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疆域、关隘附、形胜、八景附、山川、城池、公廨、津梁、险滩、救生船附、驿递、古蹟、冢墓、废址并附】
巴蜀肇自人皇,居九囿之一,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皋生咸鸟,传至后昭,为巴始祖。其文荒远不可考,自周武王封宗姬于巴,爵以子,而巴之封国始着。伐邓、伐楚,见于《春秋》者屡矣。县在巴圻内,汉以后或为江州,或为江阳,咸混一无别,自隋开皇改邑治属淪,而江津之建县,始名。地居渝郡上游,界连黔播,山脉皆从播来,崇冈复岭,由南趋北。岷江西绕县冶一湾而成几形,东下三折再成巴字,山水襟纽。前代土田人物争衡上国,迄于明季兵燹水渚历,遂至凋残。我朝顺治末年,始克底定,休养生息,沐宽仁之治百佘年矣,大较视明时尚稍逊焉,考古志今亦得失之林也。作地理志。
沿革
江津,古巴国地。《华阳国志》:人皇兄弟,分理九囿,梁岷之域为一囿,囿中之国巴蜀。事在书断以前,莫可深考,及夏为梁州域,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商因之,周并人雍州,封宗姬子爵。春秋时巴子伐邓,伐申,灭庸,伐楚,战国时与楚婚,称王。慎静王五年,秦惠文王灭巴国,置巴郡。汉为江州县,地即巴郡。沿武帝元封五年,改梁州为益州。王莽末为公孙述所据,十二年属汉后。汉初平元年,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复为巴郡。三国属蜀汉,晋永宁元年为李特所据,永和三年归晋,改永宁曰巴都郡,属梁州。宋齐复为巴郡,属益州。南齐永明五年,江州县自郡城移治契溪口,梁元帝承圣二年,为武陵王萧纪所据,时县为江州。太清末年,萧纪改巴郡,置楚州。西魏改江州为江阳县,置七门郡。后周闵帝元年移今洽,置七门郡。隋开皇初,郡废,改曰渝州。十八年改江阳县为江津县,属渝州。大业初,罢渝州为巴部,属梁州。唐武德元年,复曰渝州。武德三年,析县地置万春县。五年改名万寿县,天宝元年改属南平郡。乾元初复属渝州,隶剑南道。五代时为王建、孟知祥先后据。宋属渝州南平郡,隶夔州路。乾德五年,移县治马鬃镇。崇宁元年改渝州为恭州,并万寿县地入县隶焉。淳興十五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元复今治属重庆路,至正末为明玉珍所据。明洪武四年归附,仍今名,属重庆府,领八乡三十八里。【移风乡里五,三峰、石桥、德感、典孝、江北;易俗乡里二,金子、南江;清平乡里九,清平、游溪、石羊、登云、灵感、同心、胜中、鲁市、延寿;忠信乡里五,鹤山、顶山、圣灯、笋溪、官山,思善乡里五,思善、南峰、人高、白沙、碓溪;进德乡里二,进德、五脉;宣化乡里四,长池、石龙、高詹、罗江;保安乡里三,高湖、杜市、珞璜;在城里三,东隅、西隅、西关。】
国初因明季凋残,止编户三里,曰笋溪、曰杜市、曰思善。康熙三十三年每里分编四单,
共编户十二单。
后改为十二都。
疆域
江津县隶重庆府,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五十里。东至綦江县治一百七十里,交白渡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永川县治一百二十里,交倒马坎界九十里。南至贵州仁怀县治三百里,交两路口界二百里。北至巴县治一百六十里,交岐路铺界六十里。东至南川县治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合江县治二百二十里,至成都省城一千九十里,至京师五千七百七十里。
关隘附
风门关【县南五里江自西绕东,肯綮处仅半里,与南平关形势相类。】
关口【县东一百里,两山对峙,中通路,实属险要。】
屯营【县南二十五里,四围峻绝,中平如砥,明正德庚午,都御史林俊破贼曹甫于此。】
崖门关【县南三百里,一名馬门关。伪夏明昇筑以御播,遂以为界,北属江津,南属贵州。邹鲁有修关谣,今缺。】
旧志云:洪武初,民死干戈,背乡井关,内地为无人境。抛粮三百七十石,皆笋溪里赔纳。正统中,里民龚秉和以事诉闻,行查不果,自是,粮入里甲分赔,地虽有界,民无適主。天顺以来,播酋引其民入关三十里地,与民皆播主之。弘治中,里民呈词,高都御史委主部簿高厚往踏,上下纳播州之贿,所谓荒田册地,里图俱不一目,以地并民倶届播,可为浩叹。此关属播州总路,正德庚午辛未,盗之往还,皆由此播州之夷,因而标掠亦自此出,邑人以事达于林都宪,何副使,将命官勘理,以军务繁剧中止。夫地为朝廷之土,人为朝廷之民,粮则朝廷之税,以关内之民而服役于播,津民代其税,可乎?
夏振王曰:“播州之强横,其由来者渐矣。所谓军务烦剧中止者,得毋又假其兵力故不敢问之欤。观曹甫方四等以此入婺川,复出笋溪,势必经播,而彼地鲁不一加堵御,及入内地,又云出兵防剿,及肆残害,要功挟赏,无所不至。甲申之变,辛酉之变,万历庚子之进剿,数次大役,笋溪尽为奂内,其占地夺关,抑又不足言也。”
形胜
江津鼎岫为屏,岷江为座,华盖列天表之障,马骁状北固之篱,鹤山太公,左右其翼;龙门珞峡,开合其流。际水陆之衢纽,黔播之会洵,川东之离治也。旧云奇峰秀岭,挺华盖之山,地轴天关锁■江之水,界泸渝之间,会水陆之冲,全蜀要地也。
八景附
鼎山叠翠,华盖晴岚,龙门春浪,鹤山雪霁,古寺晓钟,挑灯洋禊火,石羊晚渡,马骁春色。
更定八景
鼎山贮翠,几水环清,华盖寻幽,宝屛遐眺,赤沱跃鲤,紫涧箠虹,■道通津,风关设险。
山川
名山
鼎山【县南一里形如鼎,南宋置鼎山县,后废。】
聚宝山【即石子山,山多圆石,在县南安门外,自播发脉,迤逦千里,风气凝萃,古今卜葬者多发祥。】
华盖山【县西北二十五里与鼎山对峙,提学王敕有诗,见《艺文》。】
马骁山【县东隔江一里,宋轻骑将军马邈葬此故名,一名马鬃山。】
白君山【县北四十里,有宋知县白启墓。】
君井山【县西四十三里,上有井泉,浅深不常。牧宰贤则水清溢,见方舆胜境。】
圣威山【县西五十里,祷两多应。】
凌锦山【在县西南,元和志在万寿县西八十里,花木如锦,故名。】
因城山【县东南二十里,宋通直郎冯寿致仕居此,黄廷坚为作《闻乐记》。】
石笋山【一在县东一百里,平地一石,突起二十余丈,旁有石磴可升至顶,方平可容数十人,上有石刻棋枰,坐榻。一在县西一百里,二山相峙如笋,插天绝顶,有石床丹窼,一石如盂,水溢不竭,倾之复盈,邑人邹佑有诗,见《艺文》。】
女仙山【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孤峰峙立,相传罗氏女于此遇仙,故名。】
众山
东之山
钟山【县十五里,形如钟。】
高梁山【县十八里。】
太公山【县二十五里。】
揷旗山【县二十里。】
四角山【县三十五里。】
白虎山【县六十一里,群峰中突出白石如虎。】
九盘山【县四十里,路九折而上,即龙门之尾,珞璜峡之后山。】
龙门山【县六十里,两峰如门,故名。邑人邹鲁诗见《艺文》。】
金紫山【县四十五里,上有金紫光禄大夫墓。】
兜鍪山【县九十里,以形名。】
二贤山【县七十里,以母雅、石公恕,先后居此J
虎脑山【县七十里,如虎蹲踞,上有杜莘老石刻】
骆来山【县七十二里,形如骆驼。】
官山【县八十里,上有大冢,名官子墓】
阳照山【县一百一十里,山高夕照始临】
感应峰【县九十里,秀拔如笔。】
燕尾山【县一百二十里,山分两股,形如燕尾。】
凤冠山【县一百二十里,形如凤冠,高下序列。】
西山【县一百二十里,石刻壁上,有“终古碍新月,半边无夕阳”之句。】
龙登山【县南一百里,《省志》宋太祖登此故名。应为伪帝明玉珍登山名。上有虎跳岭,双峰绝顶有井,泉,龙塘,巨蟹泉,飞泉,棋枰石,聚宝峰,盘陀石,千佛崖,诸景。】
玉屛山【县一百三十里,与龙登山相距二十里,屹然对峙,山体最为尊严。】
东南之山
双山【县一百二十里,二峰特起,青翠可人,邑进士邹鲁结书屋于中,因以自号“有歌”。又邑人杨济世有诗,俱见《艺文》。】
石屋【县一百里,山极峭,上有石崖如屋。】
香炉山【县二十五里,形似炉。】
南之山
顶山【县四十二里,顶平正。】
金凤山【县五十里,形如飞凤。】
马鞍山【县六十里,石形如马。】
圣灯山【县五十二里,相传石隙夜有光如灯。】
紫金山【县八十里,邑进士杨珏有诗,见《艺文》。】
月垭山【县一百一十里,其形如月。】
中山【县一百二十里,四山环之。】
犀牛山【县一百二十里,其形如牛卧。】
大垭山【县一百二十里,高峰连峙,中通一垭马路,正德辛未,副使李越破流贼曹甫党方四于此。】
虎头山【县一百二十里。】
四望山【县一百一十里,四面皆如屏。】
三华山【县一百二十里,三峰特起如华。】
牛心山【县一百五十里。】
青山【县一百五十里。】
常乐山【县一百六十里。】
西之山
马鬃嘴【县十里,以形名,旧有屯镇。】
鹤山【县二十里,上有仙鹤池,邑封御史杨济之居此,因号鹤峰。有诗,见《艺文》。】
五台山【县五十里,连亘五台。】
连花山【县三十里。】
周望山【县六十里,邑人龚慰熙有记,见《艺文》。】
楼台山【县八十里,邑参议陈渭潜修于此,扁曰《楼峰书院》,遂以自号。邑教谕翟表有诗,见《艺文》。】
同心山【县九十里,两山之腰各有泉流,至中合一。知县杨元吉刻“石室烟霞”四字。】
张公山【县一百里,相传有张姓者据阴守此上,有古城、古井。】
登云山【县一百二十里,高大独冠群山,前一山名小登云。】
草墩山【县一百三十里,山当小河溪口,溪水入江,由山脚两分而出,故溪名“二溪”。】
营盘山【县一百三十里,正德辛未,流賊方四屯于此,寻败去。一在县南二十五里,四围峻绝,中如砥平,古屯兵之地:正德庚午,都宪林俊破贼屯兵于此。】
宝鼎山【县一百二十里,上有三石如鼎,正德中,乡耆邓刚率众筑寨,盗不敢侵。】
铜鼓山【县一百三十里,与揷旗山相对。一在县一百里,上有石如鼓。】
游心山【县一百三十里,一峰孤峙,草木禽兽最可娱人,上刻“游心山”字,铭曰“既富而寿,培养万物,于汝观仁,喜乐时足。”】
狮子山【县西一百三十里,形如狮口,与铃亦宛然。】
人高山【县一百三十里,绝頂有石如人。】
铁山【县二百里,石色黑如铁。】
铜鼓箐【县三百里。】
西南之山
宝屛山【县一百五十里,高极。百仅平正如屏,石壁五色,左有螺髻,右有石兽。】
凌躐山【县六十里,以山之高,登者如凌云。】
石佛山【县北一里,一名钟秀,宋■商英居此::】
云凤山【县四十里。】
岫云山【县五十里。】
名水
几水【即岷江,环绕县治状如几字,即几江也】
七门滩【县西三十里,大石横江,望之如门,凡七处。】
僰溪【县东南三十里,自夜郎经南川入綦河,西流入大江,齐移江州县于此,今之南江口。】
众水
砦溪【县北六十步,自鼎山北流半里入城,环带学宫,注泮池,经大中大通大平桥,
入江。】
浒溪【县北一里入江。】
梅子溪【县西二里入江。】
黑龙碛【县西二里,俗名“拖水滩”。有大石排列江中,疑即七门滩,西魏所置七门
郡处。】
桃灯碛【县南一里入江。】
泊涛溪【县南三里入江。】
渡头溪【县东北三里入江。】
磨刀溪【或云“毛桃溪”,一在县南三里,一在县西三里,皆入江。】
水双溪【县东八里,二水合流入江。】
鸡公尾【县西十里。】
三汇溪【县西十五里,俗名大深溪,三水皆合流入江。】
双漩子【县西一十里,雙扇门下,水势汹涌,激成双流。】
龙门滩【县二十四里,水势其险,蜀王命工凿去石梁如门。】
傍麓溪【县北十五里,发源华盖山,曲流入江。】
乐城【县西二十里,下有乐城滩。】
赤崖沱【县西二十里。】
张孝溪【县南二十里。】
麻子溪【县东二十里。】
游溪【县西三十里,唐刺史赵延之鲁游于此因名,水从羊虎坪下流入江,一大坊市。】
南江河【即僰溪綦河入江处。】
笋溪河【两源至龙塘而合至羊满嘴,合綦河,通舟楫】
柘溪【县东三十里。】
状元溪【县东三十里,入綦河。】
杨坝溪【县东三十里。】
倒流溪【县南五十里,入綦河。】
皂矾溪【县东二十里,入江。】
九龙溪【县北四十里。】
石鼓溪【县东四十里。】
金紫溪【县东五十里。】
奔溪【县六十里,发源龙登,入綦河。】
宝罗溪【县东五十里入僰。】
宝珠溪【县东五十里,入江旧传夜有光,一夕风雷破山,龙夺珠而去。】
青石尾【县东六十里,即龙门之尾珞璜峡之右脊。】
青转溪【县东六十里,入綦河。】
麻冲溪【县东七十里,入笋河,俗名庥虫溪。】
九牛溪【县东七十里,龙登山腰下人綦河。】
石龙溪【县东七十里。】
吼溪【县东七十里,石祭山水,其声如雷。】
五岔【县东八十里,二水,一由高湖燕尾山发源山八龙张村溪,一由杜市发源,俱至綦河中,有洲,共分为五。】
张村溪【县南一百里,发源燕尾流入寨河。】
清水溪【县东八十里入,南江口。】
渝子溪【县东九十里,入河。】
后溪【县东南八十里。】
溅溪【县东八十里,龙登后山入奔溪。】
智溪【县东九十里,入江。】
梨子溪【县西九十里,自人高长池合流入江。】
碓溪【县西一百三十里,入江。】
三渡水【县南一百一二里,屈曲三渡而达人笋河。】
龟子溪【县东一百五十里,中流有石如龟,入笋河。】
榆溪【县一百五二里,入江。】
糯米堆【县西一百五十里,名史坝镇,王敦夫有记,见《艺文》。】
黄石龙【在汉东驿,邑人夏毕有记。】
清溪【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綦津界有废镇三角塘。】
九溉【董公石,黑虎子,金钗大小等,既凡九处。】
九渡水【县至一百三十里,一水九曲成溪入江。】
倒流溪【县西一百五十里。】
黄浊溪【县西二十里。】
线水【石隙中有水如线,甚旱不涸。】 \
狮头河【县西一百一十里,河崖高大如狮,故名。】
五脉水【县西一百五十里。】
月沱【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其形如月。】
峡水
珞璜峡【县东七十里,名蜂窝,又名猫儿峡,壁上一石如猫。】
金刚峡【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笋河内,其上出铁。】
石龙峡【县东一百三十里。】
响石峡【五岔之下,綦河内,又名金银峡。】
【附】崖洞
凌云洞【圣泉寺左,一石突起,上逼云霄,其端俯瞰可覆数十人,嘉靖已亥,邑令杨元吉奇之,始题今名,有诗见《艺文》。】
官禄洞【县东五十里,上刻此三字,傍注“金紫光禄”四字余磨减。】
双鹤【在县北,提学张鲲题曰:“凌鹤云流”,佥事刘卿有诗,见《艺文》。】
羊脑崖【县西四十里,江边岩如羊蹲。】
虎崖【虎头山石壁上,大字云:“绍兴乙亥,右朝奉郎守司农,虫乡杜莘老题,次干道三年丙戌,杜宗甫磨崖。”】
仙女洞【在圣登里。】
洪洞【在笋溪里。】
金马崖【县西一百五十里。】
澄清崖【在罗广林。】
归云洞【县东二十里,深广可容数百人,中有泉不竭,邑人杨彝别業,嘉靖戊戌题今名
邀月洞【在县西二十五里,邑人王书升有记,见《艺文》。】
【附】池石
莲池【县东二里许,广三十余亩,元时凿渠引水入泮池,由大通桥注之江。宣德初,知县袁旭以水东泄,筑堤捍水。成化中,知县宋潜构亭于上,后壅塞不常。嘉靖乙酉,知县王贡流之。丁酉知县杨元吉葺其旧亭,扁曰:“君子池”,建亭池中,扁曰:“水心亭”,有诗。邑副使杨毚记,并见《艺文》。国朝邑今宫殿对建亭其上,后令郎嘉卿复加涛导形家谓掘沟过金钗井,县脉被伤,科第之,咸以此亟宜培复。】
流杯池【县西二里,大江侧石盘磅礴,凿渠引水为九曲。碑刻磨灭莫考。其盼冬春之交,游人泛觞为乐,逾月则水没矣。邑人龚恕有诗,见《艺文》。】
天水池【县江东北石佛寺之上,其水无源,四时不竭,相传摸石祈嗣,得石者男,得瓦者女,颇者奇验。明邑进士李廷春有诗,见《艺文》。】
鱼池【在县北,图经云:常有神龙游此,世传巴子鱼池,见《一统志》。】
老龙池【在笔盖山上,世传龙文于中,履之地动如陂泽状。】
长池【县西七十里,石生一池,其水四时清洌。】
官塘【县北四里,广二十余亩,即大江别渚。】
鹞鹰石【在鼎山下,瞰大江撼之,可动不坠。】
龟子石【县西南一里,谚云:龟石跳,三公到。景泰中自山顶三跳至腰,果江渊升太子少师,工部尚书。】
盥井石【在鹭鸶滩,江岸峭壁,水落石出,其色如盐,故名。】
三跳石【县西五里。】
异云石【县东十五里,濒江石梁三十余丈,生成云气。字刻深入,元许有壬有文有诗。】
马嘴石【县西百里,岩上平处有迹,如人盘坐形,相传仙人坐处,空右石岩如马啃状,每凿迹尺许,宛然其下,有金石岩古字漫灭。】
老虎石【县西七里,一石如虎蹲。】
太公石【县南二十五里。】
垜金石【县西百里,圣钟坪高岗上,石约数丈,形如卵,数十里皆可见。】
双扇门【县西二十五里,二石开阖如门。】
斜石笋【九盘山顶,微斜,高一余丈,上巨下细,下瞰入江。】
石羊【即石羊馹后。】
石马【县东七十里。】
公母石【县东八十里。】
石扇【县东八十里。】
闘牛石【在鹤山,二石相对如牛闘。】
石船【县东九十里。】
石虎【县东九十里,知县徐崧有诗。】
石灯盏【县南六十里,有石穴如灯盏,相传盏内水溢若油,四时不竭,今石盏尚存。】
螃蠏石【县东一百里。】
响石【五岔下,水注其■有声。】
石门【一在石门驿,一在笋溪,两岸巨石如门。邑人曹瑛庄居此,因以为号,有诗见《艺文》。】
【附】井泉
金钗井【县东一里,清甘可饮,甚旱不竭,邑人李鉴有诗,见《艺文》。】
南井【南安门内。】
凉水井【县西二里道傍,清洌涌出入江。】
昭信井【在昭信馆右。】
惠井【县东四十二里,九盘山曲。】
一碗水【县东一百三十里,山顶有石洼如碗,其泉不竭不盈。】
白龙井【石子山演武厅侧,嘉靖已亥主簿宋秀清凿。】
城池
江津古有土城,岁久倾圯。明成化壬辰孟秋,都御史夏埙委重庆府同知莫琚修之。以义官江孟嘉董其事。城东西南三面皆土,北面濒河,甃以石。成化癸卯复坏,知县黄昭重筑,增高上覆以屋正。德庚午为贼曹甫所破,都御史林俊、副史何珊委通判张曰善、训导钱雲易土以石,时倡于盗,倥偬不固,旋多崩塌。甲戌知县杨威请于当道而筑之,城遍一千丈有奇,高一丈八尺,为门九。迎悬、通泰、嘉惠、临江、德胜、西镇、南安、东阜、北固,各树楼。东南西三门更置月城,外有濠池。未丨雲、邑人邹鲁有筑城记。嘉靖已亥,知县杨元吉增修女墙堞,稽故籍,起役之税除优免,并官粮折半。凡实在三万三千五百九十二石八斗一升三合,墙一尺为税三石三斗四升六合,较里分属,以便补砌。
【东阜至南安一百六十四丈八尺。三峰、石桥、德感、兴孝、游溪、石羊、登云、二甲。南安至西镇一百五十九丈,登云、三甲、十甲、灵感、同心、圣钟、鲁市、延寿、清平、进德、五脉。三甲修一丈五尺五寸,西镇至德胜一百三十七丈二尺五脉,三甲补一丈八尺三寸。四甲至十甲,思善、南峰、碓溪、人高、白沙、长池。又石龙一甲拨二丈七寸。德胜至临江,五十九丈二尺。石龙一甲补七尺九寸。二甲至十甲,高占、罗江。又鹤山二甲,临江至嘉惠四十丈四尺五寸。鹤山三甲至十甲,圣灯。一甲至六甲内拨六尺八寸。嘉惠至通泰四十八丈七尺五寸。圣灯六甲补五丈三尺五寸。七甲至十甲笋溪官山。一甲补三尺九寸,通泰至迎恩五十六丈九尺。官山一甲补六丈四尺九寸。二甲至十甲顶山。一甲至四甲内拨二丈九尺六寸。迎恩至北固,七十六丈五尺。顶山四甲补四尺六寸。五甲至十甲,高湖、杜市、金子。一甲拨二丈六尺一寸。北固至东阜一百六十一丈。金子里一甲补七丈九寸。二甲至十甲,珞璜、南江、东涡、西隅、西关、江北。明崇祯末乡绅刁化神增修。久倾圯。】
国朝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知县曾受一领帑重修,因旧基址仍设九门。易西镇曰“来庆”,德胜曰“西成”,来庆、南安、东阜、迎悬、通泰、临江六门,咸建城墩,增大规模,添建城楼。西成、嘉惠、北固三门附城开设,周围城身长一千九十余丈,高一丈八尺,女墙海墁,马道栅栏悉备,越戊子秋工竣。
公廨
县治在北固门内。创自后周,至元末兵燹,明洪武初知县田子贞创建。宣德中知县袁旭拓基更新,中为正堂,后为正已堂,左为幕厅,右为库,右上为龙亭,仪文库。左右为架阁库,为承发科,为六房。中道为介石亭,旧仅笼石,嘉靖丁酉知县杨元吉恢广之,前为仪门,右为狱,稍前为土地祠,又前为谯楼,正已堂后为知县宅,左为县丞宅,左前为捕盗主簿宅,宅前为盈府,右为管粮主簿宅,右前为典史宅,前为吏廨,外左右为“申明”“旌善”二亭,街左右为板桥房,明末尽毁。
国朝康熙九年,知县沈维垣重建县治。中为大堂,后为二堂,又后为知县宅。大堂东西为承发科,为六房,中道两旁为班房,接连为积贮,常平各案各仓厫。前为仪门,仪左为土地祠。因县旧无监狱,每将要犯羁禁祠内,相沿已久,雍正七年,知县王朝选分别内外监,增修坚固,里外增筑丈二高墙。中为夹道,上作架,覆以瓦,于仪门右另建土地祠三间,右上为典史宅,宅系康熙二十年典史朱茂谦捐俸重建。外为头门,乾隆三十一年,知县曾受一于大堂左畔建祠一间祀土地,以旧祠地为卡房,羁犯。
儒学署,一在文庙内崇圣祠右,一在文庙外崇圣祠左。
驻防营地一处,在四牌坊街西。左侧佃人居,种汛官放租,以另僦居义学膏火房,屋每年交银六两。阴阳学在县西八十步许,未建。
医学在县西十步许,洪武中,知县石泰,建今无。僧纲司在县西一里,未建。
道纪司在县西通泰门内,未建。
巡检司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正统中知县胡钟建,今无。
布政司分司在县北迎恩门内。
按察司公司在县东百步,二司俱洪武中知县皇甫复初建,吴嵩、夏昌、徐崧、杨威、杨元吉,相继修理,今圯。
旌善亭在县治照壁前,乾隆三十三年知县曾受一建。
申明亭在县治左。
劝农亭在县南石子山,嘉靖丙申司徒郎阮朝东奉命察水利建,今无。
演武厅在县南石子山顶,明知县王贡建,今无。
点马厅在县迎悬门外,今无。
接官亭在县西二里,知县宋潜建,今无。 、
津梁
中渡【在县北门外二十步。】
上渡【在中渡之上距县一里。】
僰溪【在南江河口县南三十里。】
游溪渡【在县西三十里。】
仁沱渡【在县南四十里。】
石羊渡【在县西六十里。】
白沙渡【在县西八十里。】
石门渡【在县西九十里。】
五里渡【在县南八十里。】
白渡【在县东一百七十里。】
牛渡【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皮鱼渡【在县西一百四十里。】
汉东渡【在县西一百五十里。】
太平桥【在县城内治西北七十步。】
大通桥【在县城内治西三十步,俗名板桥。】
大中桥【在县城内治西一百五十步,俗名杨嗣桥。】
文明桥【旧名小石桥,在县治西南二百步许。】
傍麓桥【在县西北十五里。】
九龙桥【在县北二十里。】
平正桥【在县南五十里。】
高洞桥【在县南八十里。】
吼泸桥【在县南一百里。】
护石桥【在县南二十里。】
万古桥【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又名板桥,乾隆二十年创建。】
宋公桥【在县西油溪,当要路,明主簿宋秀清捐率修建。】
开先桥【在县东一百三十里,乾隆十五年创建。】
险滩
黄石龙【在史坝下,水小险。】
大矶脑【在松溉下,小水险。】
灭虎碛【在五台山下,小水险。】
观音背【在铜礶驿,大水险。】
石牛栏【在县前,小水险。】
蜂窝子【在珞璜峡,大水险。】
按县属古来最险之滩,莫过于大小糯米堆。自宋淳熙间,杨公修凿后,遂成安流。现在险滩六处,乾隆二十八年奉大宪檄饬,查勘修平。前署县邓梦琴查明禀请,修凿石牛栏、大矶脑二处、其黄石龙、灭处碛、观音背、蜂窝子四处,皆天设之险,人力难施。二十九年,石牛栏修竣,大矶脑未记。三十年,署县邓瑛接修工竣。余留心查察,惟蜂窝子■■为多绿地,当珞璜峡口最窄之处,峡石壁立,大水汹涌,出不利便,激而为大漩者五。舟行被漩转,急陷入水底,舟轻能出,舟重则没。询之上人,佥云:“是漩非滩,无可施工。”戊子秋,余泊舟登岸,见峡右上头石嘴斜插江中,水冲峡左,江涨时其势愈急,漩在下游,人但知水大为峡障遏反激而成。予疑上游石梁斜生,助其凶焊也。拟俟冬月水涸,详视可否修凿以缓其
势,附记于此。
救生船附
康熙五十年,奉文于黄石龙、蜂窝子二处险滩设救生舡二只。每只水手二名、桡夫四名、拨挂榜山渡、头溪、柳林坝、流杯池、老龙池、官仓口、老荒田上给与耕种。乾隆三年为钦奉,上谕事奉文,定设救生舡三只,黄石龙、大矶脑共舡一只。灭虎碛,观音背共舡一只。石牛栏,蜂窝子共舡一只,随水大小移救,共水手十八名,每名月给工食银六钱。
义渡附
游溪渡【义由二处。一在九都十甲滥坝,一在九都七甲石梁桥,共载粮五斗七升。邑庠生熊屏藩等,雍正十三年偈募买置。】
五里澄【义田一处,在四都七甲官田。吴志伦购,乾隆二年,耆老王泽永等募捐买置。】
渡头坝【义田一处,在打鼓山。王占一等倡募贯置。】
唐家河
骡子溪
狮头河
游溪【小溪】
驿递
明旧额水站四。僰溪水驿在治北一百五十步迎悬门内,石羊水驿在县西六十里,石门水驿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汉东水驿在县西一百六十里,以上各设站舡六只,水手夫七十八名。
陆站一。白渡马驿,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冲綦江界。上马一匹,中马三匹,下马二匹,马夫一百二十名。各驿俱有承厅吏舍,明末兵燹,站务倶废。
国朝开复全蜀,督抚司因时度势,酌量冲僻,于顺治十八年,康熙二年、六年三次。
题请额设水站。江津上至合江二百八十里,送至史坝交界二百四十里,下至巴县一百五十里,送至铜罐驿交界六十里,设六桡站,舡三只,水手六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二十八两,共银一百七十二两八钱。桡夫一十八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一十八两,共银三百二十四两。以上水桡夫共四百九十六两八钱。康熙二十一年四月,钦奉恩诏,一欵内开驿站钱粮裁减四分,今着复增二分,该水桡工食银三百九十七两四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奉文为驿递之差使甚少等事,照江南之例,裁粮三百二十四两,给银一百七十八两,每年按季赴兼摄驿传道按察司衙门请领,遇闰月加银一十四两四钱。如遇小建,扣除。站舡三只,各长六丈,每三年小修,工料银一两八钱一分,共五两四钱三分。五年大修,工料银七两四钱五分五厘。十年拆造,工料银二十五两三钱一分五厘,共银七十五两九钱四分五厘。康熙四十八年,分奉文裁减六桡,舡一只,水手三名,桡夫六名。其舡板变价申鮮,摄道臬库开销。雍正五年,奉文尽行汰除,至今水陆驿站倶无。
铺二十有二,倶洪武中知县田子贞建。惟羊虎铺系成化二十年奉文增置,县门总铺北达重庆,曰白崖、九龙、石桥、界牌;西达永川,曰傍麓、油溪、羊虎迤;西达泸,曰崩土、
石锭、龟东;南达綦江,曰商垭、南江、九盘、鉴凌、李牛、高湖、高歇、杜市、传渡、传坝、高东、白渡。康熙六十年额设四路,二十四铺,铺司二十四名。乾隆二年,裁去永川,合江二路,定设东南二路。东路自底塘递至白崖、九龙、石桥、岐路、交巴县界,南路自底塘递至头塘、高牙、大屋、枝子、尹村、大塘、长沙、林岗、交綦江县界。又自林岗递至杜市、高歇、里牛交巴县界。连底塘共一十七铺,每铺铺司一名,铺兵二名,共五十一名。
古迹
“心舟亭”在县厅后十步,即“想涪亭”旧址。宋知县仰溪冉木有《心舟亭记》,见《艺文》。
“荔枝园”县城西门内,有荔枝一株,考之前志,盖开元中所植也。黄山谷有《次韵李仕道食荔枝有感三绝》,见《艺文》。
“瑞竹亭”在县学棂星门内,旧无竹,景泰三年生笋一本二枝,节节相对。知县顾达作亭,名“瑞竹”。徐有贞记,今竹与亭倶废。
“香草楼”县东南三十里,见《一统志》。按李膺《益州记》云:“江州东南有仙池,昔有人于池侧置楼,多树香草,一夕火发,楼焚人去,因指为名。”邹佑诗,见《艺文》。
“五桂楼”县东,相传五子登科所建,久废。
“五峰书院”县西十里,五子沱。传说有兄弟五人凿五石屋于此读书,各有字,一曰“读书崖”,一曰“读书处”,一曰“读书室”,一曰“读书所”,一曰“读书龛”。又有“公生明,思无邪,性天德,存天理”等字,傍題曰:“温国文正公书。”宋知县冯忠立书院于此。“梅溪书院”,江北梅子溪,少师江渊建。
“南山经室”在牛心山,宋张弦读书处。
“藏秀亭”在石佛山,宋冉木有记。
“闲乐堂”在固城山,冯寿所居,黄山谷有记。
“碧云庄”县西一百里,石壁数仍,上刻此三字。
“御书阁”县治南二百里,有学士江渊建藏御賜书籍。
“御史坝”在小河岸贾嗣桥滩上,山侧有古冢,传云御史墓。
“聚仙亭”圣泉寺佛殿后,有石高数丈,顶宽平,可容百人。嘉靖知县杨元吉建亭其上,
名曰“聚仙”,有诗见《艺文》。
“邻母洞,,在县礁溪游心山之左二里许,宋奉议郎刘干撰有记,详《艺文》。
“异感堂”在县延寿里,明举人杨源瀚建,江孟纶有记,见《艺文》。
“范镇村”在县西楼台山之麓,详《人物志》。
“金注子,,在周望山下,昔有僧憇于此,或告以家贫无养亲者。僧思所以济之,踌蹰间忽有乌鸦衔僧衣袖,牵而上,见石缝中有一金注子,手不能及,乃折石畔苦檀枝挑出,至今踪迹俨然。
“金钗影,,在周望山下,昔有孝妇周氏,姑以渴病思泉,旱甚水涸,妇方徘徊山下求之。忽遇异人,谓之曰与吾钗,吾与若泉。”妇拔钗授之,彼以钗投地而清泉迸出,妇得以归,姑饮之愈。今石迹中有浅水一泓,周围五六尺,金钗一双,隐隐可见。
“跳蹬石”即莲花石,在县江北水中不常见,见则人占丰年。古有诗咏镌于江岩石壁云:“乾道辛卯正月十九,天水赵宜之陪王屋李希仲,太原王直夫,同寺首座珍况来游,饮不至醉。翌日晓,再陪王屋希仲,李孝友书此,以记岁月”云。
“巨蠏泉”,一在石佛寺后,一在禅居寺前。岁旱祷雨于此,石隙中水微出,有蠏随之,黑者即雨,黄者无雨,其在禅居寺者砌石九十九级,每级高一尺,级尽处石壁十丈许,大刻一十六字,云:“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薄收。”邑人徐大本诗、李廷实诗,并见《艺文》。
“糯米堆”,县西一百五十里,名大小糯米堆。中流巨石当水之冲,高下对峙,最为危险。淳熙乙己常平使者广陵杨公凿之,遂成安流。税監王敦夫有记,见《艺文》。
“大佛岩”在县西百里,石门对岸大江边。古镌大佛于岩上,形高十丈许,左有石如净瓶,右如鹦鹉,佛居其中。
“边鱼子”,县西百三十里,江边岩石极大如鱼形。腮替鳞尾宛然,水涸则见,水涨时乡人于其处捞鱼,鱼最小,皆红色,可多得,移他处即无。
“状元字”,县南四十里,江口石壁上刻“状元”二字。有墓,一名“状元墓”旁有溪,名“状元溪”。
“仙马石”,县东八十里,张村溪石壁上有马蹄迹二百余处。
“石滩双鲤”在长池里,有二石横卧于滩,状如二鲤,髻鬣皆备。里人周岐凤有诗,见《艺文》。
“卧牛滩”,县南七十里,笋溪河有石梁委曲过河,以张孝子得名,详见《节孝类》。明王珙有诗,见《艺文》。
中山“渍溪龙洞”,石壁题云:“绍兴辛未上元后一日,李眘用、鱼子仙、翟奇父、李元龙泛舟寻幽,偕来雪霁,水肥舟行夷犹徧历岚溪烟峤之胜,酒酣,倚岩石长啸,虽景无十里而有探禹穴之快,兴尽遂返。眘用书,延济、延义、延源侍。
“石板井”,县西南四十里,正德辛未都御史林俊破曹甫于此。
【附】废址
“七门故郡”,西魏置,隋废,在七门滩。
“江州故县”,汉置,本在巴郡,南齐时自郡城移熒溪口,后周时废。
“江阳故县”,西魏改江州县置,隋开皇初废,改为今名。
“万寿故县”,唐置,宋时废,在汉东驿。
“鼎山故县”,宋置,旋废在县南。以上废郡一,废县三。
“高寨,在思善乡,一山突起,周围悬岩,昔人避兵于此,上有“丛林寺”。
“北寨”在鲁市里,与石笋相接,上有屯兵遗址。 _
“芋香寨”去石门驿十里。
“石寨”在龙登山后,四围石壁百丈,深涧百尺。
【以上废寨四】
“李市”、“白沙”、“福市”、“清溪”、“保安”、“南川”
【以上废镇六】
“清溪古井”在笋溪里。
“皮袋古井”有华盖山下。
【以上废井二】
【附】塚墓
“栾巴墓”在县南三十里鹤山下,巴字叔元,蜀郡人,见《汉书》。
“白君冢”在县白君山,宋知县白启之墓。一云县北六里有《白君冢》。
“杜莘老墓”在县南杜村,宋殿中侍御史子美十三世孙。丞相虞允文过其墓,题曰:“刚直御史”
“马邈墓”,宋骁骑将军,在县东一里马骁山下。
“王夫人墓”在德感坝,宋龟山先生夫人与先生并冢。廸功郎刘鼎为志铭,详《艺文》。
“范镇墓”在县南八十里,长池之一里“范镇村”,详《人物》。
“张侍郎墓”,名弦,墓在张村。
“荣夫人”墓在德感里。
“王居士墓”在县南一里,失其名。明天顺间盗发其墓,有二绝镌墓中石壁,云:“官无名利私无债,架有衣裳廪有余,只此便同天上乐,不知天上又何如。”“芳草烟村暮雨收,牧童归去倒骑牛,笛中一曲升平乐,算得平生未鮮愁。”
“艾尚书墓”在县南二里鼎山后,名发明,仕至吏部尚书。弟发贞、发官三墓俱在,碑残,时次莫考。
“光禄大夫墓”在县金紫山,姓氏无考。
“官子墓”在官山,县东八十里,上有大冢,制度宏厂巧麗,山以此得名,无考。
“四邱坟”,兄弟四人合葬凤冠山下,详《流寓》,时次无考。
“五子墓”在三会溪,无考。
“石公恕墓”在县南一百里。
“蔡侍郎墓”在县南安门外石子山。
“壬参政墓”在县西鹤山。
“陈将军墓”,邑人,名绍先,开熙中授武德将军,管军万户。
“冯隐君墓”,失名,字茂才。一名尧卿,字进之,即茂才子。二墓俱在石桥里,有碑志,详《艺文》。
“江侍郎墓”,在县北三河口,有享堂,丰碑。明大学士渊之父,江英夫妻合葬,葬祭遣官如制碑,吏部尚书王直撰文。
“苏迈墓”,见《流寓》,未详。
“李仔墓”,见《流寓》,未详。
“江少师墓”,名渊,在石桥里,详《名臣》。
“石参议墓”,名温,在羊满嘴。
“杨员外墓”,名旭,在鼎山,有兽数事。
“江副使墓”,名孟纶,在石佛山左,箕星峰上。
“邹进士墓”,名鲁,在龙登山下。
“杨参议墓”,名学,在聚宝山,前有石柱,石马数事。
“施御史墓”,名庆,在鹤山。
“苏御史墓”,名廉禄,在石笋。
“胡御史墓”,名受,在长池。
“赵御史墓”,名镌,在灵感里。
“周布政墓”,名世远,在护国寺下,有石柱石马数事。
增
岩洞
“破岩石阁”【县西六十里,圣钟坪破岩口半山中。大石横当溪,涧裂为两层,中空高文余,阔倍之,两岸壁立,夹其左右,宛然如屋。水自岩后从石底流过,下赴溪口,鸣声净琮,两岸壁各有小口,天光照临,夏凉冬温,宜于坐卧。岩后泉眼,细流曲折,味甘色碧,可以泛觞。旁有枕石、琴台、床几等形,类造物之所为,俗名“水阁凉亭”。里人蹇滋善,芟其榛秽率友人读书游息其中并纪诗于壁。】
“碑槽古洞”【县西六十里,中有古洞高丈余,阔如之,深不可测。土人秉烛往探,约数里许,有小溪伏流,过石磴又十数里,恐烛尽未,穷其奥,相传可通至壁山马坊桥。嘉庆八年春,大雨雹从洞口出,今土人塞之。】
“小洪洞”【入坪半里许,有岩高数十丈,岩半有隙地,邑人戴登奎悬梯而上,凿洞深广十余丈,储粮其中,旁有乳泉,长流不竭。】
“洪洞瀑布”【洪洞坪,岩高数百丈,瀑布如龙形,岩壑飞雨,极为大观。邑进士蹇滋善纪以诗。】
“大小瓮塘”【县西北华盖山中,石冈过脉,两石池夹其左右如石瓮形,涌泉不竭,灌田数百亩。邑人蹇滋善有诗刊于岸。】
池石
东门外“水心池”水沟,先是县脉之右水原从旧关帝庙后出江。明中晚间,误将出江水口筑堤瓮塞,引右水横流于左,道入泮池,大伤县脉,科甲之减,皆由于此。曾公前志内所载谓急宜培复,戊午年,邑候选同知戴登霄,因捐赀开通,勒碑以为后鉴。邑进士蹇滋善有序,见《艺文》。
城池
“九门城楼”【嘉庆九年春,大雨雹,屋瓦倶破,领桷亦多朽坏,知县徐鼎捐俸重修。】
街坊
“渝冈一凤坊”【嘉靖二十四年,进士梁汝璧建。】
“几水三龙坊”【同榜进士李临阳、李廷春、周世远建。】
“父子天官坊”【万历三十五年,吏部稽勋司郎中卞承宪建。】
“地曹天宠坊”【河南按察副使廖如龙建。】
“世染天香坊”【福建漳浦知县韩昌爵,湖广上津知县韩有沛建。】
“四牌坊”【万历三十五年,工部主事曹英、宁州知州曹邦化,贵州按察副使曹进可,大兴县知县曹永吉同建。】
“职方坊”【万历二十一年,兵部清吏司郎中刘养志建。】
“父子同登坊”【李糙及长子为植、三子为■、孙■中仝建。】
“进士坊”【云南道监察御史李廷春建。】
“父子睽登坊”【白河县知县黄勋及子高唐州剌史黄映台建。】
“剌史坊”【贵州麻哈州知州潘廷飓建。】
“兄弟同登坊”【乾隆丁酉科举人王万年、王宝年同建。】
公廨
县署,仪门外。监禁旧在东方。萧曹祠,旧在西方。历来命盗案件繁多,素称难治,署县事徐鼎于嘉庆八年倡捐,改造监禁于西应肃杀之位。复捐廉倡募建萧曹祠于东,应生育之方,次年功峻。
旌善亭旧在县治照壁前,知县曾受一建,今移建城隍庙前街。
万寿亭,在城隍庙西,昔年朝贺盛典俱在东门外广寿寺,今改陈公生祠为万寿亭,朝贺俱在此。
鲁公祠,在通泰门内。曾公解任时曾«居于此,津人德之,因其故馆买建为祠,每岁收祠外铺租十八两,于八月二十七曽公生日,设羊豕致祭,咸以为常。买契存邑进士周文权家,邑贡士吴彦升有碑,见《艺文》。
文塔
城南旧塔,明崇祯八年建。
城南新文塔,在鼎山下,与圣庙相对。乾隆丁酉知县曾受一欲修未果,乾隆甲寅年募众并领公项乃成。此方为元魁星,江北艮塔为藨元星,故并建之。
江北文塔在圣庙之艮方,谓之催官万,是塔功程甚大,所费不赀,经十数年功始毕。后津邑文运较前数十年颇盛,邑进士蹇滋善有序,见《艺文》。
津梁
“敦古桥”【在德感坝溪口,邑人鄢三重同子鄢毓培捐修。】
“双汇桥”【杜里双河场,里中人共建。】
“庆元桥”【思里九都,观音岩下,里中李兄钊等募众修。】
“伏猴桥”【思里五都,武生王明珠等募众修。】
险滩
令牌石【在黄石龙下一里许,石高数丈,色赤而坚。水溢东溪口,溪水倒流石上,船遇之多覆。嘉庆九年春,邑令徐鼎捐廉命匠石削平,里人蹇滋善有记,见《艺文志》。】
义渡
“燕坝渡”【义田土四处,一在铧头嘴,一在■田连铧头嘴,又买田。二契,一在龙井田,大小田二块,共载粮二斗零,収租谷十四石,租钱十八千。首人轮流经管,支修舡只及渡夫工食,系邑人王心一、刘统万、江梦花、蹇椿庄,倡捐募置,有碑亭一座,有序。其免派夫差,与油溪渡一体遵照。】
“松溉镇”【上中下三溪义渡,买义田在江之南岸五都九甲,地名“周家坝”。首人禀重庆府尹石批准,除条粮外,杂项差徭概行优免,各溪口立碑。】
“下渡口”【在松溉对岸,里民蹇应元、周遐昌,倡募设立。渡夫工食在渡头坝义渡田内支用,蹇应元另捐修渡船一只。】
“青草背”【王庆衍等合族舍,出渡夫住宅,山上徐帝成等,募买义田,册名“青草渡”,载粮三升六合。】
“高占滩”【八都六甲,首人张金玉等,募众买义田枣子谤与渡夫船只。】
“东溪渡”【嘉庆八年闰二月,署县事徐鼎捐钱十千,修渡船一只,应济行人。渡夫二,食在渡头坝义田内支给。】
“宝珠溪”【首人王体善、陈友盛等,募众买义田眠羊沟,载粮四升,収租支渡夫工食。】
“板桥渡”【县西百二十里,乾隆六十年夏水泛,桥圯。贡生程诗钟募众设义渡,买清水塘义田以给渡夫船只。】
“墨斗渡”【前署县事刘炳施船一只,乾隆五十四年立案。】
“石膏滩”【綦江民王姓施舍并募众,买有义田一分。】
“白沙渡”
“石门渡”
“德感渡”
“仁沱场”
“真武场”
“梅子口”
“贾狮桥”
“广兴场”
“白漩子”
“南海渡”
“唐村河”
“两岔河”
“清平渡”
“沙垠渡”
“窄口渡”
养济院
乾隆十八年,鄢公趾捐银,于一都高垭铺买田一分,岁出租米十二石,収养孤贫十一名,更于城■买地建宅,以为孤贫居住。前邑令茶陵彭维铭详咨立案,永为养济。嘉庆五年,公趾之子三重因旧宅倾圯狭隘,又于西门外买宅一院,缭以周垣,移住孤贫于此。
义冢
县城对岸中渡五显庙后,旧有董姓施出义冢一区。里中监生鄢三重及子捐,职州同毓培历年雇募渡夫于江中收撈流尸,扛至义塚内掩埋,迩来已无隙地。嘉庆九年十月,毓培将已受分地名佛见岩山土一假,广袤约里许,施出以为义塚,禀请注册立案,遇有流尸,毓培仍捐赀收捞,凡贫民无业者亦于此安厝。
续
公廨
训导署,旧在学宫外街左。后改建明伦堂右,正房三间,左右厢各一间。嘉庆十年,训导高承儒捐俸增修前厅三楹,左客堂一间,右书房一间,并甃筑缭垣悉皆整饬。
驻防署头门,旧在署左,拆入。嘉庆十七年,驻防马骏猷捐修头门于署前,补葺正房,增修左右厢房及箭厅等处,黝垩一新。
续
津梁
“济美桥”【在杜里真武场倒流溪口,长五丈,高二丈,宽一丈,并前至贾狮桥山路四十余里,倶系里人戴登霄及兄弟子侄捐金修砌,并募众善同为襄事,知县李嘉佑有记,见《艺文》。】
义渡
“真武渡”【共三处,一真武场,一杨满嘴,一白漩子,倶系赴綦通黔要路。里人戴登霄率同弟侄等共捐银一千零六十两,买本里花坪坝田产一分,载粮贰斗贰升五合,收租谷以给三处渡夫之用。又捐银二百两,造渡船四只,并船中器具等物。知县李嘉佑详请立案,署知县李宝曾有记,见《艺文》。】
“仁沱渡”【通巴县綦江要路。里人袁杨氏捐银四百两,命子光绪并募众善共银千余两,买田业一分,每年收租谷以为渡夫之用,侍御胡大成有记,见《艺文》。】
“德感渡”【县城外上渡,通德感场,达省城要路。乾隆三十五年,里人张圣兆、刘斗山,及众首事倡议募化。至嘉庆元年,先后共买田业八处,载粮一石七斗三升,买铺房一所,去钱一千零三十三串,银二千一百二十四两。每年放租,以为渡夫之用,修造以小渡船八只,用夫十六,知县李嘉佑详请立案。】
“奉亲桥”【杜里梁家溪,有大小二桥,倾圯已久。里人梁耀彩奉母陈氏,命捐赀三百余金修复二桥,同里曾贯之,等作诗美之题其桥曰“奉亲”。】