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文化教学实施指南(概要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基础上,推进“教育文化化”进程,完成铸魂工程,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和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二、基本理念
1.文化性: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2.整体性: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兼顾综合素质与学业成绩提升。
3.实践性:注重教学学法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文化内涵。
4.创新性:鼓励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5.文脉性:传承中华教脉、教理、考脉、题脉、题理等内涵,实现精神传承与考试分数的提升,维护考试文化的正义性、公平性。
三、教学流程体系
(一)备课:基于文化内涵的纵横捭阖
1.分析教材文化底蕴,体现备课史观;
2.挖掘文化知识系统,体现文化规模;
3.设计文化体验活动,寻找地域基因切入点;
4.制定文化教学目标,确保质量体系完整运作。
(三)学课:强调文化体悟的师生学习
1.个人课堂预演,确定自身上课流程;
2.文化课堂感知,领悟名师课堂经验;
3.文化课堂建构,碰撞重组个性课堂;
4.文化实践延伸,课堂演绎双重智慧;
5.文化考试训练,传承地域考试规律。
(二)上课:聚焦文化熏陶的课堂阵地
1.创设文化情境,进入文化现场;
2.融入文化经典,学会文化解读;
3.引导文化思考,强调考脉题脉;
4.注重文化生成,融汇素质应考。
(四)习课:动手练习、实践与实验
1.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2.精题生巧的刷题捷径;
3.动手实验的科学求证;
4.万里行路的研学探索。
5.项目演讲的团队协作。
(五)辩课:侧重文化目标的教学辩论
1.文化教学达成度;
2.文化内容适切性;
3.文化活动实用性;
4.文化生成丰富性;
5.文化考试有效性;
6.传统辩课现代性。
(六)测课:关注文化理解的教学实现
1.文化教学应用,课堂文化的效度;
2.文化价值判断,知识情感的温度;
3.文化创新表达,师生才情的热度;
4.文化考试能力,学生成绩的高度;
5.文化内涵传承,师生素养的深度。
(七)省课:促进文化课堂的教学改进
1.教学行为反思;
2.文化内涵深化;
3.教学策略优化;
4.文化视野拓展;
5.考试分数提升。
(八)储课:注重文化积累的资源建设
1.文化教学案例;
2.文化教学资源;
3.文化实践成果;
4.文化教学经验
5.文化课件视频;
6.考脉变化整理;
7.答脉变化收藏。
四、实施建议
1.教师发展:定期开展文化教学专题培训,在备课学课测课中实现成长;
2.课程整合:将文化教学与现有课程有机融合,避免增加额外负担;
3.环境营造:创设富含本地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形成文化育人氛围;
4.家校协同: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文化教育合力;
5.评价激励:建立注重文化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激励师生积极参与;
6.借助外力:通过文化教学推广小组专家平台,吸收全国优质教改经验;
7.良知责任:认识“教育文化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教育家精神。
五、支持资源
1.专家指导:组建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及名校智慧;
2.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教学观摩和成果展示活动;
3.资源库:建设文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4.研究成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
六、评估指标
请注意,以上申请表和实施指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修改或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告知。
附件2:文化教学实施指南(概要版).doc (36 K) 下载次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