芭蕉雨增添一分愁绪。
15、“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白朴《天净沙·秋》
翻译:孤村映着落日残霞,轻烟笼罩老树寒鸦。
1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翻译:秋日阴云霜降来得晚,只剩枯荷聆听雨声。
1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翻译:月落时乌鸦啼叫寒霜漫天,江边枫树与渔火伴人愁眠。
18、“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李白《秋风词》
翻译:秋风清冷秋月明亮,落叶聚散无常,寒鸦栖息又惊飞。
19、“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翻译:蓝天白云黄叶铺地,秋色连接水波,波上寒烟苍翠。
20、“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陆游《秋思》
翻译:捣衣声敲碎深巷月光,井边梧桐摇落故乡的秋意。
21、“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杨万里《秋凉晚步》
翻译:秋日萧瑟未必可悲,微寒正是宜人的天气。
22、“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刘禹锡《秋词二首》
翻译:山色明净水面清澈夜降寒霜,几棵树深红浅黄交错。
23、“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翻译:秋风吹拂万里,日暮时分黄云高悬。
2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翻译:原野空旷天空低垂于树,江水清澈明月仿佛更近。
25、“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翻译:秋风渐紧关隘江河冷清,落日余晖映照楼阁。
26、“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李白《赠庐司户》
翻译:秋意不分远近,出门所见皆是寒山。
27、“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翻译:常恐秋天到来,花叶枯黄衰败。
28、“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陆游《秋雨中作》
翻译:雨水侵蚀破瓮生出新苔,秋意侵入树林染红几片叶。
29、“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炎《清平乐》
翻译:仅一片梧桐叶,却不知承载了多少秋声。
30、“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萨都剌《过高邮射阳湖》
翻译:秋风吹起白色波浪,秋雨滴落枯荷发出呜咽。
31、“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翻译:雨后断虹映照秋空如洗,山色如黛染上新绿。
32、“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戎昱《戏题秋月》
翻译:秋夜月色胜过春夜,万里霜天宁静寂寥。
33、“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王维《归嵩山作》
翻译:荒城靠近古渡口,落日余晖洒满秋山。
34、“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翻译:秋景中偶尔飞过孤鸟,夕阳下升起寒烟。
35、“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翻译: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
36、“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李颀《望秦川》
翻译:秋风吹动竹林声响传遍千家万户,五陵松树染上寒色。
37、“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
翻译:暮色中高鸟飞过黄云,秋日碧树间寒蝉鸣叫。
38、“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翻译:秋草中独自寻觅故人踪迹,寒林里空见夕阳西下。
39、“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寇准《书河上亭壁》
翻译:远处萧疏的树林外,一半秋山披着夕阳。
40、“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翻译:炊烟中橘柚透着寒意,秋色染老了梧桐。
二、运用片断
片段一:秋水长天
暮色四合时,我立于滕王阁畔,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江面如镜,倒映着绛紫云霞,一只孤雁掠水而过,翅尖沾起碎金般的波光。远山层叠渐隐于苍茫,秋风拂过芦苇荡,簌簌声如天地低语。此刻方知,秋非凋零之季,而是山河最沉静的画卷。
恍惚间忆起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苏幕遮》),果真如此——云是天上的水,水是地上的云,万物在秋光中交融。索性弃舟登岸,踏着落叶而行,直至月色浸透衣襟。
片段二:枫林晚照
深秋山径蜿蜒,忽见枫色灼灼如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夕阳从枝桠间筛下,将苔径染成暖金色,每一步都似踏在霞光之上。山泉泠泠而过,浮着几片绛红落叶,如舟筏载着秋意流向幽谷。
偶有凉风穿林,惊起寒鸦三两,恰应了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秋风词》)的怅然。索性倚石而坐,看云卷云舒,直至暮霭吞没群峰,唯余虫声与星辰共语。
片段三:孤城秋思
塞外风沙卷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戍楼孤峙于荒原,旌旗猎猎作响,雁阵南飞如墨痕划过苍穹。兵士倚墙远眺,手中枪戟映着冷月,恍见“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的飘零。
忽闻羌笛声起,如泣如诉,吹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苍凉。夜色中烽火台明灭,仿佛故园灯烛,照见多少“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春秋。
片段四:湖月夜语
洞庭湖上夜泊,“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银月浮沉于波心,碎光跃动如万鲤朝觐。轻舟随浪微摇,舷边荻花沾湿霜露,偶有鱼跃破静,涟漪荡开一圈圈年轮般的纹路。
想起白居易“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却无离愁缠身,反觉天地空明。取酒独酌时,忽见远帆一点,如雁影投入水墨深处,始知秋夜原是千古诗人共写的长卷。
片段五:梧桐听雨
客舍窗前的梧桐已半秃,“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淅沥敲檐,烛影在粉墙上摇曳,恍似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的幽寂。案头信笺墨痕未干,写尽“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之问。
推窗见街巷空濛,油纸伞如浮萍飘过石桥,伞下人或归家或远行,皆在秋雨中成了王维笔下“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的注脚。
片段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初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柴扉外野菊漫坡,金粟般缀于褐岩间,松涛携凉意漫过竹篱。炊烟升起时,稚子追逐落叶奔跑,足音惊起竹梢栖鸟,振翅声撕开暮色一角。
此景恰合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取陶瓮汲泉煮茶,看水中“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的幻影渐沸,方知秋味在清欢不在浓愁。
片段七:江枫渔火
夜泊枫桥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霜粒凝于船篷,渔火在雾中晕成橘黄光斑,对岸古寺钟声荡来,惊散水雾如碎银。舟子哼着吴侬小调,网中跃起的银鱼映透月光,恍若秋夜淌出的诗眼。
忽忆陆游“井梧摇落故园秋”(《秋思》),然此间无思无忆,唯见“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流光。直至晓风卷散残星,方知愁是人心赋给秋的虚影。
片段八:田园秋韵
稻浪翻金的田埂上,“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邦《秋风辞》)。农人躬身刈穗,镰刀划过处惊起麻雀群,飞入缀满红柿的枝头。溪畔老牛饮水,倒影里“山明水净夜来霜”(刘禹锡《秋词》)清澈如鉴。
孩童用枯枝拨弄蚁群,忽抬头念出“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惹得众人笑叹秋教人诗。暮色中谷堆如山,炊烟与云岚相接,绘就“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安谧。
片段九:登高怀远
重九登高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绝顶长风荡衣,见江流如带绕城,舟楫似芥浮沉。远岫染黛色,雁阵斜书“人”字于天际,恍如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余韵。
插茱萸时忽觉“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然四下笑语喧阗,少年放纸鸢入云,竟将萧瑟踩成欢腾。始知秋意浓淡,皆在人心俯仰之间。
片段十:秋雨书窗
竹斋听雨夜,“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檐滴敲石阶如棋落枰,灯下展卷时,见“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摊破浣溪沙》)句,恍惚闻见旧年池畔残香。
墨研至浓处,忽见窗纸映出芭蕉剪影,遂添“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于笺角。晨起推门,见苔阶遍铺银杏叶,恰似“碎剪黄金教恁小,都着叶儿遮了”的俏皮,方知秋雨亦藏巧思。
三、美文运用
1、秋山行记——千岩万壑皆画意
一考生
秋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宋元长卷,它以霜为粉,以叶为彩,以嶙峋山骨为笔意,勾勒出天地间最深沉的绚烂。当我踏入岳麓山门时,便知自己已成了画中行人,每一步都将踏响千年的诗意回音。
一、霜叶红于二月花
晨光初破晓雾,爱晚亭翼然立于层林尽染之中。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吟唱穿越时空,在此刻具象为视觉的盛宴。枫香树举着灼灼如火的红叶,五角枫摇曳着金橙相间的华裳,乌桕树则披着绛紫色的羽衣,整个山峦仿佛打翻了敦煌壁画的颜料缸。
阳光透过疏叶洒下斑驳光影,我在铺满银杏叶的金色小径上徐行。每一片落叶都是秋天的信笺,写着"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密码。忽见采药老人蹒跚而过,竹篓里野菊散着清苦香气,衣襟沾着晨露与苔痕,俨然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境中走出的隐士。
登至半山腰回望,湘江如碧玉带缠绕城郭,橘子洲宛若青螺浮沉于秋水。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在此重现——暮色中的雁阵掠过衡岳,羽翅裁开流云,洒落声声清唳。山风起时,黄叶纷飞如钱塘潮涌,应和着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茫,每一片落叶都在诉说生命的轮回。
二、山山黄叶飞
穿行云麓宫前的古木廊道,千年银杏洒下金色雨幕。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的诗句在此化作立体画卷:晨霜在红叶上凝成水晶冠冕,蛛网缀着露珠编织银河,石阶苔痕斑驳如时光的刺青。忽闻钟声自麓山寺传来,惊起寒鸦数点,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疏在此升华为禅意。
在黄兴墓前驻足,见革命志士塑像凝望山河。蔡锷墓旁的枫树殷红如血,恍若先烈赤忱未冷。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豪情在此奔涌,秋山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小学生研学队伍走过,童声朗诵"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让历史与当下在秋色中对话。
暮色渐浓时,我坐在禹王碑亭歇息。斑驳碑文记载着大治洪水的功绩,与满山秋色共诉永恒主题——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的词句在暮霭中流动,现代霓虹与古典月光在山间交融,见证着文明的不朽传承。
三、秋色连波寒烟翠
下山途经白鹤泉,见清泉从石罅间涌出,泠泠声里映着王维"清泉石上流"的诗境。掬水饮之,甘冽中带着矿物的气息,仿佛饮下了整座岳麓山的秋意。泉边石刻"冷暖自知"四字苍劲有力,恰似秋山给行者的箴言。
至山脚回望,岳麓如墨色巨幅剪影,湘江浮动着万家灯火的倒影。欧阳修"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画卷在天地间舒展,城市光影与自然暮色在水天相接处交融。此刻顿悟苏轼"寄蜉蝣于天地"的浩叹,秋山以它的亘古静默,教会我时空的壮阔与生命的谦卑。
忽见爱晚亭亮起灯盏,朱柱黛瓦在夜色中如悬空的宫灯。学子们坐在亭中夜读,书声与虫鸣相和,陆游"青灯有味似儿时"的温情在此重现。秋山不仅是风景,更是滋养心灵的所在,千年来始终以它的厚重与绚烂,守护着文明的薪火。
当我踏着月光离去,满袖山风如获馈赠。岳麓秋色已烙印心间,成为生命中的精神图腾。它教会我在绚烂中看见永恒,在凋零中悟得新生,这正是中国秋山最深的哲学——繁华落尽见真淳,万类霜天竞自由。
2、秋水禅心——一江明月照古今
一考生
秋水是天地间最澄澈的禅者,它以波澜为偈语,以流光为佛珠,倒映着千古明月,也照见尘世悲欢。当我伫立滕王阁畔,看赣江浩荡东去,方知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是诗的意境,更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一、秋水共长天一色
仲秋薄暮,我登临滕王阁最高层。赣江在夕阳下宛如熔化的青铜,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在此刻复活。霞光如胭脂浸染云絮,孤鹜振翅掠过江心,翅尖挑起碎银万点。远处舟帆点点,似移动的墨痕在金色水面上题诗。
忽然钟声自西山传来,惊起江鸥成群。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境随波光流转,水纹将霞光揉成万千金鲤。渔翁撒网的动作如禅僧行礼,网眼漏下的不是鱼虾,而是粼粼的时光。我想起苏东坡"大江东去"的浩叹,这江水确乎淘尽了千古风流,却淘不尽永恒的诗心。
夜幕降临时,江面升起淡淡烟霭。范仲淹"波上寒烟翠"的意象在此氤氲成水墨长卷。对岸灯火渐次亮起,倒影在水中摇曳成星河流淌。现代激光与古典月光在江面共舞,滕王阁的飞檐如鲲鹏展翅,驮着千年文明飞向永恒。
二、留得枯荷听雨声
翌日微雨,我访东湖荷塘。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在秋雨中苏醒。残荷支棱如篆书笔划,焦黄的叶片卷成岁月的书简,莲蓬低垂如参禅的头颅。雨滴敲打叶面奏出琵琶清音,恍若白居易"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浔阳江头夜曲。
乌篷船摇过拱桥,船娘吴歌伴着雨打篷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的愁绪在此化作温婉的江南小调。岸边老柳垂丝蘸水,写着"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怀想。几个写生学生撑伞作画,画板上荷塘秋色正与实景交融。
我在湖心亭煮茶听雨,看雨丝在水面绣出环环相扣的年轮。徐再思"一点芭蕉一点愁"的愁绪早已被茶香冲淡,唯有禅意随水汽升腾。想起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偈语,枯荷何尝不是另一种圆满?残缺中自有天地大美。
三、江清月近人
中秋夜泊百花洲,孟浩然"江清月近人"的静谧笼罩四野。月华如练铺陈江面,浮光跃金中游鱼唼喋,惊破苏轼"水中藻荇交横"的幻梦。远处渔火三两点,似不肯沉睡的星子,守护着夜的安宁。
忽然孩童放起荷花灯,盏盏明灯顺流而下,如星河坠落人间。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化作温情的民俗传承。老翁在船头吹箫,《春江花月夜》的旋律荡开涟漪,与张若虚隔空唱和。现代霓虹倒映水中,与千年月光奇妙交融,见证着文明的不朽生机。
我掬水月在手,感受秋凉沁入掌心。这江水承载过王勃的轻舟,照见过杜甫的憔悴,倒映过辛弃疾的剑光,如今又托起我的遐思。终于明白为何中国人总在秋水前徘徊——它是最诚实的镜子,照见天地,亦照见本心。当最后一盏河灯消失在远方,我知道秋水的禅意已流入血脉,成为永恒的精神故乡。
3、秋声物语——万物笙歌诉秋心
一考生
秋声是自然最玄妙的交响乐,它以风为指挥,以万物为乐器,奏响时空的复调。当我漫步长安古城,听落叶与檐马和鸣,方知贾岛"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不仅是诗的画面,更是穿越千年的听觉盛宴。
一、秋风生渭水
寒露前三日,我站在西安古城墙上。贾岛"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化作立体声景——银杏叶如金蝶纷飞,法桐叶似铜钱旋转,护城河漂着锦绣斑斓。风过箭楼檐角,铁马叮当如磬音,杂糅着白居易"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絮语。
循声步入大兴善寺,千年古槐洒下黄叶雨。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的叩问随风入牖。竹海翻涌声如万千玉珮相击,应和着远寺晚钟。梵呗声穿林渡水而来,混着孩童拾叶的欢笑,杨万里"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在此落地生根。
暮色中登大雁塔,听雁阵鸣空掠过现代楼宇。王维"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的闲适与都市喧嚣奇妙共存。广场上老人以水笔书写"江山如画",墨迹未干已被落叶珍藏,沙沙声如时间写给大地的情书。
二、夜雨闻铃肠断声
夜宿书院门青旅,秋雨倏至。雨打芭蕉声让我想起唐明皇"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典故,此刻却无悲戚,反觉清净。瓦当滴水奏出编钟韵律,巷中传来埙曲《寒山僧踪》,与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意境隔代呼应。
清晨访碑林,见石刻上的《秋声赋》字字珠玑。欧阳修"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的秋夜在此与拓碑声交融。学童拓印时刷子与纸的摩擦声,似与千年前工匠隔空对话。忽闻隔壁学堂传来"蒹葭苍苍"的诵读,声波在古柏间回荡成多重唱。
行至回民街,市声与秋声热烈交织。烤馕坑的炭火爆裂声、桂花糕叫卖声、琵琶演奏声汇成生活的交响。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疏在此转化为人间烟火的温暖,证明秋声不仅是自然律动,更是文明的心跳。
三、万物静观皆自得
终南山上,我于云雾间静坐。松涛如海潮涌来,鸟鸣山更幽。王维"雨中山果落"的禅意在此可触可感——野栗坠地声、松鼠啃果声、露珠滴答声构成微观交响。采药人山歌忽起,惊起群鸟齐飞,谱写"空山鸟语"的乐章。
下山时逢重阳诗会,老者朗诵毛泽东"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童声合唱《秋风词》。古今声音在秋空中交融,演绎文明的不朽传承。我忽然理解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秋声不是挽歌,而是成熟的礼赞。
暮色中听城楼暮鼓,声波荡开层层暮霭。这鼓声曾送走王之涣的羌笛,迎来李白的酒盏,如今又拥抱我的聆听。秋声教会我们:万物皆有声,唯静心者可闻;千古皆有韵,唯深情者能懂。当最后一声鼓韵消散,我知道长安秋声已刻入灵魂,成为永恒的精神共鸣。
4、秋收志——金穗丰年照古今
一考生
秋收是大地最隆重的庆典,它以稻浪为金毯,以硕果为冠冕,见证着天人协作的永恒史诗。当我站在北大荒无垠的田野,看联合收割机划开金色海洋,方知《诗经》"黍稷重穋"的咏叹,至今仍在黑土地上轰响。
一、黍稷重穋
白露初降,我站在建三江农场观景台。极目沃野无际,稻浪翻金宛若梵高《丰收》油画 alive。《诗经》"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的咏叹穿越三千年,在黑土地上轰鸣回响。联合收割机列队如铁甲兵团,惊起麻雀云团,再现杜甫"野鸦散乱满陂飞"的生动场景。
深入田间,稻香混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农人古铜色的脸庞淌着汗水,笑容如绽放的杭菊。他们操作着智能终端,无人机巡田的绿光划过天际,与北斗星辰共舞。王禹偁"棠梨叶落胭脂色"的秋色浸染数码屏幕,传统与现代在丰收中完美融合。
粮车川流不息,金色稻谷瀑布般倾入粮仓。孩子们在草垛间追逐,吟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古谣。夕阳下,范成大"笑歌声里轻雷动"的场景跨越时空重现,只是轻雷已变为机械的轰鸣,笑声依旧同样欢畅。
二、丰年人乐业
在友谊农场博物馆,斑驳镰刀与智能农机并置,诉说从"足蒸暑土气"到"云端管农田"的沧桑巨变。拓荒者铜像凝望麦海,手中的铁镐化作了今天的遥感器。墙上的《耕织图》与实时数据屏对话,演绎着农耕文明的史诗性飞跃。
参与收割夜战,震撼于工业文明的诗意。探照灯如月华泻地,收割机如巡游的金色巨鲸,粮车组成的灯带似地上银河。老人们坐在田埂上,哼着《采菱曲》回忆往昔,智能手机里传来孙子在都市的问候——丰收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团聚。
拜访农家小院,屋檐下挂满红辣椒、金玉米、紫蒜头,构成斑斓的丰收图腾。主妇端出新米糕,说起儿子用电商卖出万亩稻米的故事。窗外"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景象,与屋内直播带货的声音交织,谱写新时代的丰收曲。
三、仓廪实而知礼
站在二十米高的粮仓顶,看金色稻浪涌向天际。《周礼》"仓人掌粟入之藏"的记载在此成为壮观现实。智能控温系统守护着粮安,区块链技术追溯每粒米的旅程。古代"社稷"二字在此有了全新诠释——社为数字社群,稷为科技丰产。
参加丰收节庆典,剪纸艺人裁出"五谷丰登"的窗花,孩子用VR体验收割乐趣。广场上,京剧《击壤歌》与无人机表演同台,传统与现代共同庆祝丰饶。我突然理解《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深意——丰收不仅是温饱的保障,更是文明进步的基石。
离别时老农赠我穗束,颗粒饱满如璞玉。"这稻种是太空育种的,"他眼中闪着光,"每粒米都带着天上的祝福。"我紧紧握住这沉甸甸的馈赠,仿佛握住整个民族的命脉。秋收告诉我:千年农耕智慧遇上现代科技,正在书写人类文明史上最壮丽的丰收史诗。这史诗不仅写在田野上,更写在每个中国人幸福的笑颜里。
5、鼎山秋暝:长江畔的诗意栖居
一考生
深秋的鼎山静卧长江之滨,如墨青螺浮于玉带。据《江津县志》载:"鼎山苍翠,几水环流,秋来橙黄橘绿,最为胜绝。"当我立于山脚仰观,但见霜林尽染,长江如碧罗带缠绕山根,果真应了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江轮汽笛声里,白鹭掠水飞入蓼花丛,惊起层层涟漪,恰似在青琉璃画屏上添了灵动笔触。
登山石阶覆满银杏落叶,拾级而上如踏金色云毯。阳光透过疏叶洒下斑驳光斑,恍若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闲情在此定格。半山亭畔,几株百年丹枫燃若云霞,与对岸德感镇的高楼大厦相映成趣。
老翁临江垂钓,钓竿弯成问号,叩问着流淌千年的秋意。
一、山色空蒙雨亦奇
忽有秋雨淅沥,躲进鼎山亭避雨。檐角铁马叮咚,与雨打芭蕉声应和成趣。凭栏俯瞰,江面升起轻纱薄雾,"鼎山烟雨"的旧志记载在此化作现实。烟波中舟帆隐现,宛若米氏云山图中的淡墨点染,真个是"波上寒烟翠"的活注解。
雨霁时分,山涧奔涌澄泉。循着泠泠水声行至鼎山湖池,见石壁刻着"几水清波"四字,乃明清诗人遗笔。池边野菊丛生,金粟银瓣沾着水珠,暗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幽趣。忽闻桂子飘香,原来崖畔数株老桂正绽金蕊,香雾云寰间,恍见辛弃疾"染教世界都香"的词意。
二、人文鼎山忆峥嵘
登临绝顶烈士纪念碑,但见长江浩荡东去。据县志记载,此处曾是江津守军烽燧之所。看着斑驳石块,耳畔似响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吟叹。现代航标灯与纪念碑遥相呼应,讲述着从狼烟到霓虹的沧桑巨变。
下山入城,途经奎星阁,朱漆匾额上书"文光射斗"。阁内碑廊保存着历代文人题咏,最妙是不知何人所题"长风破浪会有时",墨迹如蛟龙腾浪。几个少年在廊下写生,画板上既有古建筑飞檐,也有远江吊桥,传统与现代在笔端和谐共舞。
三、月照鼎山古今同
暮色四合时,我坐于临江石矶。对岸城区华灯初上,江心月影碎成万千银鳞。忽然钟声自太子寺传来,惊起宿鸟横江,恰应了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诗境。渔火三两点顺流而下,与跨江大桥的霓虹共绘"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的奇景。
最后一缕霞光没入西山时,整个鼎山化作青黛剪影。江风送来橘子清香,原是山下果园正值采摘。想起县志所述"鼎山柑橘味甲巴渝",不觉口齿生津。忽悟此山最动人处,正在这人间烟火与诗情画意的交融——千年文脉滋养着寻常生活,寻常生活又延续着千年文脉。
离山时回望,鼎山已隐入夜色,唯见长江明月依旧照耀千古。这座秋山如同文明的容器,盛放着自然的馈赠、历史的沉淀与市井的温情。它教会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就在这山水相融、古今相续的日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