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1阅读
  • 2回复

(课本同步)八年级二单元:为身边的人写一篇传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admin
 

发帖
356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55

角度一:语文老师

老周本纪:粉笔灰里的江湖
撰文/王得利

如果教育是一个江湖,那我们的语文老师周致远,便是那位隐于市井的“扫地僧”。他总爱穿一件半新不旧的中山装,衣襟上常沾着些许粉笔灰,像高手不经意露出的剑穗。

第一折:课堂上的“降龙十八掌”

周老师的课堂,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知识港湾,而是刀光剑影的演武场。

他讲课,擅使“降龙十八掌”,掌风雄浑,内力惊人。一篇《岳阳楼记》,他能从范仲淹的忧乐,一掌劈到北宋的积贫积弱,再回手一招,勾连起我们月考失利的“小悲”与人生起伏的“大觞”。讲到酣处,他会猛地一拍讲台,粉笔盒应声弹起半尺高,满室昏昏欲睡的同学为之精神一振。他瞪圆了眼睛,声音洪钟:“都给我醒醒!这哪里是文言文?这是古人隔着千年在跟我们拍电报!每个字都是密码!”

他最恨虚与委蛇。若有同学作文里写“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他必用红笔狠狠划掉,旁批二字:“废话!”若有人胆敢在阅读理解中套用“通过……表现了……”的万能模板,他会把试卷抖得哗哗响,痛心疾首:“思想的懒汉!语言的乞丐!”他逼我们说出自己的话,哪怕是稚嫩的、偏激的。他说:“我要听的是你脑子里的雷声,不是参考书上的回音。”

第二折:办公室的“凌波微步”与“先天功”

他的办公室,是年级里著名的“武林禁地”,亦是“疗伤圣所”。

那是一个书的丛林,试卷、典籍、作业本如崇山峻岭。你永远猜不到他下一秒会从哪座“山”后面探出头来。他身形清瘦,却能在书山纸海中使出“凌波微步”,精准地抽出任何一个学生的作文本。

我曾亲眼见过一场经典的“疗伤”。班上的“小作家”因比赛失利,蔫头耷脑地站在他面前。老周不说话,先拎起桌上那个搪瓷掉尽的茶缸,咕咚灌一大口浓茶,然后长叹一声:“知道我这茶缸用多少年了吗?二十年!比你们年纪都大。它身上的每一块伤疤,都是功勋。”他指着茶缸上一处狰狞的磕痕,“这是带上一届竞赛班时摔的,那群小子,比你们还让人操心。”他话锋一转,“好文章是憋出来的,更是摔打出来的。这点挫折,就是你文章上的第一块勋章,急什么?”

他没有一句空泛的安慰,却用那个斑驳的茶缸,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先天功”传输。那一刻,我们觉得他不是老师,是一位带着满身伤疤,教我们如何与失败称兄道长的老船长。

第三折:竹林里的“独孤九剑”

老周有一处秘密修炼地——学校后墙那片荒芜的小竹林。

某个黄昏,我因值日晚归,撞见他在竹林里,对着几杆瘦竹比比划划。发现我后,他毫不尴尬,反而招手叫我过去。“看这竹节,”他指着一段突兀的疤痕,“被虫啃过,被风折过,但它偏偏从这里,又憋出一个新枝,更硬,更韧。”他眼神灼灼,“写文章,做人,都一样。不要怕有节,有节才有骨。顺风顺水长出来的,那是藤,不是竹。”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课堂上所有的“掌法”,办公室里所有的“内功”,最终指向的都是这“独孤九剑”——破开格式的“剑招”,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剑意”。

尾声:留白处的风骨

老周的传记很难写完。因为他最精彩的部分,永远在课本之外,在粉笔灰飘散的空气里。

他让我们明白,一个好的老师,绝非仅仅传授知识。他是一座活的碑林,上面刻着对文字的敬畏,对思考的执着,对风骨的坚守。他那件沾满粉笔灰的中山装,那个伤痕累累的茶缸,以及那片他时常对之出神的竹林,共同构成了一个无比丰盈而有趣的灵魂。

如今,每当我在行文犹豫,或遇事畏难时,耳边总会响起他那洪钟般的声音:“怕什么?有节才有骨!”老周的江湖,没有绝学失传的遗憾,他的“武功”,早已在我们这些少年身上,悄然完成了最珍贵的衣钵传承。

角度二:初二同学

陈默小传:十四岁,呼啸而过
撰文/李周阳

在我们初二(三)班,你若喊一声“陈默”,大概率会同时收到两种回应:一是角落里一声慢半拍的“到?”,二是几个男生哄笑着指向那个正踩着扫帚,把它当吉他弹唱的“疯子”。这便是陈默,一个名字充满静谧诗意,本人却活得像个热烈惊叹号的矛盾综合体。

其一:课堂上的“休眠火山”

在大多数老师的印象里,陈默是座“休眠火山”。他安静地占据着教室后排靠窗的“黄金宝座”,像一株温和的绿植。数学课上,他的眼神常飘向窗外,与一朵云、一只鸟进行着无声的哲学对话。老师点名:“陈默,这道题选什么?”他才恍然回神,慢悠悠站起,扶一扶那副总是滑到鼻翼的眼镜,沉吟三秒,然后准确无误地说出答案。

他的大脑仿佛有一套独立的运行系统。表面上在神游太虚,实则知识像游进他耳朵的鱼,都被无声地消化了。成绩单上,他永远稳定在中上游,一个让老师放心又略带一丝“恨铁不成钢”的位置。唯有在语文课的自由辩论时间,这座火山才会骤然喷发。当大家为某个典故争论不休时,他会突然抛出一个冷门知识点,瞬间“终结”比赛,然后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再次恢复静默,深藏功与名。我们都戏称他那片刻的锋芒,为“陈默时刻”。

其二:操场与走廊的“追风少年”

然而,下课铃于他,不啻于一道解放的号令。铃声未落,他已如一颗出膛的炮弹,从“休眠火山”变身为“追风少年”。

他是班级足球队的“拼命三郎”,司职后卫。球场上,他再无半点课堂上的斯文,奔跑、呼喊、拦截,浑身沾满草屑与泥土,眼镜片上蒙着一层狂热的水汽。他曾为了一个边界球,与对手争得面红耳赤,逻辑清晰,言辞犀利,宛如一位捍卫真理的雄辩家。他也常在走廊里上演“极速传说”,以高超的“凌波微步”在人群中穿梭,只为赶在小卖部关门前买到最后一包辣条。此时的陈默,活力四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是独属于十四岁的、最纯粹的燃料在燃烧。

其三:不为人知的“深夜诗人”

这还不是他的全部。某个周末,我去他家借笔记,才窥见了他世界的第三面。

他的书桌,堪称“秩序的灾难区”。试卷与漫画比邻而居,篮球下压着翻烂了的《三体》。我无意中碰掉一个笔记本,里面飘出的不是公式,而是几页涂鸦。上面有画到一半的机甲战士,有对班主任的Q版速写(惟妙惟肖,抓住了地中海发型的精髓),还有几行零散的诗句:

“粉笔灰是知识的雪,下了整整四十五年。”

“我的作业本,在书包里,进行着一场沉默的起义。”

我愣住了。原来,那个在课堂上接收宇宙信号的他,那个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他,内心深处还住着一位敏锐而幽默的观察者。他用文字和画笔,将平淡的日常点石成金。我这才明白,他并非简单地“静”或“动”,而是在他那片丰饶的内心世界里,理性与感性、规则与叛逆,正进行着一场盛大而有趣的negotiation(谈判)。

尾声:呼啸,且生长

这就是陈默,我们的同学。他是“休眠火山”,是“追风少年”,也是“深夜诗人”。他会在早读时偷偷啃一口包子,也会在运动会上为班级荣誉嘶吼到嗓音沙哑;他一边抱怨着无尽的作业,一边又在深夜的台灯下,认真写下那个关于星辰大海的梦想。

十四岁的陈默,正乘着一辆名为青春的过山车,呼啸着穿过题海与操场,穿过迷茫与坚定。他的传记没有结局,只有一个个崭新的起点。而我们都知道,这座看似安静的火山,终有一日,会喷发出属于他自己的、最炽热而独特的火焰。前方山高路远,他正一路追风,向我们所有人,奔赴而来。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在线admin

发帖
35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4:58

角度三:父亲

李工传记:一座会行走的建筑
撰文/杨雪花

在我家,父亲李明远不是家长,是“总建筑师”。他的世界由经纬、标尺和混凝土构成,就连给我讲睡前故事,开头都是:“从前,有座房子,它的结构受力分析是这样的……”

第一折:书房里的“精密宇宙”

父亲的书房,是我家戒律最森严的“工地现场”。

巨大绘图桌像一方祭坛,上面供奉着丁字尺、三角板和无数卷蓝图。每一支铅笔都必须削成完美的圆锥体,整齐列队,如同待命的士兵。他伏案工作时,呼吸会不自觉放轻,整个世界只剩下笔尖划过硫酸纸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咀嚼一个关于空间的秘密。

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差不多”精神。我曾目睹他因为图纸上一根两毫米的误差线,将整张绘图纸撕下,揉成一团,那声音如同惊雷。他虎着脸对我说:“闺女,记住。世上万事可以商量,唯独垂直和水平,不能。”那时我觉得,我爹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液,是冷却前的水泥,严肃,方正,且执拗。

第二折:厨房里的“结构改造”与“应力分析”

然而,这位在图纸上挥斥方遒的建筑师,一旦踏入厨房,便时常遭遇“结构性问题”。

他系上我妈的碎花围裙,宛如将军披上了一件极不合身的戏袍。他炒菜前,会对着锅里的油温进行严谨的“热力学分析”;切个土豆丝,也要追求根根“等截面”。结果往往是,理论无比完美,实践一塌糊涂。他做的“糖醋应力排骨”,酸倒牙;“几何原本炒饭”,硬得能当砖头。

最经典的一次,他试图用计算建筑承重的公式,推导出我家沙发的最佳位置,以实现“动线最优化”。他拿着卷尺在地上比比画画,挪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我妈回家被绊了个趔趄,一声令下,沙发又回到了原点。父亲挠着头,看着恢复原样的客厅,喃喃道:“理论上,我的方案更合理……”我和母亲相视大笑,那一刻,他不再是李工,只是个笨拙却可爱的丈夫和父亲。

第三折:我成长中的“地基”与“飞檐”

他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成了我人生的“建筑规范”。

我考试失利,他不会说“下次努力”,而是指着窗外一栋在建的大楼说:“看那脚手架没?楼能盖高,不是因为架子好看,是因为地基打得深,能承受得住上面的压力。你现在,就是在打地基。”

我青春期迷茫,渴望自由时,他又会搬出他的理论:“所有漂亮的飞檐,都不是凭空跳出去的。它有自己的平衡术,重心始终在建筑之内。真正的自由,是在规矩里跳出最美的舞蹈。”这些话,像他图纸上的辅助线,在我人生的迷宫里,悄悄指明了方向。

某个深夜,我起床喝水,看见书房的灯还亮着。他趴在桌上睡着了,头枕着一张图纸,眼镜滑到了鼻梁上。柔和的灯光洒在他花白的鬓角,像给他的严谨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釉。我悄悄走过去,看见那张被我嘲笑“老土”的手绘图纸上,在建筑的角落,他用极细的笔,画了一个小小的秋千,秋千上,坐着一个小女孩。

那一刻,我全部懂了。原来,这位总建筑师倾尽一生,画的不仅仅是他那些获奖的博物馆、摩天楼。他最重要的作品,是我。他为我构建的世界,墙是正直,梁是坚韧,而那小小的、不符合任何结构力学的秋千,是他为我保留的,全部的柔软与浪漫。

尾声:爱的承重结构

如今,当我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时,耳边总会响起父亲的声音:“基础要牢,格局要开。”他让我明白,最深沉的父爱,不是铺好所有的路,而是教你看懂图纸,亲手为自己的人生,构建起能抵御风雨的、坚固而独特的建筑。

李工,我的父亲,他就是一座会行走的建筑。沉默如山,内里却藏着为我撑起整个天空的、最精密的承重结构。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在线admin

发帖
356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5:03

角度四:数学老师

陈数本纪:手握粉笔的方程式诗人
撰文/周巧巧

在我们眼中,数学老师陈建国是一座“行走的坐标系”。他总能用最精准的逻辑定位任何难题,却也时常在我们这群“变量”面前,陷入甜蜜的求解困境。

第一章:定义与公理

陈老师的课堂,是整个年级著名的“逻辑修道院”。

他走进教室,从不带圆规三角板以外的任何教具。“工具在心里,”他常说,“尺规作图,练的是你们的静气。”他板书时有个标志性动作:食指与中指夹住粉笔,小拇指却优雅地微微翘起,像在演奏肖邦的夜曲,而写下的却是最严谨的证明过程。

他那件灰色的夹克,仿佛是从“数学宇宙”里统一发放的,两个手肘处因常年撑在讲台上摩擦,已微微发亮。最让我们敬畏的,是他那双能瞬间进行“因式分解”的眼睛。你若在课上开小差,他不会点名,只会停下讲课,静静看着你,直到你感觉自己像一个被单独提取出来的公因式,无所遁形,乖乖“回归”到课堂这个“多项式”里。

他立下的第一条公理是:“在我的课上,0.99的365次方和1.01的365次方,是天壤之别。每一天的微不足道,累积起来就是人生的质变。”

第二章:辅助线与意外解

他的办公室,是“错题”的急诊室,也是思维的健身房。

那里永远弥漫着粉笔灰、旧书页和一丝咖啡因混合的独特气味。他的办公桌如同一个三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试卷是X轴,作业本是Y轴,而那罐永远满满的红色墨水,就是原点。

我曾亲眼见过一场经典的“急诊”。班长因为一道几何压轴题久攻不下,几乎要哭出来。陈老师接过试卷,没有立刻讲解。他抽出铅笔,轻轻在图形上画了一条极其巧妙的辅助线。

“看,”他的声音像在分享一个秘密,“题目给的每个条件都是迷宫里的墙,而这条线,是天窗。”接着,他说出那句名言:“人生的大部分难题,都不是缺条件,而是缺一条合适的‘辅助线’。有时候,这条线叫‘换个角度’,有时候,它叫‘放下’。”

那一刻,数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照亮生活的哲学。他卖的从来不是答案,而是“渔”——那条属于你自己的、发现“辅助线”的眼光。

第三章:收敛与发散

陈老师自身,就是“收敛”与“发散”的完美统一体。

在数学世界里,他极致地“收敛”:要求步骤严谨,逻辑闭环,答案唯一。他的教案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得如同军事地图,每一年的迭代都优化得更加精炼。

然而,在精神世界里,他又极致地“发散”。他会在我们困倦时,突然讲起数学家们的八卦:“知道吗?哥德巴赫是个业余选手,他的猜想让全世界的职业数学家忙活了几百年。”他会用“函数图像”来分析《三国演义》的势力消长,用“概率”来估算上学路上遇到绿灯的几率。

这种“发散”,最终都奇妙地“收敛”于一点——激发我们对思考本身的热爱。他让我们明白,数学的终极目的,不是算出标准答案,而是锻造一副能看透世界复杂性的数学头脑。

尾声:人生的最优解

毕业那年,他在我的纪念册上留下一行字:“愿你的人生,定义域宽广,值域无限,且每一步都连续。”

我忽然明白,这位手握粉笔的方程式诗人,穷其一生,不是在教我们解方程,而是在教我们做自己人生的“最优解”。他用最理性的工具,为我们构建了最浪漫的智慧堡垒。

如今,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看似无解的困境,总会想起他画下那条辅助线时笃定的眼神。陈老师,这位永远的坐标定义者,他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计算世界,而是如何用数学的脊梁,支撑起整个丰盈而有序的人生。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